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说文解字话甲骨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73MB
约44页
文档ID:32408085
说文解字话甲骨_第1页
1/44

说文解字话甲骨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甲骨文是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殷墟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时代遗址,在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小屯村、花园庄、侯家庄等地这里曾经是殷商时代后期中央王朝都城的所在地,所以称为殷墟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纪录商代统治者非常迷信,例如十天之内会不会有灾祸,天会不会下雨,农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打仗能不能胜利,应该对哪些鬼神进行哪些祭祀,以至于生育、疾病、做梦等等事情都要进行占卜,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通常先在准备用来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钻出一些小坑,这种小坑甲骨学家称之为“钻凿”占卜的时候就在这些小坑上加热是甲骨表面产生裂痕这种裂痕叫做“兆”甲骨文里占卜的“卜”字,就像兆的样子从事占卜的人就根据卜兆的各种形状来判断吉凶从殷商的甲骨文看来,当时的汉字已经发展成为能够完整及在汉语的文字体系了在已发现的殷墟甲骨文里,出现的单字数量已达 4000 左右其中既有大量指事字、象形字、会意字,也有很多形声字。

这些文字和我们现在使用的文字,在外形上有巨大的区别但是从构字方法来看,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目前发现有大约 15 万片甲骨,4500 多个单字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 1500 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中国商代和西周早期(约公元前 16~前 10 世纪)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文献是已知汉语文献的最早形态刻在甲、 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称为契文、 甲骨刻辞、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骨文商周帝王由于迷信,凡事都要用龟甲(以龟腹甲为常见)或兽骨 (以牛肩胛骨为常见) 进行占卜,然后把占卜的有关事情( 如占卜时间、占卜者、占问内容、视兆结果、验证情况等) 刻在甲骨上,并作为档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 (见甲骨档案)除占卜刻辞外, 甲骨文献中还有少数记事刻辞甲骨文献的内容涉及当时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世系、家族、人物、职官、征伐、刑狱、 农业、 畜牧、田猎、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灾祸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其主要特点:(1 )在字的构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实物的特征,而笔画多少、正反向背却不统一2 )甲骨文的一些会意字,只要求偏旁会合起来含义明确,而不要求固定因此甲骨文中的异体字非常多,有的一个字可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写法3 )甲骨文的形体,往往是以所表示实物的繁简决定大小,有的一个字可以占上几个字的位置,也可有长、有短4 )因为字是用刀刻在较硬的兽骨上,所以笔画较细,方笔居多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锐有钝,骨质有细有粗,有硬有软,所以刻出的笔画粗细不一,甚至有的纤细如发,笔画的连接处又有剥落,浑厚粗重结构上,长短大小均无一定,或是疏疏落落,参差错综;或是密密层层十分严整庄重,故能显出古朴多姿的无限情趣甲骨文,结体上虽然大小不一,错综变化,但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所以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严格讲是由甲骨文开始,因为甲骨文已备书法的三个要素, 即用笔、结字、章法甲骨文因镌刻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为殷商流传之书迹;内容为记载盘庚迁殷至纣王间二百七十年之卜辞,为最早之书迹。

殷商有三大特色,即信史、饮酒及敬鬼神;也因为如此,这些决定渔捞、征伐、农业诸多事情的龟甲,才能在后世重见天日,成为研究中国文字重要的资料商代已有精良笔墨,书体因经契刻,风格瘦劲锋利,具有刀锋的趣味受到文风盛衰之影响,其大至可分为五期,底下分别介绍一、雄伟期:自盘庚至武丁,约一百年,受到武丁之盛世影响,书法风格宏放雄伟,为甲骨书法之极致大体而言,起笔多圆,收笔多尖,且曲直相错,富有变化,不论肥瘦,皆极雄劲二、谨饬期:自祖庚至祖甲,约四十年两人皆可算是守成的贤君,这一时期的书法仅饬,大抵承袭前期之风,恪守成规,新创极少,但已不如前期雄劲豪放之气三、颓靡期:自廪辛至康丁,约十四年此期可说是殷代文风凋敝之秋,虽然还有不少工整的书体,但篇段的错落参差,已不那么守规律,而有些幼稚、错乱,再加上错字数见不鲜四、劲峭期:自武乙至文武丁,约十七年文武丁锐意复古,力图恢复武丁时代之雄伟,书法风格转为劲峭有力,呈现中兴之气象在较纤细的的笔画中,带有十分刚劲的风格 五、严整期:自帝乙至帝辛,约八十九年书法风格趋于严谨,与第二期略近;篇幅加长,谨严过之,无颓废之病,亦乏雄劲之姿甲骨上细瘦的笔迹,也受到刀刻的影响。

