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房地产实施意见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处理好住房供应总量、结构、分布之间的关系,住房与人口、土地、经济之间的关系,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促进城镇住房长期平稳发展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和信息化等多种手段,既解决当前房地产市场突出问题,又注重完善体制机制,从源头上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一、 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夯实城市主体责任制城市人民政府对本地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负主体责任,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和结构变化、住房供求关系等因素,稳妥制定并实施一城一策工作方案,因地制宜、多策并举,稳定地价、房价和预期坚持以居住为主,促进住房健康消费,完善住房市场体系,支持合理自住需求,遏制投资投机性需求,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坚决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增长的工具和手段健全城市群、都市圈住房供应体系,加强城市之间住房政策联动和统筹协调科学编制十四五时期城镇住房年度建设计划,合理安排住房建设规模和结构构建房地联动发展机制建立以住房需求为导向的住宅用地供应机制,促进住房市场供需长期平衡完善人地挂钩政策,将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向人口流入多的城市倾斜,允许都市圈内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地区调剂。
按照十四五城镇住房发展目标合理安排住宅用地供应规模、结构和布局,住房供求矛盾突出、房价上涨压力大的城市适时增加住宅用地供应规模,去库存任务重的城市减少以至暂停住宅用地供应建立房价和地价联动机制,灵活确定住宅用地竞买方式,严防高价地扰乱市场预期加强土地出让后跟踪管理,及时掌握已供住宅用地的开发进度推动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建立健全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对房地产市场过热的城市,强化房地产贷款规模管控,防范房地产贷款过度集中带来的潜在系统性金融风险落实重点房地产企业资金监测和融资管理规则,增强房企融资的市场化、规则化和透明度,合理约束高杠杆企业负债行为,引导企业加快开发,减少企业囤房囤地、非理性拿地,推动企业稳妥有序逐步降低杠杆水平严格执行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对购房人首付资金来源、债务收入比加大核查力度,严防消费贷款、经营性用途贷款等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加大房地产市场监管力度加强商品房开发全过程监管,建立健全房地产领域风险防控机制,防范化解住房领域矛盾纠纷持续开展房地产市场秩序专项整治,规范房地产开发、交易、租赁、物业服务等行为,净化市场环境推进房地产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开展房地产企业信用评价,根据信用评价情况对房地产企业实施差别化管理。
加强房地产市场监测分析,完善房地产监测预警机制,常态化开展月度监测、季度评价、年度考核工作及时发布房地产市场形势和政策信息,积极释放正面信号,引导市场理性发展二、 新建住宅品质提升工程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提高住宅建设标准,推广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加快建筑工业化升级和数字化转型,不断提升住房品质和宜居性能采用装配式建造方式,提高施工精细化水平;大力推动绿色住区、绿色住宅建设,新建居住建筑全面按照75%节能标准设计建造,绿色建材应用比例达到60%以上;推广成品住房和装配化装修,装配化装修建筑面积占同期全装修建筑面积比达30%推动充电设施所需管线敷设至每一停车位,并实施有序充电,解决社区充电难问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发展数字家庭落实住宅项目建设单位工程质量首要责任,实施住宅工程质量保险制度,鼓励推行住宅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持续开展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大力推进智慧工地建设,推动在建工程项目统一纳入信息化监管,提高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信息化、规范化水平将住宅绿色性能和全装修质量相关指标纳入商品房买卖合同、住宅质量保证书和住宅使用说明书,推行住宅数字化交付和住宅使用说明书电子化。
以住宅性能评价为基础,研究建立住宅品质评价体系,开展高品质住宅评价,引导住宅品质提升和高质量发展三、 住房发展指导思想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和住房市场体系建设,让人民群众享受更舒适的居住条件,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提供坚实基础四、 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科学谋划老旧小区改造任务十四五时期,全省重点改造2000年底前建成的城镇老旧小区,对2000年后、2005年底前建成且居民改造意愿强、参与积极性高的城镇老旧小区,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实施改善提升合理确定改造内容,分类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推进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幼托、养老、家政等公共服务短板,鼓励支持绿色化改造和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无障碍设施等适老化改造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区分轻重缓急,按照实施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原则,建立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储备库,编制年度改造计划和五年改造规划,并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计划、住房发展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相衔接到十四五期末,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需改造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推动建成一批美丽宜居住区。
