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特色歌舞1[1]

kms****20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2.50KB
约6页
文档ID:39644761
特色歌舞1[1]_第1页
1/6

1《人文康巴》——甘孜州文化旅游实用手册(特色歌舞篇)(特色歌舞篇)甘孜州是名符其实的歌舞的海洋有一句谚语说康巴人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这里人人能歌善舞,是我省最大的文艺人才输出地这里有弦子之乡巴塘的弦子跳出旋律的优美,有甘孜踢踏踏出康巴人豪爽的性情,更有石渠、新龙、得荣等地方的锅庄用脚采出的一个个圆诠释康巴人生存和生命的哲学思想宇宙歌曲宇宙歌曲””————康定情歌康定情歌在首届中国西部情歌节上, 《康定情歌》被选为“中国第一情歌” ,同时,这首享誉中外的千古绝唱,还被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世界推荐的中国惟一一首民歌,成为世界十大经典情歌之一这首超越国界和种族的情歌,已成为地球人类的共同心声,被送上了人类发往太空的宇宙飞船,以此寻找和问候太空生命的声音诞生了情歌的这片土地,也将永远被世人铭记民族骄傲民族骄傲””————巴塘弦子巴塘弦子巴塘弦子是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西藏人称其为“康谐” ,即康巴人跳的舞巴塘弦子的风格和特点是融诗、琴、歌、舞于一体,弦子的表演不拘形式,三、五人有兴即舞也可,成百上千人同欢共舞也可跳弦子必有藏二胡伴奏,由琴手领舞,以琴手为核心,整个舞蹈的节奏也由琴手掌握。

弦子歌词寓意深刻,含蓄华丽,感情丰富,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曲调一般短小精悍,节奏整齐,旋律优美,易唱易记,适合群众歌舞因巴塘是弦子舞的发祥地,2000 年,巴2塘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弦子)之乡 ”““灵魂节奏灵魂节奏””————甘孜踢踏甘孜踢踏踢踏舞又称“夏卓”甘孜踢踏最先是由西藏传入的一种僧侣舞蹈形式,大约在 400 多年前由甘孜寺、大金寺僧侣从西藏日喀则学回,最初其内容主要以诗歌的形式赞颂上师、父母、地方官和祈求吉祥等为主 “甘孜踢踏”无论是踏步方面,还是手腕方面动作多而大,挥动着轻灵多彩的长衣袖,踏着变化繁复的舞步,慢节奏时,给人一种舒展轻松的感觉;快节奏时,又是那样的协调而明快,奔放而粗犷,使人眼花缭乱踢踏舞表演不限人数,少则一人,多则数百人,表演时舞者身着盛装,但不佩腰刀,脚和腰部需挂上一串响铃,以增添音响效果成为了康北地区别具一格的舞蹈流派之一甘孜县踢踏演出队曾代表甘孜到北京、成都、云南、迪庆等地演出,向世人展示了这一优美独特的舞蹈形式无论是春节、藏历年、迎秋节,还是平时集会庆典,只要有演出的地方就有甘孜踢踏的表演,踢踏已成为甘孜人民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康巴红康巴红””————新龙锅庄新龙锅庄新龙锅庄藏语称为“卓”,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藏族民间歌舞谁也说不清它产生于什么时候,只知道它源于一种古老的宗教祈祷仪式新龙锅庄古朴遒劲、粗犷奔放而又刚柔并济女舞者含胸垂臂动作较小,秀丽端庄,如含苞的花朵,是女性阴柔美之极至;男舞者双臂挥舞,腿部跳踢有力,常似雄鹰展翅,豪放刚劲,极具雄性阳刚之美生命之舞生命之舞””————石渠真达锅庄石渠真达锅庄石渠真达锅庄有着百年历史,3是大型活动的必备节目真达锅庄属于大型锅庄,舞者多则上百人真达锅庄的服饰头饰相当考究,男子头戴一种独特的帽子,藏语称为甲拉,圆型,高约 25 厘米左右,从帽顶开始自然垂下红色须条,若未戴帽,头饰则是将辫子辫好盘于头顶,身着藏袍,藏袍的领、袖、裙边均镶有 2—3 寸的水獭皮或豹、虎皮,脚穿长靴,有铃铛,胸前左右交叉着彩色丝带,束于彩色腰带中;腰带中还束着各种彩色花带女子身着藏袍,头饰梳为小辫子,在头顶上装饰着较大的松耳石,并在头发其他位置装点着小的琥珀;藏袍的裙边必须镶有1 尺以上的水獭皮,领和袖上,水獭皮可有可无;无围腰,腰间佩刀、链子为装饰因真达锅庄动作激烈,所以女子装饰不易过多真达锅庄为集体舞,由善舞者领舞,称为卓本,领舞者一般位于队列前排或者最后,胸前佩花,以示区别。

