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论持久战学术论文

亦明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45.75KB
约22页
文档ID:152030852
论持久战学术论文_第1页
1/22

论持久战学术论文    《论持久战》一文中处处充满着科学决策的思想下面是 的论持久战学术论文,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论持久战》中的科学决策思想   [摘要] 《论持久战》一文中处处充满着科学决策的思想本文论述了《论持久战》一文中所包含的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等二十项科学决策思想研究该文中所包含的科学决策思想,不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作用   在 的经典著作中,《论持久战》以其科学的分析、严密的逻辑、准确的预测闻名于世这篇只有51000字的传奇之作,处处充满了调查研究的成果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结果,从问题的根据到问题的解决,从对中日双方的国情到对世界局势的研究,全部是高瞻远瞩、高屋建瓴可以说,对抗战进行了全面准确的了解和判断中国共产党主要以此为根据,作出了正确的决策,提出了抗日战争的正确战略和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从政治上领导了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今天,正值抗日战争暨世界反 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我们重温 《论持久战》中所包含的科学决策思想,不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作用   一、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科学决策的首要阶段。

在这一阶段,要采取各种方法,对各种信息进行全面了解和掌握,弄清问题本身的性质、范围、发展程度和影响,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主观原因、客观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指出,对抗日战争调查研究的目的“是要明了各种阶级的相互关系,得到正确的阶级估量,然后制定出我们正确的斗争策略,确定哪些阶级是革命斗争的主力,哪些阶级是我们应当争取的同盟者,哪些阶级是要打倒的”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一方面要善于分析和把握问题的差异和变化,另一方面要善于对问题进行追根究底的纵向分析和客观公正的横向分析,同时还要善于运用反向论证方法,认清错误认识的根源 尖锐地指出:“战争问题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的倾向,是一切错误观点的认识论上的根源他们看问题的方法是主观的和片面的或者是毫无根据地纯主观地说一顿;或者是只根据问题的一侧面、一时候的表现,也同样主观地把它夸大起来,当作全体看但是人们的错误观点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根本的错误,带一贯性,这是难于纠正的;另一类是偶然的错误,带暂时性,这是易于纠正的但既同为错误,就都有纠正的必要因此,反对战争问题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的倾向,采用客观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去考察战争,才能使战争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提出问题   决策是为了解决存在的问题,没有问题就无须决策因此,问题意识是衡量领导决策水平高低的首要标志之一高明的领导在别人还没发现问题时,他已经发现了,别人认为很平常的问题,他能看到潜在的严重后果马克思说:“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论持久战》充满着强烈的“问题”意识文章的第一个标题就是“问题的提出,这是这个逻辑分析的起点”身受战争灾难、为着自己民族的生存奋斗的每一个中国人,每天都在渴望战争的胜利然而,因为战争刚刚开始,客观过程尚未完全暴露,限制了人们的认识 首先提出:“这个战争,在东方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历史上也将是伟大的,全世界人民都关心这个战争然而战争的过程究竟会要怎么样?能胜利还是不能胜利?能速胜还是不能速胜?怎样争取最后胜利?”在经过科学的分析论证后,答案是:“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   三、确立目标   确立目标是科学决策过程的关键一步,因为目标确立之后,整个决策过程就有了方向目标是努力的方向和所希望达到的未来结果它一般具备三个要素:可以计量其成果,可以规定其时间,可以确定其条件。

《论持久战》确立的目标显然是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将日本侵略者 赶出中国,但“我们说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是从全部敌我因素的相互关系产生的结论”要取得持久战争的完全胜利,“要有三个条件: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国内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就中国人民的立场来说,三个条件中,中国人民的大联合是主要的这个目标的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科学决策指明了方向   四、运用信息   五、合理预测   预测是对活动结果或客观事物发展趋势,事先依据掌握的资料,采用一定的方法所作的科学分析为了使决策更加科学,方案设计之前必须进行科学预测,它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也是科学决策的必然要求《论持久战》就进行了科学合理的预测:“可以合理地设想,这种持久战,将具体地表现于三个阶段之中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三个阶段的具体情况不能预断,但依目前条件来看,战争趋势中的某些大端是可以指出的我们可以预见这次战争的结果,将不是资本主义的获救,而是它的走向崩溃这次战争,将比二十年前的战争更大,更残酷,一切民族将无可避免地卷入进去,战争时间将拖得很长,人类将遭受很大的痛苦。

但是由于苏联的存在和世界人民觉悟程度的提高,这次战争中无疑将出现伟大的革命战争,用以反对一切 战争,而使这次战争带着为永久和平而战的性质即使尔后尚有一个战争时期,但是已离世界的永久和平不远了 发展轨迹证明, 的预测是完全正确的   六、设计方案   决策方案是实现决策目标的具体步骤和措施安排,方案的设计要进行大量的可行性分析,要全面考虑可能遇到的客观条件和环境以及需要采取的各种措施,要分析到各种条件所产生的结果和需要付出的代价、可能产生的副作用以及控制办法等《论持久战》通篇都作到了这些例如,“我们的战略方针,应该是使用我们的主力在很长的变动不定的战线上作战但是转换全局的战略方针,必然要是运动战阵地战虽也必需,但是属于辅助性质的第二种的方针除了调动有训练的军队进行运动战之外,还要在农民中组织很多的游击队在战争的过程中,中国能俘虏许多的日本兵,夺取许多的武器弹药来武装自己;同时,争取外国的援助,使中国军队的装备逐渐加强起来所有这些因素和其他的因素配合起来,就使我们能够对日本占领地的堡垒和根据地,作最后的致命的攻击,驱逐日本侵略军出中国最中心的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

