文档详情

大学生网民公民意识调查报告

ji****8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0.76KB
约6页
文档ID:209639351
大学生网民公民意识调查报告_第1页
1/6

大学生网民公民意识调查报告 摘要:通过对大学生网民的调查,梳理出该群体公民意识的面貌特征:公民身份认同度高、热情关注公共领域,但公民意识认知不完全、网络道德和法制意识缺乏参照,激情有余理性不足,政治参与渠道单一、公民技能有待提高  关键词:公民意识,大学生,网民  在当前的网络问政热潮中,公民意识呈现出“觉醒”和“混沌”交织并存的状态公民通过网络表达诉求、言政议政,关注国家社会的发展,同时也有部分人在信息海洋中混淆是非,肆意妄为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称,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4.85亿开展网络公民意识状况的调查与分析,有利于探索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为培育合格的政治文明主体,推动我国政治文明进程奠定基础  一、调查设计与数据来源  为了解网络参与中公民意识的现状和特征,我们选取大学生群体为样本,一则在网民年龄结构上大学生的群体优势,必将成为一支影响网络舆情、参与网络问政的重要社会力量,可以从动态发展的角度获得预见性;二则便于有针对性地在现有的教育机构中建构公民意识教育体系课题组共对泉州地区三所本专科高校发放问卷900份,回收有效问卷871份。

抽样样本基本分布涵盖的变量包括性别、本专科、年级、城市和农村生源等,调查的问题涉及大学生网民的公民意识、公民理性、公民技能三大部分其中公民意识作为核心部分,涵盖公民主体意识、公共意识、法律意识、道德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国家意识、民主意识九个方面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倾向  二、数据描述分析  1.公民主体意识公民主体意识是指公民作为社会政治生活和公共生活主体的自觉意识,是对自身地位和价值的观念和认知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于公民身份认同度高对于自己的社会角色认同,有72%学生选择“公民”,7%和21%选择“老百姓”及“普通社会成员”但这种认同目前更多还停留在概念上或者说口头上,对“公民”的行动并未完全理解表现在:大学生网民回答“上网最喜欢做的事”时,20%选择“看新闻”,低于娱乐、交友(53%)和查资料、购物(27%)问及“浏览网页时常常关注什么”(此题为多选题),选择“阅读时评文章”为17.7%,“追踪社会热点事件”为46.2%,“关注明星八卦”为50.4%关注社会热点达46.2%的数字说明学生是关注社会的,但阅读时评文章的比例较低则说明:真正对政治的实际参与能力尚在形成中问及“是否开通有个人博客或微博、空间并发表、转发、关注过时政见解”,回答“是、偶尔”,“是、有时”两项之和为28.4%。

这个问题也证实了以上的分析可以预见的是,有相当部分大学生在观念上认同公民身份,主体意识强烈,对社会热点和时政新闻关注有一定的自觉性,一旦他们作为独立的经济体真正融入社会生活之后,因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其实质的政治参与活动必然有从“概念上”到“行动上”的飞跃  2.民族国家意识和民主意识在问及“你在多大程度关心本县市、本社区的公共事务”时,回答“非常关心”和“比较关心”的为62.4%,一点不关心的占18.6%说明大学生的民主意识比较强烈,他们有理想有抱负,渴望为地区公共事务、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出谋献策,施展才华问及“你实际参加过投票并感兴趣的选举是什么”时,回答村委会、居委会、社区的选举占13%,乡镇、县级以下的人大选举8%,学校内的各种投票选举69%,这说明当代民主实践的条件已远远落后于公民主体的需要调查表明,大学生有强烈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对钓鱼岛事件的关注度为87%,就很有说服力同时,63.5%的学生认为“别人在批评中国人的时候,我也感到很惭愧”(身份认同)89%的学生认为“总体来说,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的成就”,73%则认为“总体来说,党和政府是值得信任的”(政治认同)。

这表明,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是好的,大部分大学生有政治信仰,爱国意识强,但也有少部分学生属于“政治冷漠型”,政治效能感差  3.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网络的交流互动加深了每一个体对利益和自由的诉求,促进了每个中国公民对权利的意义和范围的认识和界定权利意识始终是公民意识的核心但另一方面,当人们在网络言论中揭起权利的旗帜一呼百应之时,却往往不知不觉越过界,忽略了责任与担当很多言论被各种炒作、恶搞、情绪宣泄乃至诽谤、中伤、报复所扭曲,很多网络争论显得激愤有余而理性不足在调查中,学生对于“写出你所知道的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公民权利”的回答,前三位分别是生命权、言论自由权、隐私权可见大学生对权利意识不够清晰,主张狭窄,片面关注个人权利,对自身权利过度主张,对群体权利、他人权利相对漠视在问及是否认同“网络言论有责任,不能随心所欲”的说法时,回答“非常认同”和“比较认同”的占58%,不太认同的占42%,说明责任意识含糊不清的学生有相当比例对“假如通过法律途径维护权益的成本较高或阻力较大,你会坚持走法律途径吗”的问题,有59%的学生选择“坚定不移的走下去”,20%的学生准备“放弃,改其他办法”,21%的学生则“自认倒霉,放弃维权”。

