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环境因素 摘 要:家庭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尤其是对处于身心发展关键阶段的青少年家庭作为社会1的基本单位,是青少年发生互动的第一环境,也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有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试从家庭结构、家庭条件、家庭功能及父母教养方式四方面论述家庭在青少年心理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关键词:家庭结构 家庭条件 家庭功能 父母教养方式 心理健康家庭是个体最早接触并与之发生互动的第一个环境,也是个体的第一课堂,是青少年获取信息和社会文明的重要来源,在青少年成长与发展中起着奠基性作用早期的研究多关注在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重要性,早在19世纪末,弗洛伊德便意识到父母抚养儿童的方式对儿童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近20年来,研究者对家庭在青少年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长期而广泛的探讨邵高峰(2009)将家庭环境分为家庭硬环境与家庭软环境家庭硬环境主要包括家庭结构、父母文化水平、家庭条件等;家庭软环境包括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娱乐性、知识性、矛盾性等,这些多是通过父母与子女关系以及家庭氛围表现出来的。
1.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硬环境1.1家庭条件家庭条件主要指父母素质和家庭收入,以及家庭所处的社会地位一般来说,素质高的父母在家庭教育的互动过程中能够较好的发现、引导子女的兴趣、爱好,并用自己以往社会化过程中积累的知识、经验去教育子女,子女相对来说身心健康发展的就会比较好相反,素质比较低的家长在实施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不太能正确的把握教育的方向和方式,容易形成单一功能的教育,不利于孩子的全面成长王玉凤对2432名学龄儿童的调查发现,父母文化水平与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呈负相关,父母受教育程度愈高,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愈低;反之,父母受教育程度愈低,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愈高父母受教育程度低、社会条件差的家庭,其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较受过较好教育、社会条件优越的家庭者高出一倍家庭的经济条件对于子女成长是一个重要的客观条件,但也是决定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所能企及到的物质基础通常情况会认为家庭收入水平高的父母会为孩子提供更优秀的学习环境,这些孩子也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学习资源有研究表明,家庭收入高组的学生的成绩要高于家庭收入低组的成绩,父母受教育水平高,工作稳定,家庭条件好的子女学习成绩优良者多,反之学习困难者多。
该研究还认为,家庭居住环境不好,条件较差,则易使孩子产生苦闷、烦躁等不良情绪家庭经济的贫困,一则会影响孩子以后继续升学或者是接受更好的教育,二则可能会使孩子感受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卑微,而产生自卑心理另有研究认为,富裕家庭特别是靠经商持家的富裕家庭,家长平时忙于经商赚钱,而很少过问、关心孩子的学业或成长状况,有的父母干脆用钱请家教,用钱来转嫁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孩子容易产生精神上的孤独冯晓黎,梅松丽等研究表明,家庭的经济条件差异会造成学生心理水平上的差异,家庭经济水平低的孩子更易产生敌对,人际关系紧张、抑郁、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心理不平衡等不良状态所以就目前为止,我们不能单纯的从一方面绝对的考虑问题家庭经济条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不是独自起作用的,而是同家庭其他因素共同起作用的1.2家庭结构家庭结构(family structure)是指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模式健全完整的家庭结构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良好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人们价值观念的急剧变化,家庭结构也在发生变化,表现为单亲家庭不断出现,家庭结构的稳定性正在动摇,再婚率不断上升,伴随而来的是家庭的解体与重组。
家庭结构是否完整对青少年心理健康起着重要作用研究显示,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存在较多心理健康危险因素,其抑郁症状、自杀倾向较强,是潜在的心理、行为障碍的高危人群Chase-Lansdal等人研究发现,与生活在父母关系和谐家庭中的儿童相比,离婚家庭中的儿童在整个青少年时期以至于成人早期都会表现出学业困难和心理抑郁Hetherington等人的研究认为,具有监护权的母亲,常被责任和由离婚引起的情感反应所淹没,而变得急躁、缺乏耐心,不能对孩子做出敏感反应,在儿童教养方面更多使用限制性和强制性的方法没有获得监护权的父亲则会发生另外的变化他们会非常纵容和娇惯孩子这些对儿童的成长都是十分不利的生活在双亲健全的家庭环境中的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和生活在父母离异、父母不和等家庭环境中的初中生心理健康在总体和偏执、敌对、人际关系紧张、抑郁、适应不良等因素上均有明显差异与父母的关系、父母之间的感情融洽与心理健康总体密切相关,与父母关系越好的心理健康状况越好父母的期望值与心理健康的总体密切相关,父母的期望值越高,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越差,父母亲对初中生的期望必须适度父母亲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甚至超过了子女的自身条件,往往会给学生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