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由于当前的抗战还存在着严重的弱点,所以在今后的抗战过程中,可能发生许多挫败、退却,内部的分化、叛变,暂时和局部的妥协等不利的情况从整个战局的发展态势来看, 的方案基本是符合实际的   七、准确执行   执行是与决策密切联系的管理活动决策形成以后,怎样付诸实施又成为关键问题,而执行正是围绕着决策的目标而展开的实践活动决策是执行的前提和方向,执行是决策的后续环节没有好的执行,科学的、正确的执行都只能是空想决策侧重于目标和方案的分析与研究,执行注重方案的实施和目标的实现,强调广大人民群众的团结协作与共同行动《论持久战》特别强调执行中的不折不扣,即全面准确的执行例如在谈到“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一节时, 指出,“中国版图广大,兵员众多,但军队的技术和教养不足;敌人则兵力不足,但技术和教养比较优良在此种情形下,无疑地应以进攻的运动战为主要的作战形式,而以其他形式辅助之,组成整个的运动战在这里,要反对所谓‘有退无进’的逃跑主义,同时也要反对所谓‘有进无退’的拚命主义”战争的基本要求是:消灭敌人;其另一要求是:保存自己保存自己的目的,在于消灭敌人;而消灭敌人,又是保存自己的最有效的手段。

因此,运动战决不能被韩复榘一类人所借口,决不是只有向后的运动,没有向前的运动”然而另一种思想也是不对的,即所谓有进无退的拚命主义拚命主义是军事上的近视眼,明明已处于确定了的不利情况,还要争一城一地的得失,结果不但城和地俱失,军力也不能保存针对一些士兵和指战员要打大仗、想打大仗的心理, 指出,“不要以为少打大仗,一时显得不像民族英雄,降低了资格,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游击战争没有正规战争那样迅速的成效和显赫的名声,但是‘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   八、全局至上   《论持久战》的一大特点,就是把重心放在研究战争全局的指挥规律,把注意力摆在照顾战争的全局上 指出:“研究带全局性的战争指导规律,是战略学的任务研究带局部性的战争指挥规律,是战役学和战术学的任务 还说过,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要以全局、整体利益为重《论持久战》指出:“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虽然丧失若干土地,还有广大的回旋余地,这是抗日战争的上策在无可避免的情况下(也仅仅是在这种情况下),只好勇敢地放弃情况到了这种时候,丝毫也不应留恋,这是以土地换时间的正确的政策不怕人家骂‘不抵抗’吗?不怕的但为避开敌人毒计,不使我军主力丧于敌人一击之下,影响到抗战的继续,一句话,避免亡国,是完全必需的。

在这上面发生怀疑,是战争问题上的近视眼,结果一定和 者走到一伙去英勇战斗于前,又放弃土地于后,不是自相矛盾吗?这些英勇战斗者的血,不是白流了吗?这是非常不妥当的发问吃饭就一直吃下去,睡觉就一直睡下去,英勇战斗就一直打到鸭绿江,这是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幻想,在实际生活里是不存在的放弃土地是为了保存军力,也正是为了保存土地;事物是往返曲折的,不是径情直遂的,战争也是一样 的宏观战略观,连对手也为之折服日本东京大学教授近藤邦康心悦诚服地说:“我很佩服《论持久战》日本被中国打败是当然的,这样的以哲学为基础的宏远战略眼光,日本没有   九、因时而变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是运动和发展变化的,世界上不存在孤立静止的事物因此,决策方案要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切忌一成不变《论持久战》在谈到这点时也非常注意,其集中表现在三个阶段所采取的不同的策略和方法上第一阶段敌是优势,我是劣势我之这种劣势,有两种不同的变化第一种是向下的这就是土地、人口、经济力量、军事力量和文化机关等的减缩这一点,将被人利用作为 和妥协论的根据然而必须看到第二种变化,即向上的变化这就是战争中的经验,军队的进步,政治的进步,人民的动员,文化的新方向的发展,游击战争的出现,国际援助的增长等等。

在第一阶段,向下的东西是旧的量和质,主要地表现在量上向上的东西是新的量和质,主要地表现在质上这第二种变化,就给了我们以能够持久和最后胜利的根据第一阶段中,敌人方面也有两种变化第一种是向下的,表现在:几十万人的伤亡,武器和弹药的消耗,士气的颓靡,国内人心的不满,贸易的缩减,一百万万日元以上的支出,国际舆论的责备等等方面这个方面,又给予我们以能够持久和最后胜利的根据然而也要估计到敌人的第二种变化,即向上的变化那就是他扩大了领土、人口和资源但是我们必须估计敌人这种向上变化的暂时性和局部性第二阶段,上述双方的变化将继续发展,大体上将是日本继续向下,中国继续向上那时中国将脱出劣势,日本则脱出优势,先走到平衡的地位,再走到优劣相反的地位然后中国大体上将完成战略反攻的准备而走到实行反攻、驱敌的阶段应该重复地指出:所谓变劣势为优势和完成反攻准备,是包括中国自己力量的增长、日本困难的增长和国际援助的增长在内的,总合这些力量就能形成中国的优势,完成反攻的准备第三阶段的战略反攻,在其前一时期将不是全国整齐划一的姿态,而是带地域性的和此起彼落的姿态敌人采用各种分化手段破裂中国统一战线的企图,此阶段中并不会减弱,因此,中国内部团结的任务更加重要,务不令内部不调致战略反攻半途而废。

此时期中,国际形势将变到大有利于中。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