这说明:学生通过法律途径维护权益的决心和意志受现实困难的影响较小,这种法律信仰体现了其特定的理想主义特征,也昭示了社会发展的可喜走向30%的学生表示:如果对学校的某些管理措施不满,他们会选择“公开向有关部门反映问题”,选择“在学校论坛发表意见”、“不执行学校有关决定”两项达60%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只有不到1/3的学生了解可以通过正当渠道反映问题,说明了学生对权利表达的现实渠道缺乏了解  4.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大学生的道德和法律素质是高校当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培养目标网络的数字化生存方式,开放性、匿名性、无中心性,使任何人在网络上似乎尽可嬉笑怒骂,体会到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的自我价值感,现实生活已有的道德和法律观念在虚拟世界往往失去参照,模糊不清,在网络媒介中规则意识和媒介素养是严重亏缺的据调查,37%的人认为在网络聊天时撒谎不算不道德问及你对于“未经当事人同意或未经核实信息,擅自将有关资源上传网络”的做法是什么态度时,“反感”占32%、“不反感”达20%、“无所谓、不知道”占48%当问及“你如何看待网络抄袭行为”时,回答“正常,太普遍了”占30%,回答“不道德行为,甚至可能会违法”占33%,回答“不好判断”的占37%。

至于如何看待“人肉搜索”,被调查对象认为“是侵犯他人隐私,应该禁止”的占23%,认为“有利有弊,应该有度”仅占21%,认为“是正义之举,应该提倡”的占43%,“说不清楚”的占13%前两者持审慎态度的仅占41%,相当大的部分学生把它看成一种“正义”,表达一种“公民感”的网络狂欢,而这种“正义的公民感”是完全针对他人的,对自己则不怎么起作用下面的问题就说明了这一点:当你收到一些含报复性语言的文章(如不转此文章者全家)你会怎么办?43%的人选择了“转载此文章”,24%学生的对策“骂回去,谁那么缺德”,选择“置之不理”只占33%由此可见,、网站、BBS、、微博等媒介技术已经成为对社会全面渗透、无孔不入的“第二课堂”,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尚处于自发状态,大学生媒介素养层次水平参差不齐,他们中为数不少的人缺乏对媒介信息的正确判断力,他们对媒介的认识主要出于经验和直觉感悟因此,在处理媒介信息的时候对公民的网络道德和法制意识是不甚清醒的,甚至是有些模糊的  5.生态意识和公共意识公共领域是充分体现公民意识发育成长的空间新闻热点关注度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十分关心社会热点和焦点,“日本福岛核泄漏危机”关注度为77%,“小悦悦事件”为92%,“毒胶囊事件”为66%,“温州动车相撞事件”为86%,“郭美美事件”为88%。

问及“你经常关注哪一类网络热点信息”(多选)时,统计结果见下表  可见,网络已经使绝大部分大学生摒弃了原来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象牙塔生活,他们有激情,愿意参与和担当,充满了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思考和期待  6.公民理性和公民技能公民理性的有关调查表明,大学生的网络参与态度在理性与激情之间徘徊偏重理性的回答包括两个问题:问题一是“假如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会通过何种途径解决”,回答“法律途径”和“发帖曝光”的占24.5%、48.9%,回答“发帖发泄”的有16.6%;问题二是“你在Q群之间里转发信息是否有判断信息的可信度”,选择“考虑过”,“稍微考虑”的占25.1%和40.4%,“不考虑”的则占26.5%,说明了相当学生的网络行为还是谨慎的偏重激情的是回答问题“对待当前网络反腐的态势你的态度是”时,表示“积极参与”、“将积极关注”两项超过75%,“不围观”、“无所谓”占25%;对问题“论坛讨论很热烈时,你是否受其中情绪的影响”的回答,明确表示“不会”的占8.9%可见,大学生个人的意见在群体中还易受暗示,在情绪上也会比较单纯、易受传染可以说大学生群体在网络生活中激情有余,理性不足,正是我们必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的。

  公民技能的调查表明,大学生的网络参与实践比较少,形式比较单一,参与技能处于自发状态大学生主动参与“政府主导型问政”很少,听说过“网络问政”名词的不到8%,主要表现为自发型参与对于“是否关注有关政府网站”,肯定回答的占13.4%,其中大部分是进行与个人利益或个人发展有关的查询对于问题“您是否参加过道德模范评选、优秀共产党员评选等网络投票”,回答“参加过”的占7.4%,绝大部分表示“想参加,错过了”和“不知道,无所谓”对于“您是否参加过网络公益活动”的问题肯定回答仅占5%  三、结论与启发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网民对公民身份的认同度较高,其作为独立的经济体融入社会之后,“概念上的认同”可能转化为大量的政治参与活动他们有强烈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但对公民权利的认知缺乏完整性,权利意识高涨但主张较狭窄,片面关注个人权利,责任意识模糊,对表达欲求、实现权利的现实渠道了解得比较少法律意识带有理性主义特征,显得激情有余、理性不足,政治参与渠道单一,参与技能有待于提高同时,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媒介素养尚处于自发状态,在处理媒介信息体现出网络道德和法制意识是不清醒的,但他们热情关注社会,充满了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思考和期待。

  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已经使大学生群体规模急剧扩大,他们将逐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在公民社会日渐生成的社会环境中,正视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与教育,引导理性与激情的协调,关注公民技能的提高,是当下高校教育不应忽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殷峰.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价值及其实现路径 [J]. 理论导刊,2010,(10).  [2] 肖雪慧.公民社会的诞生 [M]. 上海:三联书店,2004.  [3] 崔贞姬.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公民教育 [M].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 -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