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感觉器、大纲要求1. 掌握眼球的形态和结构2. 理解各眼副器的形态和结构3. 理解眼的血管4. 了解外耳的形态5. 理解中耳的形态和结构6. 理解内耳的形态和结构7. 理解皮肤的结构及附属器二、内容概要广角膜:占前1/6,无色透明<眼球纤维膜1.眼球《 视网膜 Y巩膜:占后 5/ 6,乳白色虹膜:圆盘状,中央有瞳孔睫状体;较肥厚,内有睫状肌脉络膜:富含血管和色素细胞色素上皮层:可保护感光细胞{感光细胞层彳视锥细胞:感受强光、颜色 双极细胞层I视杆细胞:感受弱光节细胞层{房水:无色透明液体,可屈光、维持眼内压、营养角膜、晶状体 晶状体:双面凸透明体,有弹性,可屈光、调节物像焦距 玻璃体:无色透明胶状物,可屈光,填充眼球、固定视网膜厂上睑:包括皮肤、皮下组织、肌层、睑板、睑结膜五层眼睑之间为睑裂睑结膜:贴在眼睑内面结膜电球结膜:贴在巩膜前面的表面2.眼副器「泪腺:位于眶外上方,可分泌泪液泪器L泪道:包括:泪小管、泪囊、鼻泪管上睑提肌:可上提上睑内直肌、外直肌:使眼球转向内侧和外侧眼球外肌直肌、下直肌:使眼球转向内上和内下上斜肌、下斜肌:使眼球转向下外和上外厂耳郭:软骨外被皮肤构成3.前庭蜗器中耳<内耳外耳道:弯曲的管道,外1/3为软骨部,内2/3为骨部椭圆形,上1/4 为松弛部,下3/4 为紧张部「上壁:鼓室盖;下壁:颈静脉壁前壁:颈动脉壁;J内侧壁:迷路壁;咽鼓管:咽与鼓室间的通道,后壁:乳突壁外侧壁:鼓膜壁可调节鼓室内的气压乳突窦与乳突小房:颞骨乳突内的含气空腔骨半规管:为前、后、外三个半环形小管骨迷路前庭:为骨迷路中部膨大部分耳蜗:骨螺旋管围绕蜗轴盘绕而成膜半规管:内有壶腹嵴,为位觉感受器丄膜迷路彳椭圆囊和球囊:内有囊斑,为位觉感受器蜗管:内有螺旋器,为听觉感受器基底层:细胞呈矮柱状,增殖能力强棘层:4〜10层多边形细胞,有棘状突起表皮(浅层)<颗粒层:2〜3层梭形细胞,有角质颗粒透明层:数层扁平无核细胞,呈透明状4.皮肤yI角质层:多层无核的角质细胞,充满角质蛋白真皮深层)r乳头层:突向表皮■网织层:内有皮肤附属器皮脂腺汗腺-指(趾)甲三、测试题一)名词解释1.视神经盘2. 黄斑3.房水4.迷路两部分组成。
二)填空题1. 视器又称眼,2. 眼球壁从外向内由 、 和 三层膜构成3.眼球纤维膜分为前部的 和后部的 两部分,前者无色透明,无血管,富有 4. 虹膜中央的圆孔称 ,虹膜内呈环形的平滑肌是 ,呈放射状的平滑肌是 5.眼球血管膜包括 、 和 三部分6.视网膜神经层由三种细胞构成,由外向内依次为 、 和 7.眼球内容物包括 、 和 8. 眼房位于 和 之间,被虹膜分为 和 ,两者可经过 相通9.房水由 产生,先进入 ,再经 流入 ,然后经 渗入 ,最后回流入 10. 眼球的屈光物质包括 、 、 和 11. 眼副器包括 、 、 和 12. 眼睑从外向内由 、 、 、 和 五层构成13. 结膜可分为 和 两部分,两者在移行处可形成 和14. 泪器包括 和 15. 泪道包括 、 和 16. 眼球外肌共七块,除一块上睑提肌之外,其余六块为 、 、 、 、 和 ,分别使眼球转向上外和下外的为 和17. 分布到眼球的动脉为 ,起自 ,其最主要的分支为 18. 前庭蜗器分为 、 和 三部分19. 外耳包括 、 和 三部分20. 耳郭主要以 为支架,外被皮肤构成其临床常用采血部位是 21. 外耳道外侧 1/3 为 ,内侧 2/3 为 。
