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校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实验研究

油条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5KB
约11页
文档ID:3986686
校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实验研究_第1页
1/11

1校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实验研究摘要:以小学四年级学生为对象,以 TTCT—图画和威廉斯创造性倾向量表为量具,运用创造性教学策略,进行了为期 3 年的创造力培养实验,结果表明,学生的创造力不仅可以培养,且只要培养就会得到发展,培养创造力并不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培养创造力应该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以创造性倾向为重点以使其更加有效的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关键词:小学生、创造力、培养、实验一、问题提出创造力是人的综合素养,包括多种心理成分在本研究中.作为操作定义,创造力是指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个性倾向创造力是人类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工作的心理基础,是创造型人才的关键特征近年来,世界各国都把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改革的目标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江泽民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世界民族之林21 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知识创新和知识的创造性应用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我国培养世纪人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迫切要求,是我们教育改革的重点课题。

2还在 40 年前,日本在《关于人的能力政策的报告 》里说:“比什么都重要的是通过教育使广大国民具有可能实现自主技术的基础教养和创造性能力” 、 “培养基础能力就是养成不依赖他人,而是独立思考,自己产生解决问题的思想、态度和方法,即形成创造力 ”发达国家的教育普遍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并作了大量的实证性研究为教育提供了切实的依据但是,我国到目前为止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方面的实证性研究还不多,特别是在语文、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创造性教学还缺少系统的研究为了深入探索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关问题,我校确定在四年级语文、数学学科教学中进行创造力实验研究研究的问题主要有三个:一是创造力能不能培养:二是小学语文教学和数学教学能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三是小学生语文、数学学习负担较重,若再进行创造力实验,会不会影响学业成绩,影响教学质量本实验研究的目的在于:用实证性方法对上述问题进行检验,并探索小学语文、数学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学策略本假设是:1、智力一般正常的学生都有创造潜能,但这种潜能只有通过培养才能得到现实的开发2、在语文教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只要根据教材特点,充分地运用创造性教学策略,有目的、有计划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就能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3、创造力的发展能给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语文和数学提供条件,从而促进学生对语文、数学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运用,创造力实验将3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提高教学质量二、研究方法本实验研究在自然状态下,并施加一定的人工控制,采用目标对比和横向辅助对比相结合,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实验方法目标对比就是将实验检测结果与实验设计目标对比,从而验证“自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的有效性横向对比就是将实验班检测结果与同年级非实验班在创造力方面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利用对比的结果来说明的有效性—)实验对象根据智力水平、学业成绩相当原则,从我校四年级的两个教学班中抽出四一为实验班,四二为对照班实验学科为语文、数学实验班共 49 人,对照班共 47 人实验班三年级期末语文、数学成绩平均分为 88.1 和 80.07,对照班语文、数学平均分为 89.07 和85.5,两班以上成绩,都无显著差异实验周期 3 年,1999 年 9月至 2002 年 7 月止二)实验检测1、检测项目为保证实验结果的信度和效度,我们按如下实验项目,进行检测:(1)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精致性的检测;(2)学生个性倾向的好奇性、想象性、挑战性和冒险性的检测;4(3)学生的语文、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素质的检测。

2、测试工具(1)《托兰斯创造思维测验—图画》(TTCT—图画)这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育心理系前主任托兰斯(E·P·Torrance)于 20 世纪 60 年代中叶设计的、用来测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工具,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信度、效度很高的“权威性的测量创造性的手段”(格洛弗,1990)四年级团体施测2)《威廉斯创造力倾向测验量表》:这是美国著名的创造力教学研究专家威廉斯(F·E·willians)设计的,被认为是一个“信度高、效果好”的测量创造性的工具主要测量受试者的好奇心、想象力、挑战性和冒险性四项个性特质水平该量表共 50 道题,答案为三选一,团体施测,测验后可得到 4 种因素分数和总分,共 5 个分数3)“知识、技能标准测查” ,将根据语文、数学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采用教研室统—试题测试,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项素质3、检测步骤以教学班为单位,用团体施测的方式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同时进行上述各项检测,测验后,先根据常模评出每个学生的(TTCT-图画 )成绩,按评分要求评出每个学生的创造性倾向和学业成绩然后全部输入电脑进统计分析各项数据小数点之后,保留两位,四舍五入。

54、检测时间前测在四年级入学后第一个月进行,后测在六年级结业前一个月进行三)教学策略( 自变量)1、实验班的语文、数学课教学,在依据现行教材认真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自觉地运用 18 种教学方法,如发散性提问、延迟评价、集体讨沦、思路提示、急骤联想、多向求解、指导发现、激疑存疑等,对照班则不系统地运用这些策略2、实验班每周一节的活动课改上创造性思维训练课结合有关知识,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联想、想象、类比、推理、判断,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兴趣和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对照班仍上常规的活动课3、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创造性思维训练课,都要十分注重对学生创造性个性倾向的培养,因此都要贯彻如下 l0 条教学原则:主体主导原则、求异求优原则、启发探索原则、实践操作原则、民主和谐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成功激励原则、积极评价原则、全体全面原则、不悖论理原则四) 干扰变量的控制1、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在智力水平和学业成绩等方面,要大体相当;2、实验班与对照班,在任课教师水平和班主任管理水平,要大体相当;63、实验班与对照班所使用的教材相同,进行课堂教学和课外的时间大致相等,实验班不另外增加课时;4、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不造成人为的竞争氛围。

