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和对策摘要:云南农村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 64.80%,农村经济能否得到提高直接关系着云南的经济发展,因此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云南省的整体发展农村劳动力数量继续增长,人均耕地面积逐年减少是我省长期面临的的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了市场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需要农村大批劳动力相继转向非农产业,由低生产率的第一产业转向高生产率的第二、第三产业,促进了经济增长但随着大量农村人口的涌入,却引发了土地资源利用率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就业难、农民工权益保障等一系列大问题因此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是我省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极富挑战性的问题本文试图就云南省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关键词:云南省;剩余劳动力;转移;策略一、 云南省劳动力转移决定因素(一) 剩余劳动力是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重要因素1、剩余劳动力的定义威廉.配地将农业剩余劳动力定义为“由于各种利益差异使得农村劳动力从传统农业部门流向现代工业部门,我们将这部分劳动者称为剩余劳动力”[1]刘易斯提出,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指农村劳动者的边际生产率小于零的那部分农业劳动力。
[2]蔡昉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一个相对概念,是相对于特定国家、特定历史条件下和特定生产力水平而言,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供给超过需求的多余具体的是指边际收益为零甚至为负数的那部分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即使不增加投入也不至于影响那个农业产品的总量[3]郭熙保提出“由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不断增加和农业技术的持续进步,导致农业劳动者的人均耕地面积长期呈现下降趋势时,那么就可以认为该国或该地区存在农业剩余劳动力[4]2、剩余劳动力的形成又与以下因素有关:1(1)农业资源缺乏杜鹰等人[5]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实证结果研究表明,农业资源缺乏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农业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对劳动力的需求是有限的农业资源是人类社会存在的物质基础,是经济发展中的第一位自然物质财富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资源既是农业的劳动对象,又是不可替代的劳动手段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和劳动者素质水平的条件下,农业自然资源与劳动力需求呈正比2)农业人口持续不断的增加农业国的基本特征之一便是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在人口数量持续增长之中,农村人口也在持续增加,结果是人口数量与劳动力资料越来越不平衡,农业越来越难以容纳农村中增长的劳动力了。
3)农村非农产业发展不足蔡昉[6]专门对中国改革以来农村劳动人口流动进行了研究,认为除了农户所在地区耕地资源少外,缺乏非农产业就业机会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推动力第三产业具有吸纳劳动力需求量大、稳定性高的特点,是吸纳剩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但农村发展滞后,资金困难,结构单一化,难以发展农村建筑业、运输业、服务业等非农产业,不能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农村的结构化单一,农业资源种类少,作物单一农村经济水平低,政府资金不足,不能在农业上投入大量的资金引进新的技术,新的农业资源,使农业结构单一,不能充分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提高农业收入,从而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4)劳动力素质低下舒尔茨强调只要增加对人力资源的投入,不断提高农业的技术,才能减少农业劳动力,保证农业生产满足发展的需要[7]教育机构和教育设施不完善,对教育的重视不够,所投入的精力也不够,教育水平较低,导致农村整体知识水平较低,思想不鲜明,没有创新精神,大多数是低学历甚至是文盲,只能从事简单的劳动,而在科技发展的时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不能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来对农村的发展做出贡献,提出可行性的方案对农村的生产结构化做出改善,才会导致农村的落后,也才会导致农村劳动力剩余。
3、城乡收入存在的巨大差距蔡昉等人[8]的另一项研究证明,城乡收入差距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持续动力,但不是唯一动力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越高,人口流动强度越高,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越低,人口流动强度越低城镇结构多样化,就业岗位多,发展快,因此收入很可观,这一切都是农村所不能相比的另一方面城市由于产业多样化,按照经济学原理,生产要素总是从报酬低的地区或行业流向报酬高的地区或行业,因此城乡收入存在的巨大差距也是导致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之一24、人口城市化对贫困地区流动人口的聚集效应云南省城市化发展为二、三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人口流动的成本,从而全面吸引更多的人口流入一方面城市所具有的经济职能多,服务面广,虽这第三产业和城市基本建设日新月异的发展,基础设施建社纷纷上马,产生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急需大量的劳动力另一方面,劳动力的不断聚集又进一步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人口由经济落后的地区向经济发达的地区 ,人口流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9]二、农村劳动力转移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一)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劳动力剩余问题农村劳动力剩余导致人力资源的不合理配置,从小的方面影响着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大的方面却影响着整个中国的发展。
