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2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引用名言警句、古文哲理

1768****007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41.88KB
约20页
文档ID:239051207
2022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引用名言警句、古文哲理_第1页
1/20

2022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引用名言警句、古文哲理 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引用的名言警句、古文哲理 第一单元 富强与创新 1.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P2 序言】 【解读】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这句话出自诗词《水调歌头游泳》,意思是:巫山上的神女当然会健在如故,她看到这种意外的景象,该惊羡世界真是大变样了神女即巫山神女,传闻中与楚王云雨那位,出自宋玉,三峡旁边有神女峰.意喻中国改变巨大,换了人间. 2.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P11 教材原文】 【解读】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 出自《淮南子氾论训》常:准则本:根本经:准则上:极至意思是:治理国家有不变的法则,但最根本的是让人民获利;政治教化也有固定的模式,但最紧要的是让政令畅通无阻 3. 人心齐,泰山移 【P12 教材探究与共享】 【解读】释义: 形容只要人们的心往一处,共同努力,就能移动泰山比方只要大家一心,就能发挥出极大的力气 出自 《古今贤文合作篇》 4.天地之大,黎元为先 【P13 教材原文】 【解读】天地之大,黎元为先语出唐太宗李世民的《晋宣帝总论》大意是:天地虽然广袤无垠,但是黎民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天地之大,黎元为先体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民本思想。

 5.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 【P23 教材原文】 【解读】胡瑗在《松滋县学记》中开宗明义地说: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 他从致天下之治的政治目的动身,揭示了人才、教化、学校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一是为什么要重视教化胡瑗认为,治理好国家关键在人才,人才要通过教化培育二是如何办教化的问题 他认为,一要师儒,就是以孔孟之道管理和从事教化;二要普及教化于民;三要地方行政长官兴办学校在封建社会中,人民处于无权状态,封建政权内部的监督机制出名无实,各级官吏的政治道德、文化素养对于吏治的好坏、人民负担的轻重有着亲密的关系,因此培育真正的人才对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有着现实意义 北宋初期,教化不兴,风俗偷薄,当时的科举制度崇尚声律浮华,以诗赋取土,社会上普遍存在着苟趋禄利、轻教化、重取土的风气,且各地又没有建立学校为了培育真正合格的致治之才,胡瑗认为必需建立敦尚行实的学校,这种立学教人的主见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 6.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P28 拓展空间】 【解读】秀:出众,突出;摧:摧残高出森林的大树总是要被大风先吹倒。

比方才能或品德出众的人,简单受到嫉妒、指责出自三国时魏国文学家李康的《运命论》:故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前鉴不远,覆车继轨李康所作的《运命论》旨在探讨国家治乱与士人个人出处之间的关系问题他强调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可是志士仁人蹈之而弗悔,目的是为了遂志而成名不想这话今日竟成了中国人古来已是嫉妒成性的证据 其次单元 《追求民主的价值》 1. 民惟邦本 【课本 P30 教材原文】 【解读】百姓是国家的根本,用于劝诫统治者出自《尚书五子之歌》夏朝时期,禹的孙子太康即位,他荒淫无度,百姓为之悲伤,他到洛水南面去打猎, 穷国君主羿趁机篡夺了夏国的政权太康的弟弟做《五子之歌》:皇祖有训,民可近不行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中康起兵复原了夏国 2. 政得其民 【课本 P30 教材原文】 【解读】政令的施行要合乎民意,治理国家要得到人民的认可出处《孟子离娄上》: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在就历史上的国家治理进行集体学习时,我国古代主见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

3. 以百姓心为心 【课本 P30 教材原文】 【解读】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老子》第四十九章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xī)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圣人没有固定不变的意志,而是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和善的人,我以和善对待他;不和善的人,我也以和善对待他这样天下人的品德都和善了诚信的人,我以诚信对待他;不诚信的人,我也以诚信对待他,这样天下人的品德都诚信了圣人立于天下,要收敛谨慎啊百姓都专注于自己的视听圣人的心灵要纯朴变得像孩童一样 4. 欲张国力,莫要于得民心;欲得民心,莫要于通下情;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 【课本 P31 探究与共享】 【解读】出自郑观应《盛世危言》郑观应编成于公元 1894 年(光绪二十年)全书贯穿着富强救国的主题,对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诸方面的改革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在当时是给甲午战败以后懊丧、迷茫的晚清末世开出了一帖拯危于安的良药 (1)郑观应对西方富强缘由进行分析得出,不在船坚炮利,而在西方的议院制度2)设议院也就是实行君主立宪制,是国家富强的根本途径。