检查成人鼓膜时,须将耳郭向 方牵拉22. 鼓膜位于 部,其中央凹陷称 ,上1/4 部称 ,下3/4 部称 23. 中耳包括 、 和 三部分24. 鼓室内侧壁后部的两个孔分别称 和 25. 听小骨包括 、 和 三块26. 咽鼓管是连通 和 之间的通道27. 内耳又称为迷路,由 和 构成28. 骨迷路由后向前分为 、 和 三部分29. 位觉感受器有 、 和 其中能感受旋转变速运动刺激的为 30. 皮肤由浅层的 与深层的 构成,前者由 上皮构成,后者主要由 组织构成31. 皮肤的附属器包括 、 、 和 三)是非判断题1.视器由眼球与眼球内容物两部分组成 )2.角膜无色透明,无血管,但含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 )3.虹膜位于角膜后方,玻璃体前方,形如圆盘状 )4.虹膜内有呈放射状排列的瞳孔括约肌和呈环形排列的瞳孔开大肌 )5.睫状体内含有的骨骼肌称睫状肌 )6.视网膜由外层的色素上皮层和内层的神经层构成 )7.视网膜神经层由三种细胞构成,由外向内依次为感光细胞、节细胞和双极细胞 )8.视杆细胞具有感受强光和辨色能力,视锥细胞只能感受弱光且无辨色能力 )9.眼房位于角膜与晶状体之间,被虹膜分隔为前、后两房。
)10.房水由晶状体产生,最后流入眼静脉 )11.晶状体为富有弹性的双面凸透明体 )12.看近物时,睫状肌收缩,睫状小带松弛,晶状体变凸 )13.泪点是泪液的产生部位 )14.鼻泪管下端开口于中鼻道 )15. 上斜肌使眼球转向上外,下斜肌使眼球转向下外 )16. 耳郭主要以弹性软骨为支架,外被皮肤构成 )17. 检查成人鼓膜时,须将耳郭向后下方牵拉 )18. 外耳道皮肤与骨膜,软骨膜结合紧密,炎症时疼痛剧烈 )19. 鼓室、咽鼓管、乳突窦和乳突小房的粘膜相延续,故感染时可互相蔓延 )20. 膜迷路内有内淋巴,膜迷路与骨迷路之间充满外淋巴,内、外淋巴互不流通 )21. 椭圆囊斑与球囊斑能感受旋转变速运动的刺激 )22. 壶腹嵴属于位觉感受器 )23. 位于基底膜上的螺旋器是听觉感受器 )24. 在表皮内含有许多皮肤的附属器 )(三)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1.角膜内含有丰富的( )A. 血管 B.感觉神经末梢 C.色素细胞 D.淋巴管2.关于眼球的描述,哪项错误( )A. 位于眶内 B.角膜内含有较丰富的血管C. 由眼球壁和内容物构成 D. 其后部借视神经与脑相连3. 沟通眼球前房和后房的是( )A.虹膜角膜角 B.巩膜静脉窦4.巩膜是下列何种结构的一部分(A.脉络膜 B.视网膜C. 瞳孔D. 泪点)C.眼球纤维膜D. 巩膜静脉窦5. 下述何者不属于视网膜的结构(D. 双极细胞A. 脉络膜的色素细胞 B感光细胞 C.节细胞6. 有关视网膜的描述,正确的是( )A. 视锥细胞能感受弱光,无辨色能力B. 内层为色素上皮层,有吸收光线的作用C. 视神经盘的中央略凹陷,称中央凹D. 神经层与色素上皮层连接疏松7.具有屈光作用的结构是( )A. 角膜B. 虹膜C. 睫状体D.视网膜8. 晶状体位于(A•角膜后方9. 能调节晶状体曲度的肌是( )A. 睫状肌 B. 上斜肌)B.玻璃体后方C. 视网膜前方D.虹膜后方C.瞳孔括约肌D. 眼轮匝肌10.