父母对子女学习,升学等方面施压过重,会导致他们心理失衡,并可能产生对社会适应的恐慌2.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家庭软环境2.1父母教养方式父母教养方式(parenting style)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质(Darling&Steinberg,1993)岳冬梅等研究发现,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可能是子女患神经症的危险因素之一神经症患者的父母明显地缺乏对子女的关心、理解、信任和鼓励,他们更多表现出冷漠、忽视的态度,对子女缺乏关注、爱心和肯定此外,神经症患者父母对子女有明显的体罚行为,或对子女表现过多的否定、拒绝和贬低行为王春莉、廖凤林的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焦虑、抑郁情绪有影响无抑郁高中生父母的教养方式在情感温暖理解维度上的得分高于轻、中度抑郁高中生之父母者,在严厉惩罚维度上的得分低于轻度抑郁高中生之父母者;在过分干涉保护维度上轻度和重度抑郁高中生父母的得分高于无抑郁学生父母的得分父母投入的情感温暖理解越多,高中生的积极情绪越多,焦虑、抑郁程度越低关颖、刘春芬(1994)研究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表明,民主型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放任型的教养方式虽对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发展有利,但是会导致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不成熟,具体表现在儿童的情绪情感、社会认知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专制型的教养方式限制了儿童自我意识和独立性的发展。
刘建榕、刘金花(2000)认为,初中生的心理健康与气质、父母教养方式三者之间存在交互作用,气质和父母教养方式对心理健康有影响,并且气质与某些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有预测效应王运彩(2005)的研究表明,父亲的处罚严厉与儿童的抑郁、偏执、饮食、睡眠障碍、自杀倾向以及人际关系敏感、敌对、精神病性关系很大,是导致儿童这些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父亲的拒绝否认可导致儿童偏执、饮食、睡眠障碍、自杀倾向及抑郁、敌对等心理问题的产生;母亲的过于分干涉、过分保护是导致初中生人际关系敏感、敌对、焦虑、偏执、饮食、睡眠障碍的直接原因;母亲的拒绝否认是子女焦虑、敌对、偏执、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饮食、睡眠障碍的直接原因;母亲的惩罚严厉对儿童心理健康危害最大,是导致儿童多种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直接原因而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越多,子女心理越健康2.2家庭功能家庭功能(family function)概念自上世纪70年代被提出来以来,就一直为学者所关注,研究者从不同的研究重心出发,对其进行了多种界定在国外,这些定义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种为结构取向,主要从家庭的具体特征角度定义,代表人物有Beavers、Olson和Shek。
Beavers&Hampson(2000)选用家庭关系的结构、反应的灵活应变性、家庭成员交流的特性、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来定义家庭功能的含义;Olson(2000)提出,家庭功能应是家庭成员间的情感联络、家庭交流、家庭原则以及应对外部活动的有效性;Shek(2002)认为,家庭功能是指家庭从它的家庭系统、人际关系、相互关照、应对能力和艰难处理家庭生活过程中所反映出的家庭生活质量以这一类定义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理论就是结构取向的家庭功能理论第二种为过程取向,主要从家庭需要完成的任务角度定义,以Epstein和Skinner为代表Skinner等人(2000)认为家庭功能是指为家庭成员生理、心理、社会性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环境条件为实现这一基本功能,家庭系统必须完成一系列的任务,如满足个体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资需要,适应并促进家庭及其成员的发育和发展,应付和处理各种家庭突发事件等等家庭实现其基本功能主要通过沟通、情感表达、情感卷入、情感控制等方式其理论基础则是过程取向的家庭功能理论马国亮(2005)采用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调查了238名高中生,结果发现家庭功能中的角色、沟通和总的功能三个维度与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正相关。
良好的家庭功能,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对子女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积极的正向作用,反之,会导致子女出现心理问题或出现问题行为该研究强调完整的家庭功能有利于子女稳定性格和健康心理的形成,相反,家庭角色的混乱、功能的丧失都会使子女产生不良的心理罗薇等人(2006)采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FACES Ⅱ- CV),选取深圳大学210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关系,成员之间的情感反应越好,行为控制越强,越有利于子女心理的健康发展和适应能力的增强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对大学生的自我和谐也产生了积极作用,极端型家庭的大学生比平衡型和中间型家庭的大学生的自我和谐水平低,自我概念易与现实经验发生冲突,使他们产生不适感和无助感,易导致他们出现心理障碍和问题行为侯晓英等人(2007)在对聊城大学一年级的306名学生的调查也得出了一致的结果顾海艳(2009)采用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对656名中学生进行了调查,结论为青少年家庭功能的各维度与其主观幸福感及其各个维度均存在显著相关家庭功能发挥良好的青少年,具有较高的生活满意度,更能体验到幸福感Petito(2000)研究表明,父母如果是权威型的教养方式,那青少年的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父母是不负责任风格的青少年,Furnham(2000)的研究结果显示,孩子快乐成长最主要的有力预测因素是父母权威型的教养方式。
3.结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它不仅是个人生存及行动的空间,更在整个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方面承担着重要的功能任何家庭,不管以什么样的结构类型出现,对个人来说,都是稳定的私人生活的中心,并提供生理和情感上的满足尤其对于未完全走入社会、只有家庭这一个稳定团体的青少年子女来讲更是至关重要家庭的稳定性,直接关系着子女心理健康的发展为人父母,他们不但要为子女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在给予子女经济条件的同时,也应照顾一下子女的内心精神[来自Www.lw5u.Com]需要当然,完整的家庭结构固然对青少年重要,但是和谐的亲子关系更甚于任何物质条件或是家庭结构;融洽的家庭氛围,家庭功能的完美发挥,才能使家庭成员获得健康的发展参考文献:[1]Darling N, Steinberg L.(1993). Parenting Style as Context: An Integrative Model.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3(3), 487.[2]Beavers R, Hampson R B.(2000). The Beavers Systems Model of Family Functioning. J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