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边塞征战诗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一、鉴赏要点:①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如盛唐边塞诗风表现出来的是豪迈勇敢、一往无前;中晚唐国势微弱,边塞诗中于是夹杂了几许悲壮和凄怆到了南宋,统治者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边塞诗大多抒发悲愤、哀痛之情边塞诗最能体现国运兴衰②分析边塞诗的不同艺术风格有的豪放旷达,有的雄奇壮美,有的豪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只有细细体会,才有可能准确领会到边塞征战诗这个大主题下的不同艺术风格二、主要特点(1)内容:边塞景色(雄奇、奇丽、壮阔、凄寒等) (2)主题情感: A: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批判 B:将士:①表达的是出征远戍的英勇豪迈,建功立业的渴望和保家卫国的豪情;②报国无门的愤懑和哀痛;③是长年征战的艰辛、连年征战的惨烈和对家人思念;④对帝王黩武开边和对边将恃宠贪功的讽刺3)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对比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4)常用意象: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 斧钺刀铩、胡、羌、羯、夷、夜郎、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三、鉴赏示例: 出关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1)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怀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 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四、实战演练1、 雨雪曲 江总①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 ①江总(518~590):南朝文学家,字总持,河南兰考人。
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1) 本诗描写了怎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2) 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何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怎样的情感?2.读李益的两首边塞诗,回答问题 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1)两首诗都表达了 主题2)试分析“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诗句中的形象 (3)“沙似雪”“月如霜”有什么表达效果?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旧别情”是否矛盾?为什么?(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4.阅读下面两首诗词,然后回答问题从军行 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际,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从军行》和《渔家傲•秋思》在所写内容上有什么共同点?(3) 两首诗在写法上有何异同?(4) 两首诗在思想风格上有何不同之处?5.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陇西行 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1) 貂锦指什么?这是一种什么手法?(2) 有人说诗的后两句震撼人心,你认为呢?为什么?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别抒怀诗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一、常见特征: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送别抒怀季 节时间地点景物秋季或春季清晨或傍晚路口、长亭驿站、渡口、码头等杨柳、酒等二、主题分类(1)直接表达诗人的离情别绪、依依难舍之情: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云莫回头南浦别 白居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李白)(2)间接写别情: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赠别 杜牧)(通过写宴席上燃烧的蜡烛与故乡的江水,借物抒情,表现自己留恋惜别之情3)坦陈心志的告白: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4)情深意长的勉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川 王勃)(5)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晚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雨霖铃 柳永)三、感情色彩: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四、赏析示例: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作者如何表达惜别哀伤之情的?① 借景抒情:“春江渺茫”“日暮”②虚实结合:三四句替远去的友人设想,日暮之时会停泊在哪里呢?到那时,人生地疏,天涯一孤客是多么的令人哀伤啊!)别董大 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首诗使用什么表现手法?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反衬;哀景衬壮情体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怀,对友人真诚情谊。
五、实战演练1、 和练秀才杨柳 杨巨源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唯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诗中的“折柳”和“春风”各比喻什么?有何好处?诗中哪些地方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有何深意?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送邹明府游灵武 唐贾岛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答: (2)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4分)答: 3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问题:这首诗作者所要表达的基本情感是什么?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情感的 4、 送魏万之京 李颀朝闻游子唱骊歌,昨夜微霜初度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曙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是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注:①魏万:又名颢上元初进士曾隐居王屋山,自号王屋山人②游子:指魏万③关城:指潼关御苑:皇宫的庭苑这里借指京城砧声:捣衣声 (1) 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2) “微霜初渡”“树色催寒”两个意象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其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3)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5、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1) 这首诗的第三联运用了哪几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2)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6分)边塞诗歌鉴赏答案1(1)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2)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2(1)思乡(2)在碛里出征的三十万士兵因听到《行路难》哀怨的笛声,顿生思乡之情,情不自禁同时望月的形象3)两个比喻写出边塞的荒寒凄冷,描绘出触发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3.(1)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2)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4.(1)都以戍边为题材,都表现边塞生活的艰辛2)相同点:都写戍边生活,但却不从战争的角度写不同点:诗偏重写边塞生活环境的恶劣,如用“暗”“孤”“穿”等词语;词侧重渲染战士思归的情绪,下片尤为明显3)诗表现出勇于杀敌,不获全胜不言归的激越之情,风格豪壮;词较多地表现了战士们希望早日结束战争、尽快回家乡的情绪,在风格上显得悲壮5.(1)精锐的部队,用了借代的手法2) “可怜”句紧承前句,“犹是”句荡开一笔,另辟新意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已成枯骨的凄凉,一边是梦中相见的欢愉。
虚实相对,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同时也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送别抒怀诗练习答案1、诗中的折柳喻行人,春风喻送行人,生动而贴切,堪称妙喻诗中有两个地方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一是‘丝’,作者以柳丝含蓄地表达出离别之‘思’;二是‘柳’,耐人寻味地写出了无情折柳似有情,极其生动地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2、【答案】(1)(4分)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 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2)(4分)①“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②“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