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八上语文人教版30诗四首同步解析与测评分析

人***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1.10MB
约25页
文档ID:585325925
八上语文人教版30诗四首同步解析与测评分析_第1页
1/25

八上语文第八上语文第30课课《《诗四首诗四首》》•《《归园田居归园田居(其三其三)》》•《《使至塞上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登岳阳楼(其一其一)》》•陶渊明陶渊明•王维王维•李白李白•陈与义陈与义 【原文】归园田居归园田居(其三其三) 【注释】 【译文】 •作者: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注释•  南山:指庐山•  稀:稀少•  兴:起床•  荒秽:形容词作名词,指豆苗里的杂草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  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晨兴理荒秽:早晨起来到田里清除野草•  狭:狭窄•  草木长:草木丛生长,生长•  沾:(露水)打湿•  足:值得•  但:只•  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违:违背•  译文译文•  南山下有我种的豆地,杂草丛生而豆苗却稀少•  早晨起来到地里清除杂草,傍晚顶着月色扛着锄头回家•  道路狭窄草木丛生,夕阳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沾湿了并没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原文】使至塞上使至塞上【译文】 【注释】•使至塞上使至塞上•朝代:唐代•作者:王维•原文:•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译文译文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注释注释⑴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使:出使⑵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⑶属国:有几种解释: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额济纳旗东南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 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⑷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⑸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胡天:胡人的领空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地方⑹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通典》卷二一八云:“及暮,平安火不至胡三省注:“《六典》:唐镇戍烽候所至,大率相去三十里,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⑺长河:指流经凉州(今甘肃武威)以北沙漠的一条内陆河,这条河在唐代叫马成河,疑即今石羊河⑻萧关:古关名,又名陇山关,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候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⑼都护:唐朝在西北边疆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其长官称都护,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这里指前敌统帅燕然:燕然山,即今蒙古国杭爱山东汉窦宪北破匈奴,曾于此刻石记功《后汉书·窦宪传》:宪率军大破单于军,“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这里代指前线⑽“单车”两句:一作“衔命辞天阙,单车欲问边”。

⑾候吏:一作“候骑” 【原文】渡荆门送别渡荆门送别【赏析】•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与北岸的虎牙山对峙,形同荆州门户在到达荆门之前,李白应该在四川境内水流湍急的三峡中颠簸了好些天诗的首二句虽平叙事实,其语气却是十分兴奋爽朗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十字勾勒出了荆门的地理形势和壮阔景观这里的写景,角度是移动着的,而不是定点的静的观察这从“随.尽—— 入.流”四字体现出来因此这两句诗不仅由于写进“平野”、“ 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扩;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大江固然是流动的,而山脉却本来是凝固的,“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描写的是明月与云海,诗人酷爱明月,在三峡地带,山嶂遮日,看不到水天相接云霞,幻生和明月高悬的景象而“江入大荒流”后,水势平缓,月的倒影也能清楚地看到了,所谓“上下天光”(范仲淹),尤为可爱而水天之际的云霞变幻,又使诗人如睹海市蜃楼的奇观。

•另一方面,离开生活已久的故乡,又不免使他心生缱绻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十字,是充满了由衷感激之情的仍怜”云云,语气极轻柔婉转,而分量厚重至此,诗人写出了初下荆门时他复杂感情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原文】登岳阳楼登岳阳楼(其一其一)【注释】 【译文】•登岳阳楼① (其一)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②不动夕阳迟③ 登临吴蜀横分地④,•徙倚⑤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⑥更凭危⑦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注释】⒈帘旌:酒店或茶馆的招子 ⒉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迟,缓慢⒊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横分,这里指瓜分⒋徙倚:徘徊⒌三年多难: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春天北宋灭亡,道谢此诗时已有三年⒍凭危:只登楼凭,靠着危,指高处 【译文】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旌旗静止我登临的地方,让吴国和蜀国在这里分开我徘徊的时刻,使洞庭湖与君山笼罩在暮霭里 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 行程万里 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 登楼凭吊古人 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 看着远山的古树 青苍中 隐含无限的伤悲 三道大题•一、积累与运用 •二、课内阅读•三、拓展阅读 一、积累与运用, 4个小题•考察内容:•汉语拼音•文言词语解释•诗句翻译•诗句的停顿与节奏•题号•1•2•3•4 分析方法•考点分析•失误分析•解题思路•正确答案•分析这道题考什么,目的是让我们明确学习目的。