乡镇府由于资金、技术、人才缺乏,不能很大投入农村发展,吸纳大量剩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转移缓解了人多地少的局势,使得闲置的资源得到利用二) 增加农村的经济收入农村经济收入单一,主要是农产品,劳动力转移后,非农业收入增加了农村的经济来源,农民把在外打工的挣到的钱回流到农村,改善家庭收入水平,从而增加了农村的经济收入近些年来,农民盖新房的问题大部分是靠外出务工赚来的,农村现在的主要收入还是靠农民打工赚钱,倘若农民不流向城市,剩余劳动力将大量增加,影响农村的发展和稳定部分回来创业还可以解决农村就业问题有利于农民在转移中获得现代性和城乡一体性的发展还可以引进新的技术新的渠道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三、云南省劳动力转移特点现状(一)外出打工成为新的就业渠道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寻求更加充分的就业机会,外出打工成为新的就业渠道,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加到 2007 年底,全省累计流动转移出农业劳动力达 630万人左右,占当年农业劳动力总数近 30%二)劳务经济收入成为农村收入的重要来源2004 年至 2007 年,全省外出务工农民的劳务总收入由 40 亿元增长为 195亿元,年均递增 69.6%,较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率高 4.7 倍。
一些输出农村劳动力较多的地区,劳务经济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更突出2007 年,3昭通市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达 40%,祥云县 2006 年农民人均劳务收入占纯收入的 42.2%,新平县这个比重也达 1/3 以上镇雄县 2006 年的劳务总收入为县地方财政收入的 6.4 倍盐津县牛寨乡阳路沟社 2006 年村民纯收入中劳务收入占了 86%劳务经济已经成为我省一大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源泉三)流动劳动力的流动指向,以省内和就地就近为主,跨省比重低云南由于地理位置、思想观念等诸多因素,农村剩余劳动力跨省转移比重低农村输出的劳动力绝大多数在省内就业和流动我省据有关部门的不完全统计,截至 2007 年底,我省农村劳动力共流出 630 万人左右另据省统计局、农业厅、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的监测统计,我省流向省外的农民工约 80 万人,省外流入我省的农民工约 96 万人我省是农村劳动力净流入省就近就地,是我省农村劳动力的主要流向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在 2000 年 11 月 1 日,全国流动迁移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 11.6%其中跨省迁移人口为 42418762 人,占总人口的 3.14%,云南省跨省迁移人口为 343542 人,仅占当年人口的 0.18%,远远低于江西省的 9.11%,仅高于西藏自治区的 0.76%[10](四)农村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回流现象严重转移多为兼业性、季节性外出打工。
在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中,有相当多的劳动力外出打工是由于进入农闲季节进入农忙时期,他们就会回到农村务农因此他们随着季节的更替而在务农与务工之间变动马丁·明赛尔(M·Mincer)认为,家庭在劳动力迁移过程中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做出迁移决策及参与迁移过程的从来都不是一个人,而是以一个家庭为基本单位[11]由于制度和观念原因,进城农民工及其家属、子女遭遇到一定的歧视、不能获得与城里人一样的待遇的机会同时还得承担生活、医疗、子女教育等各项昂贵的费用,是他们在城市里继续打工信心不足,只能回农村处于流动状态的农村劳动力,总数约 300 万人,是农村流动劳动力中最大的群体他们中多数年累计在城镇和非农产业就业 6 个月以下没有固定性,稳定性,长期性五)流出的劳动力年纪较轻,男性所占比重大据系列典型调查测算,2006 年我省农村流出的劳动力中,25 岁以下年龄段的占 49%,26~35 岁年龄段的占 41%,46 岁以上的仅占 10%;当年我省农村全部劳动力男、女性比为 52.7:47.3,男性比女性仅高 5.4 个百分点,而流出的劳动力性比为 70.4:29.6,男性高出女性 40.8 个百分点六)流动转移出的劳动力,是我省农村劳动力中文化素质最高的群体据 2006 年数据测算,当年全省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约占 13%;具有小学、初中、高中及中专、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分别占41%、40%、6%、1% ,平均受教育年限约 6.3 年。
从农村流动转移出去的劳4动力中,文盲半文盲约占 2%;具有小学、初中、高中及中专、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分别占 29%、55% 、13% 、1% ,平均受教育年限 8.4 年七)劳动力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整体专业技术水平低我省输出的劳动力,无论文化水平、年龄结构、头脑灵活程度,都是农业劳动力中最优秀的部分但较之全国农民工平均水平,素质仍偏低,对城市和非农产业适应力仍较弱,其拼搏进取创业精神也存在不小差距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全国农民工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高中,而我省仅为初中水平;全国农民工接受过专业培训的达到 40%左右,而我省不到 20%由于我省输出的劳动力竞争力不强,所以他们绝大多数人只能是简单劳动,凭体力从事苦、脏、险的工作,不仅体力消耗大,工作条件差,而且工资收入也偏低据调查,我省输出的农民工平均工资水平较全国低 15%以上云南输出的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缺乏竞争力2000 年云南农村劳动力文化状况与全国各地区的比较 单位:个平 均 每 百 个 农 村 劳 动 力 中地区 文盲或半文盲的人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初中文化程度的人高中文化程度的人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云南 17.63 45.28 31.42 4.59 0.95 0.12全国 8.09 32.22 48.07 9.31 1.83 0.48东部地区 4.38 24.48 52.24 11.82 3.01 0.90中部地区 5.48 30.52 52.60 9.30 1.68 0.43西部地区 14.39* 36.48 36.57 6.86 1.40* 0.36*( 资料来源 《2001 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八)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多,比重大根据 2007 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推算,2007 年末,全省人口为 4514 万人,农村人口 3087.4 万,其中,农村劳动适龄人口(男 16-64 岁,女 16-64 岁,下同)为 2031.5 万人,占农村人口的 65.8%,农村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
据测算,2007 年,全省农村富余劳动力为 790 万人,比 2000 年增加了 40 万人九)流动意识不足,有着传统 保守意识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有的民族风俗,人们受传统思想的束缚比较严重,不愿或不敢外出,有小富则安的保守思想有着“乡不离土”、“冻死饿死不出门”、“在家千日好,出门诸事难”等传统保守意识2007 年,我省乡镇企业从业人员总数已达 400.6 万人,其中 90%以@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