出自郑观应《盛世危言 议院上》 中法斗争前后,从洋务思想中分化出早期维新思想早期维新派不满意洋务对西方文化所作的皮毛介绍,主见学习西方资本主义议会政治,以工商立国这种社会思潮对洋务思想有所继承,又有所变异,是洋务思潮的持续,又是戊戌维新思潮的前奏,是一种过渡性社会思潮 5. 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课本 P31 探究与共享】 【解读】出自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1898 年康有为上书光绪皇帝主见效仿列强通过立宪法,开国会,实行权力制衡,建立起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拉开了近代中国的制宪序幕 6. 国之强弱,悉推原于民主民主斯当然矣君主者何?私而已矣;民主者何?公而已矣 【课本 P31 探究与共享】 【解读】梁启超:《与严幼陵先生书》1897,严幼陵,即严复此时梁启超主见维新变法,推行君主立宪制 7.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而实行其权者,则发端于选举代议士倘能按部就班,以渐而进,由无趣而强壮,民权发达,则纯粹之民国可指日而待也 【课本 P31 探究与共享】 【解读】出处 建国方略之三 《民权初步社会建设》民权初步,为了要实现民权主义,特殊重视议事法则。

是《建国方略》三书之一 7. 其兴也悖焉,其亡也忽焉 【课本 P32 阅读感悟】 【解读】纵览历史风云,细细品尝历代王朝兴衰,我们惊异地发觉:历代王朝创建旺盛的过程极为相像,其衰亡也经验了惊人相像的轨迹 禹、汤罪己,其兴也悖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见于《左传.庄公十一年》,又见于《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五》: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悖通勃,意思是:禹和汤怪罪自己,他们的兴盛很快速,势不行挡,桀和纣怪罪他人,他们的灭亡也很快速,突如其来 8. 法治应当包含两重意义:已经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听从而大家所听从的法律又应当本身是制定良好的法律亚里士多德 【课本 P45 相关链接】 【解读】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里第一次提出了法治的定义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就大致包含两个意思:其一,是关于法治的形式方面的,即法治的条件其二,是关于法治的内容方面的,其核心是严格依照良好的法律办事 9. 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 【课本 P45 教材原文】 【解读】商鞅出自《商君书定分》命:生命这句话的意思是:法令,是百姓生存的根本,是治理国家的基础 10.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课本 P47 相关链接】 【解读】出自《韩非子有度》说明依法治国的重要性没有始终强的国家,没有始终弱的国家,严格执行法度的就会成为强国,反之就是弱国法律是一个国家内部规范,必需严格执行,不容亵渎 12.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在于法之必行 【课本 P53 课文原文】 【解读】出处:(明)张居正《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盖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上面这段话是明朝首辅张居正上疏明神宗实行考成法时提到的意思是说,大凡国家大事,制定法令条例并不难,难的是有法必依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依法治国是我国宪法确定的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而能不能做到依法治国,关键在于党能不能坚持依法执政,各级政府能不能依法行政我们要增加依法执政意识,坚持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体制、法治的程序开展工作,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推动依法执政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执法是行政机关履行政府职能、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主要方式,各级政府必需依法全面履行职能,坚持法定职责必需为、法无授权不行为,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完善执法程序,严格执法责任,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

对执法司法状况,人民群众看法还比较多,社会各界反映还比较大,只要是不作为、乱作为特殊是执法不严、司法不公、司法腐败问题比较突出 13.法之不易,自上犯之 【课本 P54 课文原文】 【解读】是战国时期闻名的法家人物商鞅说的一句话意思是说,法令得不到执行,关键是上层有人犯法,是上层有头有脸、有权有势、有恃有宠的人带头不执法、违法甚至犯法 14.法,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于人间,合乎人心而已 【课本 P55 课文原文】 【解读】出自《慎子 逸文》慎子曰:法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于人间,合乎人心而已治水者,茨防决塞,九洲四海,相像如一学之于水,不学之于禹也说的是法律、法规、法令、法度、法治源自于人类的进化,并非空洞无物,天外来客,所以人们要学会运用法律法规学问治理家庭、单位、国家,使其顺势为昌,扬长避短,按部就班 慎到(约公元前 390 年公元前 315 年),尊称慎子中国战国时期赵国邯郸(今属河北省)人《史记》说他专攻黄老之术齐宣王时他曾长期在稷下讲学,是稷下学宫中最具有影响的学者之一《史记》说他有《十二论》,《汉书艺文志》的法家类著录了《慎子》四十二篇是从道家中出来的法家创始人之一 第三单元 文明与家园 1.来者落地生根,去者落叶归根 【P58 教材原文】 【解读】落地生根,出自《人民日报》1969.12.18,说明:比方长期安家落户或切切实实、一心一意地做好所从事的工作。

落叶归根,出自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五,说明:飘落的枯叶,掉在树木根部,比方事物有肯定的归宿,多指客居他乡的人,终要回到本乡 2.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 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P63 探究与共享】 【解读】出自《孟子梁惠王下》释义:齐宣王在别墅雪宫里接见孟子齐宣王说:贤人也有在这样的别墅里居住游玩的欢乐吗?孟子回答说:有人们要是得不到这种欢乐,就会埋怨他们的国君得不到这种欢乐就埋怨国君是不对的;可是作为人民的领导人而不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国君以人民的欢乐为欢乐,人民也会以国君的欢乐为欢乐国君以人民的忧愁为忧愁,人民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忧愁以天下人的欢乐为欢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是没有过的 3.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P63 探究与共享】 【解读】出自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释义: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