真达锅庄动作以快为主,男子舒展奔放,明快粗犷;女子则刚中有柔,刚柔结合扎坝嘛呢经舞扎坝嘛呢经舞嘛呢经舞是流传于甘孜州道孚县扎坝区境内的一种祈祷五谷丰登的藏族民间舞蹈,它不同于藏区的锅庄、弦子、热巴等嘛呢经舞旋律优美、节奏分明,快慢起伏,全舞共分 38 段,每段旋律不同,步伐不同目前只有 100 人左右会跳该舞蹈学羌是流传于甘孜州得荣县的一种民俗性舞蹈,动作刚劲有力而古朴大方,下步有力,踏脚清脆,当舞者俯身变化踏点,动作又显得柔韧、洒脱跺脚与踏脚动作相结合,创造出学羌舞独特的韵味 疯装锅庄疯装锅庄 “疯装锅庄”是产生并流传于甘孜州乡城县藏民族祖4辈口传的一种民间歌舞具体表现形式为对歌对跳,对歌的两支队伍围站成一个大圈,人数多少没有限制,每边要有一名口才文思上乘的歌手,称为“歌师” ,由他们即兴赋词,众人边舞边唱 丹巴锅庄丹巴锅庄丹巴是多元文化荟萃之地,也是嘉绒文化的核心地区嘉绒文化的古朴悠远和厚重深邃主要表现在丹巴锅庄之中丹巴锅庄古朴典雅、雄壮、豪迈、曲调悠扬拖长歌词内容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分布在中路、梭坡、格宗、巴底、太平桥、水子乡和纳顶、白呷山等地。

川西藏族山歌川西藏族山歌川西藏族山歌是藏族人民在长期放牧、伐薪、驮运赶脚、田间劳动中所创造的民间音乐形式它的传承没有固定的师徒、家族关系,属口授、大众性传承人们在骑马、放牧、耕种、劳作、或在茶余饭后,往往都可以唱上几曲山歌,它是研究藏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民族历史、经济文化、阶级关系、民族交往、道德观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文化的“活化石” 玛达咪山歌玛达咪山歌 “玛达咪”是九龙县古老的西番(纳木子)民族民间音乐,它包括抒情山歌、劳动夯歌、丧歌、婚仪歌等抒情山歌直抒情怀,爱憎分明;劳动夯歌男女分列对唱,一唱一和;丧歌是长辈去世时邻居吊丧的一种礼仪性演唱;婚仪歌在举行婚礼时女方在送亲和男方接亲时演唱,目前“玛达咪”山歌已发现的调式就有六种,每种调试韵调悠扬,各具风格巴塘热巴舞是由歌舞、说唱、杂技、戏剧等组成的一种综合民间艺术其表演形式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序幕,演唱5祝词;第二部分为铃鼓舞蹈,其鼓点有“江轮安戈” (单击) , “桑冻”(三击) 、 “安莫森森” (边击) 、 “祝冻” (六击) 、 “各冻” (九击)等五种,并边击边舞;第三部分是短小精悍的哑剧表演;第四部分是热巴弦子舞德格藏戏德格藏戏。

德格格萨尔藏戏发源于德格县竹庆寺,创始人为竹庆寺第五世寺主活佛土登·曲英多吉,开编于公元 1870 年,距今已有130 多年的历史岭·格萨尔王的藏戏从剧本到曲调、面具到服装、戏曲音乐到步子动作都于土登·曲英多吉一手主持指挥,一直跳演至今德格格萨尔藏戏一般少则数十人、多则 100 多人出场,各自戴着不同的面具,规模极其宏大传统表演内容主要有《诞生记》 、《赛马登位》 、 《施发大食财宝》等色达藏戏色达藏戏色达藏戏是藏族传统戏剧与现代表现手法完美结合的代表作其价值主要表现在创新风格上,它变坝坝剧为舞台剧,革除了传统藏戏中冗长拖沓的唱段、对白和过于缓慢的节奏,根据人物特点设计了简明生动的对白、富于变化的唱腔和极具特色的各种服饰,并将格萨尔说唱和藏族歌舞、杂耍、武术、民族体育运动、民族服饰与风俗融于其中,使色达格萨尔藏剧成为生动活泼、欢快明朗、戏剧性强、适应面广的新型藏戏近年来,色达藏戏已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巴塘藏戏巴塘藏戏巴塘藏戏藏语叫“降嘎冉” ,起源于十七世纪巴塘藏戏主要是坝子演出,一般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序幕,藏戏叫“扎西协哇” ,主要是祝贺节日吉祥如意;第二部分是开场戏,藏语叫“恩巴” ,主要是向观众介绍演出剧目及内容;第三部分为正式演6出,藏语叫“雄” ,按剧目的故事情节分场演出;第四部分是谢幕,藏语叫“扎西交” ,全体演员伴随歌舞,接受群众的捐赠,向观众表示谢意,并预祝来年丰收。

演出时,一般有鼓、钹、长号、唢呐、笛子、胡琴等乐器伴奏,场面宏大,气势磅礴,唱腔优美,技艺精湛巴塘藏戏的主要剧目有《扎西协哇》 、 《智美更登》 、 《郎莎雯布》 、《乘云王子》 、 《郎莎姑娘》 、 《秋收时节》 、 《卓瓦桑姆仙女》 、 《洛桑王子》 、 《顿月邓珠》等康定溜溜调康定溜溜调 “康定溜溜调”是近百年来,康定各族文化交融所形成的广泛流传于康定农牧民的生产生活中,并世代传承,成为了男女老少皆能传唱的一种见证康定人民生活文化传统的民间歌曲 “康定溜溜调”是研究近现代康定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民族历史、经济文化、阶级关系、民族交往、意识形态、道德观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邻里关系的艺术“活化石” ,它的歌词极为丰富是康定民间文化遗产宝库由康定溜溜调为母体改编的《康定情歌》已成为世界著名的中国民歌之一。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