下列哪种结构有维持眼内压的功能(A.睑板 B.晶状体C.)房水D. 玻璃体11. 填充于晶状体和视网膜之间的结构是(A. 房水 B. 玻璃体12. 对结膜的描述,错误的是(A.为一层薄而富有血管的粘膜C.)睫状体D. 泪液)B. 分睑结膜与球结膜两部分C. 球结膜贴于整个眼球的表面 D. 睑结膜贴在眼睑的内面13.鼻泪管开口于( )A.鼻咽部 B.中鼻道14.前庭蜗器不包括( )A.外耳 B.中耳15.外耳不包括( )A.耳郭 B.外耳道16. 中耳不包括( )A.鼓室 B.鼓膜17. 鼓膜的松弛部是指鼓膜的( )A. 上 1/4 部 B.下 3/4 部18. 鼓室是下列哪一块骨内的小腔(A. 上颌骨 B.颧骨19. 开口于鼓室前壁的结构是( )A. 前庭窗 B. 乳突窦20. 检查成人鼓膜时须将耳郭拉向(A.后上方 B.前上方21. 关于迷路的描述错误的是( )A.膜迷路位于骨迷路内C. 膜迷路与骨迷路之间有外淋巴22. 听觉感受器为( )A.壶腹嵴 B.螺旋器23. 关于表皮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由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构成C. 表皮内含有许多汗腺C.下鼻道D. 上鼻道C. 内耳D. 左心耳C. 鼓室D. 鼓膜C.咽鼓管D. 乳突小房C. 上 3/4 部D. 下 1/4部)C.蝶骨D. 颞骨C. 内耳门D. 咽鼓管)C.后下方D. 前下方B. 膜迷路内有内淋巴D. 内、外淋巴在蜗顶处相交通C. 椭圆囊斑 D. 球囊斑B. 表皮内血管丰富D. 表皮可分乳头层和网织层多项选择题1 .眼球壁的组成包括 (A.眼球纤维膜D.视网膜)B.眼球血管膜E.晶状体C. 球结膜2.眼球的内容物包括( )A.房水 B.晶状体 C.睫状体D. 玻璃体 E. 泪腺3. 具有屈光作用的是(A.瞳孔 B.房水4.房水循环经过(A.瞳孔 B.后房)C.睫状体 D.玻璃体 E.晶状休B. 周缘借睫状小带连于玻璃体E. 看远物时屈度变大)C. 前房 D. 虹膜角膜角 E. 巩膜静脉窦5. 晶状体( )A. 为双面凸的透明体C. 有弹性 D. 属于眼球屈光物质6. 眼副器包括( )A. 泪器 B. 结膜 C. 眼睑 D. 眼球外肌 E. 房水7.眼球外肌包括( )A.眼轮匝肌 B.睫状肌 C.上直肌 D.上睑提肌 E.外直肌8.结膜的分部包括( )A. 球结膜 B. 睑结膜 C. 结膜囊 D. 结膜上穹 E. 结膜下穹9.泪器包括()A. 泪腺B. 鼻泪管 C. 泪小管D. 泪液E. 泪囊10.眼睑中有()A. 皮下组织B.睑结膜 C.球结膜D. 睑板E. 眼轮匝肌11. 下列有关外耳道的描述正确的有()A.为一弯曲的管道 B.外侧1/3为软骨部,内侧2/3为骨部C. 成人外耳道长约5cm D.观察成人鼓膜时须将耳郭向后上方牵拉E. 外耳道的皮肤与骨膜、软骨膜结合疏松12 .下列有关鼓膜的描述正确的有 ( )A. 位于外耳道的底部 B. 与外耳道下壁呈 45°角倾斜C. 鼓膜后下部有光锥 D. 鼓膜上 1/ 4 部为松弛部E. 鼓膜的中央略向外凹陷,称鼓膜脐13.有关鼓室各壁的描述正确的是( )B. 上壁是鼓室盖D. 下壁邻近颈内静脉起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