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模拟作文“德行合一”导写及范文【原题呈现】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蔡元培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陶行知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审题指导】第一句:“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出自《荀子·修身》,意思是:即使是再近的路,不走也不能到达即使再小的事,不去做也不可能完成这句话告诉我们,任何一项事业都要靠实践去完成成功的路就在自己的脚下,如果不能脚踏实地去走,永远沉浸在美妙的幻想中,那只会一事无成所以这句话的关键词为“行“为”,也就是强调笃行、实干第二句:“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是蔡元培的一句名言,意思是如果一个人没有道德,即使身强体壮,聪明绝顶,也只会助长罪恶其实就是有才无德对社会危害大的意思这句话强调的是“德”的重要性,做人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第三句:“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出自陶行知先生《创造的教育》一文,他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而创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手脑双全”的人。
此句强调的是只有行知合一,从实践中获得真知,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力的人才题干中要求考生“围绕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如果单向理解某一则材料并侧重于某则材料而进行写作,显然消减了材料的整体性因此,最佳角度是综合三则材料内容立意:三则材料,其实是在告诉考生一个人成功需要的三个条件:立德为核心,同时要脚踏实地实干,巧干,即手脑双全、手脑并用如果从三句话的出处来说,蔡元培、陶行知都是著名的教育家,所以也可以谈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的目的是立德树人:用实干抵达目的,用道德塑造灵魂,用行动落实知识等立意角度参考:(1)为人以德为先,做事知行合一;(2)既要立大德,亦要务实干;(3)修身治国,德行兼备;(4)德行合一,正道直行;等等优秀开头与结尾】1“德与行”开头:“德”助人体魄智力发达,“无德”,适足助其为恶;“行”助人成功事半功倍,“无行”,适足不至不成此“德行”非彼“德行”德”“行”应合二为一,方能得始终结尾:有道德有品德使人的品性高尚,做事行动使人的认知广泛,有道德且实干使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人生道路前途光明要积极的做一个德行上的巨人,让人生途中绽放鲜花,光芒万丈2开头:“黍稷非馨,明德惟馨”终其本质,其为品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终其根源,其为行。
一个人要立足于社会,就要德行兼备结尾:在追求理想中的踏实笃行、艰苦奋斗;在追求精神中的光明磊落、高风亮节身处社会红尘中的我们要做手脑双全、德行兼备的新青年3实干,崇德,实践开头:“我愿证明,凡事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我们在世界中摸索,摸索出一条光明而远大的路笃行良善,斩开前进的荆棘;崇德向善,披上防御的战衣;德行合一,铺设成功的道路结尾: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知为行,知决定行前进的荆棘无尽,做到实干,方能破难关;防御的战衣会损,牢记崇德,亦能抵万军;成功的道路布满关卡,德行合一,故能战无不胜那条光明而远大的路一览无余4德与行开头:德,指引我们去到那满天星河的精神船舱;德,指引我们去到那坦荡前路的精神公车;行,借助那精神公车去领略前路的沿途风光结尾:坐上“德”的精神船舱,“行”到令人惊人的星河,乘上“德”的精神公车,“行”过沿途风光,达到我们想要的任何地方5德行和而事竟成开头:人无德不立,无行不成《易经》有云:德行天下,方可厚德载物人生的漫漫长路,德便是指引方向的指南针;行,是那迈向成功的基石德行合一,万事竟成结尾:知德,有德,按德而行,万难皆平于脚下弃德,无德,失德不行,万事皆可疲身心。
德行和而事竟成6树德,立行开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荀子也曾吟出“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即使拥有了做成事的方法只有行动还远远不够,行动需要品德来驱动、来支撑、来升华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德就好比登山杖,行就好比登山者的双腿,二者缺一不可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只有树立良好的品德,并把它用于实际行动中,才能登上成功的高峰结尾:由此可见,想要做成一件事,不管是宏图壮志还是普通平凡的小目标,都需要德和行来支撑良好的德行往往决定了你前进方向的正确与否以德为帆,以行为桨,一路劈波斩浪;以德为马,以行为疆,踏平万里山河;以德为谱,以行为曲,谱出人生成功的乐章7以德伴行促事成开头:“德行”一词从流传至今,总相随,不拆分,人以“德行”二字加冕,如得好人签,做事皆得赞若此词缺一“德”,行好行坏未可知,只怕只凭一腔蛮力,胡乱作为,误了卿卿性命若此词缺一“行”,岂不成了读死书的呆头和尚,空有思绪而不作为,傀儡般的躯壳,又留来何用?且不说无德又无形了,做的尽是混账事,人人得而唾弃之所以常道,做事做人,讲究德行合一,才有所成结尾:常行事而缺德者,结果殃人殃己,不可谓成。