占卜时常用“是”或“否”刻于龟甲中央纵线两侧,自此中线向左右书写,故两旁对称和谐,具有行款对称之美且契刻后,大小字分别填上墨朱,或正反面分填朱墨,更深具艺术之意味,堪称书史奇迹殷墟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遗址,横跨安阳洹 huán 河南北两岸,现存有宫殿宗庙区、王陵区和众多族邑聚落遗址、家族墓地群、甲骨窖穴、铸铜遗址、制玉作坊、制骨作坊等众多遗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距今已有 3300 年的历史说起殷墟的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所长 刘庆柱 说,作为文化遗产,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时代越久,历史价值越高 在国际上被承认的、没有争议的中国最早的文明就是商代殷墟不是一座简单的建筑物,它是一座都城都城是什么,都城是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军事中心和文化礼仪中心它是一个王国的缩影,是其他任何遗产没办法比的这就是殷墟之于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的独特贡献和独特地位 如果说钻木取火标志着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野蛮岁月,那么文字的出现就意味着人类走出了结绳记事的洪荒年代甲骨文的发现,是照亮中华文明的一盏明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广德 说,甲骨文不仅仅是一个文明的符号、文化的标志,它印证了包括《史记》在内的一系列文献的真实,把有记载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近 5 个世纪。

在世界四大古文字体系中,唯有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汉字体系,历经数千年的演变而承续至今,书写出了一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史 目前,殷墟共出土甲骨 15 万片,单字约 4500 个,其中约有 1500 个单字已被释读3000 多年以来,甲骨文虽然经过了金文、篆书、隶书、楷书 等不同书写形式的变化,但是以形、音、义为特征的文字和基本语法保留至今,成为今天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仍在使用的方块字,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审美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走遍华人社会,即使方言难以交流,方块字写在纸上,一目了然——亲不亲?文字根!1899 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在北京发现中药店中所售 龙骨上刻有一些很古老的文字(即甲骨文),意识到这是很珍贵的文物,于是开始重金收购1900 年,王懿荣的甲骨转归了刘鹗所有,他的亲家罗振玉得知这些甲骨来自于河南安阳的小屯村,于是多次派人去那里收购甲骨,并对其上文字作了一些考释,认为小屯就是文献上所说的殷墟其后,王国维对这些甲骨文上的资料进行了考据,进一步证实这里就是盘庚迁都的都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甲骨文首次被金石学家王懿荣认识并高价购藏。

此后十年间先后搜购甲骨的有王襄、孟定生、刘鹗、罗振玉及美国人方法敛,英国人库寿龄、金璋,日本人林泰辅,加拿大人明义士等,共得甲骨数万片1928~1937 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有计划地进行殷墟发掘,先后发掘十五次,共得甲骨约二万五千片以后殷墟仍不断有甲骨出土,1973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河南安阳小屯南地发掘甲骨四千余片除殷墟外,1953、1954 年在郑州商代中期遗址中还检到有字甲骨两片;自 1954 年始,又先后在山西洪洞,北京昌平,陕西丰镐、周原遗址、岐山凤雏出土西周时期有字甲骨约三百片字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早在 3000 多年前就已经有了成熟的文字——甲骨文但是,它直到公元 1899 年才被确认甲骨文的发现,震惊中外,并由此而引起对商都殷墟的发掘,中国近代考古学从此诞生古代甲骨上的刻划痕迹被确认为是商代文字,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中国考古的三大发现(敦煌石窟、周口店猿人遗迹)之一可是它的发现过程,却是十分偶然而又富于戏剧色彩的清末光绪 25 年(公元 1899 年)秋,在北京清朝廷任国子监祭酒(相当于中央教育机构的最高长官)的王懿荣(1845—1900 )得了疟疾,派人到宣武门外菜市口的达仁堂中药店买回一剂中药,王懿荣无意中看到其中的一味叫龙骨的药品上面刻划着一些符号。