鼓励多方投入老旧小区改造加大政府资金支持,省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重点支持2000年底前建成的老旧小区改造,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筹措改造资金加大金融机构对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的信贷支持力度,为改造项目及居民户内改造和消费提供支持鼓励原产权单位对已移交地方的原职工住宅小区改造给予资金等支持通过新增设施有偿使用、落实资产权益等方式,吸引各类专业机构等社会力量投资参与改造按照谁受益、谁出资和个性项目业主负责的原则,积极鼓励居民通过直接出资、使用(补缴、续筹)住宅专项维修资金、让渡小区公共空间和公共收益等方式,参与老旧小区改造推进完整居住社区建设合理确定居住社区规模,落实完整居住社区标准结合城市更新和存量住房改造提升,合理拓展改造实施单元,推进相邻小区及周边地区联动改造,有序开展绿色社区创建和完整居住社区建设,依据详细规划完善公共服务功能,加强网格化、智能化管理,构建15分钟社区服务圈5分钟便民生活圈,健全商业、教育、养老服务、卫生健康、文化、体育、公共活动等居住配套功能十四五时期,基本补齐既有居住社区设施短板,新建居住社区同步配建各类设施,城市居住社区环境明显改善,推进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居住社区覆盖率显著提升。
五、 苏州土地市场情况(一)苏州土拍现状与变化1、苏州土拍情况苏州2020年以来土拍呈现推出地块面积减少、均价上升的情况,从集中供地来看,苏州2022年对集中供地进行调整,增加供地次数,减少单词供地数量,随着土地市场转冷,自2021年第2批集中供地发生流拍后,苏州对于较少或者无竞价房企的地块采取延迟拍卖的策略,使其流拍率降低,但这也导致其成交土地数量与面积不断减少、成交楼面单价不断上升,土拍市场呈现两极分化的局面,成交地块集中在园区、新区传统强势板块以及四大新城板块,其中,工业园区地块参拍热情更高且能够溢价成交,而次核心地块则表现平静,多为底价成交2、苏州土拍竞企结构从竞企结构来看,苏州2021年来集中供地土拍冷热不均愈发显著,工业园区、新区狮山以及四大新城等核心地块竞企众多,部分可以溢价成交,其他地区如吴中、吴江、张家港等地则鲜有问津,大部分成交地块由地方城投获得,如吴中区2021、2022年集中供地推出30宗地,成交26宗,其中23宗由地方城投或国企购得,进入2023年,随着房地产市好转,吴江、吴中等弱势板块竞企结构也有所好转,2023年第一次集中供地吴江区三宗地都由国央企购得二)苏州土地市场政策目前苏州采取一年五轮集中供地的土拍政策,竞买保证金为20%,姑苏、高新区和吴江等地区出让地块出让金缴纳期限为6个月,目前全部地块均未设地块的市场指导价,土拍达到限价后采取现场摇号。
六、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不仅是民生工程,也是发展工程,更是培育国内市场拓展内需的重要抓手,是一举多得之举十四五时期,全省将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2021年,完成1000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到2022年,基本形成老旧小区改造制度框架、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市场化、专业化、智慧化物业管理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五年计划改造5000个老旧小区,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需改造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七、 规范房地产市场指导思想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紧紧围绕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目标,充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科学谋划、精心组织,加强市场监管、净化市场环境、增进民生福祉,确保整治工作取得实效,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八、 住房发展基本原则以人为本,民生优先长期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突出住房的民生属性,始终把解决人民群众住房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改革引领,创新发展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体制机制障碍,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持续增强城镇住房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统筹推进,综合决策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处理好住房供应总量、结构、分布之间的关系,住房与人口、土地、经济之间的关系,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促进城镇住房长期平稳发展转型升级,绿色发展以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为动力,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住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加快推进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提升住房及相关服务品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坚守底线,安全发展在城镇住房发展过程中,把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关注居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建设宜居城市、韧性城市、智能城市;防范化解房地产金融和市场风险,保障经济社会运行安全九、 智慧技防小区建设工程依据国家、省智慧技防小区建设标准,以视频监控设施建设改造、小区出入口人车智能识别装置、弱势群体紧急报警求助、垃圾分类等物联智慧设施建设为重点,积极集成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将城市治理的交通、教育、医疗、居家、养老、生态环保、食品安全、社会保障等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治理智慧因子深度嵌入智慧小区各领域各环节,推动群租房管理、高空抛物、瓶装液化气、电动车上楼等小区安全管理难题得到解决,让人民群众有更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