满心皆德而不行者,一“惰”字可概括之,不可谓成既无德又不行者,活于世乃无意义,自然亦不可谓成而德行,兼备者,恍若神仙妃子伴着彩霞,相辅且相成8德且行开头:诸葛亮曾云: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德,是品德,是道德,更是一种德行自古以来,德穿梭于历史长河中,存在于世间繁琐中,体现在为人处事中它似一面精神的旗帜,一直悬挂在高处,被人们所敬仰,但只要你稍踮一踮脚,它便触手可得,所以,它也被人们所传承着……因此,知德,懂德,更要用德,同行动相结合结尾:日行一善,积善成德由此看来,德与行“情同手足”,密不可分,行之过程,德之体现,德行合一,其至善也!【优秀范文】1以德为本,知行兼备汉代刘向曾说:“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具有美好品德的人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应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方能学得深,记得牢所以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首先都应该以德为本,然后知行兼备德是为人的根基,处事的先导古人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地厚广了,才可以承载起万物来;君子道德积累多了,方能承担更大的责任和事业回顾历史,诸葛亮苦口婆心地劝诫儿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可见,德是人立身之本,是提升自我,明确志向,实现远大目标的前提条件;众所周知,秦桧是南宋时期著名的奸臣其实他文章写得好,字也漂亮,但有才却无德,虽然如今他的雕像也是颔首低眉地跪着的,但也无法解除人们心头之恨因此,“德”应是万事之源,做人之本,否则有出色的能力和过人的才华也无济于事,反而于国于民更加不利滴水成河,粒米成萝,从小事做起,方可成就大梦想正如荀子说的;“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所以人若要想有一番成就,除了要以“德”为先外,还必须从小事做起,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将“德“贯穿到实践之中,切忌好高骛远克雷洛夫曾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将毕生所学的农业知识,无时无刻不在试验田里研究和实践,实现了“稻下乘凉梦”;在我国疫情期间,无数的“逆行者”的身影,在各个岗位上无数默默付出的人们,为我们鲜活得演绎了什么是“以德为本,知行兼备”因此,实践或创新都要以德为先导,又要通过实践把“德”贯穿落实在每一件事情中,做到知行合一,德行并重德是人之根,行是人之养料,有了养料,根方能更加坚固,人方能行稳致远所以,唯有“以德为本,知行兼备”才能提升自我修养,实现人生价值。
点评:文章观点鲜明,内容丰富从行文来看,标题直接点题,分论点对应标题与材料,层层深入,结构清晰文中主要运用实例论证,正反论证,不仅论证材料翔实,对比中更能突显作者观点意图另文中多处名言德引用恰当,而且使文章增色不少2以德立心,知行合一“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是因为它早已在内心埋下道德的种子;“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是因为人们早已用行动将善意转化因此,以德立心,知行合一,是我们获取知识与道德的佳径以德立心,修篱种菊蔡元培说过:“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若没有道德,你的一切才能将会成为你的罪恶的根源,你的智慧会使你陷入深渊放眼世界,曾经的军事奇才希特勒奉行纳粹主义,走向侵略之路,酿成二战惨祸;回望中国,贺建奎教授为中国的科技献出了一份力,却因为“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将其成就变得一文不值……倘若希特勒以德立心,兼怀人道主义原则,又怎会使德国走上不归路?倘若贺教授将科学与伦理相结合,立德于心,又怎会使他陷入舆论风波?由此观之,真正的道德,是在心中修篱种菊,是从心底里发出的力量我们应立德于心,坚守道德准则不仅如此,我们也应将道德知识与实践结合,做到知行合一知行合一,不惧于行。
荀子曰:“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真正收获道德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历览青史,无数知识分子将儒家理念奉为真理,将一生投掷到功名官位上,却鲜有人真正理解儒学“经世致用”的内涵;还看今朝,潘建伟院士将毕生所学的量子力学理论应用于实践,发射了量子通信卫星,实现了科技史上一大跨越……正是因为“八股取士”中的儒生不能做到知行合一,将道理应用于救国,才使封建社会最终落幕;也正是因为潘建伟院士完美地将知识应用于量子力学领域,不断探索,知行合一,才有了今天的科技成果由此类推,在平时学习生活中,我们要将道德理论运用于实践,也要在实践中得出“道”,使知行合一达到完美的境地陶行知阐释了“手脑双全”的教育目的与蔡元培、荀子的观点“异曲同工”, 陶行知强调“手”是动手能力,适用于实践,“脑”是思考能力,适用于获“道”思考与实践结合,才能立德于心,知行合一教育,则是使我们拥有这两种品质的途径因此,新时代中国教育的奋斗方向则是将学生的“德”与“行”结合人无德不兴,学无行不立”唯有“德”与“行”相结合,才能真正获得知识点评:“以德立心,知行合一”,观点鲜明、统概三者材料的内在含义从行文来看,作者构建起了三则材料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德立心、知行合一、“德”“行”并举,并依次论述下来,以“希特勒”、 “贺建奎”等例子反面论证,得出“立德于心,坚守道德准则”的观点;以“潘建伟” 与“八股取士”中的儒生对比论证,得出“知行合一”的观点;最后以陶行知的观点强调教育的目的,做到“手脑双全”—— “以德立心,知行合一”。
论证材料翔实,正反对举,恰当的引用名言,使文章增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