龙骨是古代脊椎动物的骨骼,在这种几十万年前的骨头上怎会有刻划的符号呢?这不禁引起他的好奇对古代金石文字素有研究的王懿荣便仔细端详起来,觉得这不是一般的刻痕,很像古代文字,但其形状又非籀(大篆)非篆(小篆)为了找到更多的龙骨作深入研究,他派人赶到达仁堂,以每片二两银子的高价,把药店所有刻有符号的龙骨全部买下,后来又通过古董商范维卿等人进行搜购,累计共收集了 1500多片他对这批龙骨进行仔细研究分析后认为,它们并非什么“龙”骨,而是几千年前的龟甲和兽骨他从甲骨上的刻划痕迹逐渐辨识出“雨” 、“日” 、“月”、 “山”、“ 水”等字,后又找出商代几位国王的名字由此肯定这是刻划在兽骨上的古代文字,从此这些刻有古代文字的甲骨在社会各界引起了轰动,文人学士和古董商人竞相搜求 曾有人对王懿荣从中药中发现带字龙骨之说提出质疑,认为王懿荣在他的有关著述中没有这方面的记载,并认为王懿荣吃的龙骨在药店已加工成细粒,看不出刻痕文字来的而且当时菜市口一带并没有达仁堂药店对此,后来研究甲骨文的学者周绍良说,当时龙骨在中药店都是成块、成片出售的,直到三十年代他到中药店买龙骨还是这样至于达仁堂药店当时确实不在菜市口,但菜市口有家著名的西鹤年堂中药店,当时的人很迷信西鹤年堂,买中药都要去西鹤年堂药店,这也有可能是当时传误造成的结果。

至于著书立说方面,首先对甲骨文作出确认的王懿荣还没来得及作深入研究并著书立说,八国联军便逼近北京城,他被任命为京师团练大臣1900 年 7 月,侵略军兵临城下,慈禧太后带领皇室人员仓皇出逃,王懿荣彻底失望了他对家人说:“吾义不可苟生!”随即写了一首绝命词毅然服毒坠井而死,年方 56岁后来人们称这位最先发现甲骨文的王懿荣为 “甲骨文之父”,在甲骨文发现 90 周年的 1989 年秋,在他的家乡山东烟台市福山区建成王懿荣纪念馆 ,以纪念他的功绩王懿荣殉难后,他所收藏的甲骨,大部分转归好友刘鹗(即《老残游记》作者刘铁云)刘鹗又进一步收集,所藏甲骨增至 5000 多片,于 1903 年拓印《铁云藏龟》一书,将甲骨文资料第一次公开出版不久,学者孙诒让根据《铁云藏龟》的资料,又写出了甲骨文研究的第一部专著《契文举例》甲骨文被发现之后,引起学术界的轰动古董商人为了垄断财源,对于甲骨的来源秘而不宣,以后又谎称出自河南汤阴、卫辉等地直到 1908 年,学者罗振玉才首先访知甲骨出土于河南安阳县的小屯村一带,于是他派遣自己的亲属去安阳求购,又亲自前往安阳进行实地考察先后共搜集到近二万片甲骨,于 1913 年精选出 2000 多片编成《殷墟书契》(前编)出版,随后又编印了《殷墟书契菁华》(续编),为甲骨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继罗振玉之后,许多著名的学者,如王国维、郭沫若、董作。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