•分析我们失误(题目答错)的原因(主要有:马虎不认真,记忆不准确,理解不清楚),目的是吸取教训,不重犯错误•分析答题思路和方法,假如你是老师,你怎么向别人讲解,让别人能理解你怎么讲就怎么写•写出正确答案,要求准确、全面要特别注意答题的要点不能遗漏 第一1题•考点分析:•失误分析:•解题思路:•正确答案:•《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其一)》生字的注音•平时没记忆•本题目4个小题,4个字的注音第(1)题, 千万别读成cháng;第(2)题,qí;第(3)题,千万别读成yān第(4)题,千万别读成shēng或 jīn 第一2题•考点分析:•失误分析:•解题思路:•正确答案:•文言实词的解释(翻译)•没记住词语的解释,没有理解,就容易忘记•本题目4个小题,4个词的解释但,不能解释成“但是”;河,不能解释成“河流”;怜,不能解释成“可怜”;徙倚,不能解释成“倚靠” 第一3题•考点分析:•失误分析:•解题思路:•正确答案:•文言句子的翻译•关键词语没有翻译出来,没有直译•直译,把关键词语译出来第(1)句“兴”“理”“荒秽” “荷” , (2)句 ‘“征蓬” “归雁 ”;第(3)句“ 飞天镜”“海楼” ,第(4)句“凭危” ,这些都要准确翻译出来。

第一4题•考点分析:•失误分析:•解题思路:•正确答案:•诗句的停顿•平时朗读时没有注意句子的停顿,特别是重点句子的停顿•七律诗,停顿一般是四三或二二三,同时考虑意义上的停顿 二、课内阅读, 4个小题•考察内容:•律诗的结构•赏析诗句•诗歌的主题•题号•1•2、3•4 阅读《渡荆门送别》 ,回答问题•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第二1题•考点分析:•失误分析:•解题思路:•正确答案:•分析诗歌的结构•不理解律诗的结构•律诗共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在内容和表达上大都按叙事、写景、议论的顺序安排这几乎是律诗( 绝句),特别是写景的律诗( 绝句)的一般格式我们应记住这样一个规律,以便我们分析•写景 抒情 第二2题•考点分析:•失误分析:•解题思路:•正确答案:•欣赏诗歌名句•理解不准确,答题不全面,没有抓住词来作分析。