三、结果与分析(一)实验班(A)与对照班(B)学生 TTCT(图画 )前、后测成绩与分析TTCT(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检测)图画部分,包括 3 个项目,按照流畅性、独创性、标题抽象性、精致性以及抗过早封闭性(沉思)计分,连同总分可得 5 个分数 5 项的均分为图画分,实验班 (A)与对照班(B)学生 TTCT(图画)的前后测成绩见表 1:表 1: 学生 TTCT 前后测成绩比较N Max Min X S Z 检验前测 A 49 110 64 90.2 10.34 2.07B 47 112 63 85.32 11.89 后测 A 49 156.4 80.2 113.7 15.64 6.15**B 47 113.6 79.8 96.47 11.50 注:*P<0.05,**P<0.01 下同表 1 说明:实验开始时,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 TTCT 水平基本相同,均分(X)和标准差(S)都相差无几,但在实验结束时,两班水平则有了非常显著的差异,实验班非常显著的超过了对照班,均分(X)超过对照班近 17 分,Z 检验值高达 6.15(P<0.01)进一步分析显示,作为 TTCT(图画)测试的几个项目,即思维的流7畅性、独创性、标题抽象性、精致性和抗过早封闭性等 5 个项目分,全部十分显著的超过对照班(P<0.01)无一例外。

从表 1 可以看出在创造性教学策略的指导下,经过 3 年的创造性教学,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 TTCT(图画)成绩已有了很大差异,这说明 3 年的创造性教学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二)、实验班(A)与对照班(B)学生创造性倾向前后测成绩与分析威廉思创造性倾向测验包括冒险性、好奇性、想象性和挑战性四项内容,这四个项目之和为总分,总分代表创造性倾向水平,实验班(A)与对照班 (B)学生创造性倾向前后测成绩比较见表 2:表 2:实验班(A) 与对照班 (B)学生创造性倾向前后测成绩比较N Max Min X S Z 检验前测 A 49 126 89 105.94 9.62 -0.09B 47 127 81 106.11 9.46 后测 A 49 142 116 130.45 6.61 6.45**B 47 137 85 116.77 13.02 表 2 显示,实验开始时,两班学生的创造性倾向水平无显著差异,两班水平基本一致,但经过 3 年的创造性教学,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创造性倾向水平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两者的总分出现了显著的差异,实验班明显高于对照班(Z=6.45 P<0.01)。

进一步分析显示,构成创造性倾向的四个项目分,即冒险性、好奇性、挑战性和想象性,均由无显著差异而变为差异非常显著,Z检验值介与 4.79 至 9.02 之间,(P<0.01)这说明了实验班学生8的创造性倾向的发展比对照班快的多三)、实验班(A)与对照班(B)学生学业成绩前后测成绩与分析为检验实验变量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我们对实验班与对照班的语文、数学知识技能进行了测查,测试采用区教研室统一命题,以统考分数为依据,语文包括基础知识、阅读理解和作文三大部分,数学包括数的概念,空间关系和基本能力三个部分,前后测成绩见表3:表 3: 实验班(A) 与对照班 (B)学生学业成绩前后测成绩比较N Max Min X S Z 检验前测 语文 A 49 99.5 57 88.1 7.31 -0.65B 47 97.5 70 89.07 7.30 数学 A 49 100 18.5 80.07 19.81 -1.92B 47 100 40.5 85.5 13.89 后测 语文 A 49 94 54.5 79.7 9.01 -1.54B 47 92.5 52 82.35 7.84 数学 A 49 100 34.5 86.8 15.58 -1.17B 47 100 37.5 89.99 10.82 从表 3 可以看出,实验开始时,对照班的学生的语文、数学的学业成绩均略高于实验班,虽然都未达到显著差异的程度,但数学科目的 Z 检验值已高达-1.92,不可忽视。

实验结束时,实验班学生的语、数平均分均低于对照班,Z 检验值语文由原来的-0.65 变为-1.54,呈下降趋势, 数学由原来的 -1.92 变为-1.17,差异程度有所降低,9但两者的差异程度均未达到显著水平由此可知,虽然经过 3 年的创造性教学,未能使学生的学业成绩大幅提高,但至少可以说明,进行创造性教学不会降低学生的学业成绩另外说明一点,在 3 年的实验中,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导致创造性思维训练课在中途换了教师,因此也可能影响实验的效度如果实验教师能够再深入的领会创造性教学的原则、方法和教学形式,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创造新的教学方法,可能会产生更好的效果四、讨 论1、学生的创造力能不能通过教学加以培养国内外有不少学者认为,学生的创造力是不能通过教学培养的我们实验组的老师也曾产生过这样的疑问:“创造力能教吗?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了实验经过 3 年的实验探索,结果证实:学生的创造力是可以通过教学加以培养的实验班和对照班共 96 名学生,实验开始时,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倾向水平均无明显差异,但在严格控制了干扰变量的条件下,通过 3 年的创造性教学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实验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倾向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而没有进行这种培养的对照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倾向都在“原地踏步” 这就充分说明;具有正常智力的学生都有创造潜能,。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