•欣赏诗歌名句,要抓住关键字词,一是从修辞上看,如果运用了修辞手法,一定要指出来,并说出作用二是要从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入手答题时,运用古诗词品味炼字法,答题步骤为:一是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含义,二是展开联想把该字词放到原句中描述景象,三是点出该字词表现出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①两句诗中“随”和“入” 两字用得好②“随”字,将地形地势的变化真切地表现出来了入”字,写出了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③这两句诗用远景勾勒出一幅气势雄浑的万里长江图,描摹逼真,境象阔大 第二3题•考点分析:•失误分析:•解题思路:•正确答案:•写景的观察角度•没有理解观察角度的概念•写景的观察大概要从在 哪里观察(立足点)和怎么观察(平视、仰视、俯视、环视、远眺、近看)来考察本题目,只要读读句子,想想这些景物是怎么看到的,就很容易回答•俯视 仰视 第二4题•考点分析:•失误分析:•解题思路:•正确答案:•分析诗歌主题•概括不准确,要点不全面•诗歌尾联大都是抒情的诗句,也是表现诗歌中心的句子,要仔细揣摩要体会诗歌的中心和主旨,一定不能放过 结末的抒情句•怀念故乡 三、拓展阅读, 3个小题•考察内容:•理解句子含义•分析诗歌的主题 •赏析诗歌名句•题号•1•2•3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原文】【注释】 旅夜书怀 旅夜书怀【译文】 【赏析】• 旅夜书怀旅夜书怀•朝代:唐代•作者:杜甫•原文:•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注释注释(1)岸:指江岸边2)危樯(qiáng通“墙”):高竖的桅杆樯,船上挂风帆的桅杆3)独夜舟:是说自己孤零零的一个人夜泊江边4)星垂平野阔:星空低垂,原野显得格外广阔5)月涌:月亮倒映,随水流涌大江:指长江6)名岂:这句连下句,是用“反言以见意”的手法写的杜甫确实是以文章而著名的,却偏说不是,可见另有抱负,所以这句是自豪语休官明明是因论事见弃,却说不是,是什么老而且病,所以这句是自解语了7)官应老病休:官倒是因为年老多病而被罢退应,认为是、是8)飘飘:飞翔的样子,这里含月“飘零”、“飘泊”的意思,因为这里是借沙鸥以写人的飘泊 •译文译文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零地停泊着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我难道是因为文章而著名吗?年老病多也应该休官了自己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鸥•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五律诗中的名篇,历来为人称道《四溟诗话》评此诗“句法森严,‘涌’字尤奇《瀛奎律髓汇评》引纪昀语:“通首神完气足,气象万千,可当雄浑之品•  诗的前半描写“旅夜”的情景。

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当时杜甫离成都是迫于无奈765年的正月,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处此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离蜀东下因此,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第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诗人在这两个写景句中寄寓着的感情,有人认为是“开襟旷远”(浦起龙《读杜心解》),有人认为是写出了“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这首诗是写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而上面的两种解释只强调了诗的字面意思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靠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春日的美好景物反衬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写得十分动人•  诗的后半是“舒怀”第五、六句说:“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自己会“文章”(诗歌),可那时候,人不会因为文章好而著名。

当个小官,却又不得不退休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关于这一联的含义,黄生说是“无所归咎,抚躬自怪之语”(《杜诗说》),仇兆鳌说是“五属自谦,六乃自解”(《杜少陵集详注》),并不很妥当最后两句说:“飘然一身像个什么呢?不过像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一联借景抒情,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互藏其宅情景互藏其宅,即寓情于景和寓景于情前者写宜于表达诗人所要抒发的情的景物,使情藏于景中;后者不是抽象地写情,而是在写情中藏有景物杜甫的这首《旅夜书怀》诗,就是古典诗歌中情景相生、互藏其宅的一个范例•  漂泊无依的孤寂,却正是对社会的评价,那个时候,那皇城,如此之大,却无他容身之处,辗转来到成都,却因为严武的离世,被迫离开,因为无重用他的人,无他的伯乐了,那是一种怎样的无奈如此,全诗也从侧面烘托了当时朝廷政治的腐败,以及,自己内心怀才不遇的愤懑与无奈 第三1题•考点分析:•失误分析:•解题思路:•正确答案:•理解诗句的含义•不能理解诗句的隐含意义。

•理解这两诗的含义,一是直译的字面意义,二是结合写作背景的隐含意义这才是诗句的本义 第三2题•考点分析:•失误分析:•解题思路:•正确答案:•理解诗句的含义、诗歌主旨、修辞手法•判断不准确,分析不准确•此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比较好判断第二问是在第一问的基础上,把这个比喻句还原,理解出真实意思,结合写作背景来理解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①比喻②表达了诗人心中漂泊无依的孤寂(感伤) 第三3题•考点分析:•失误分析:•解题思路:•正确答案:•分析诗歌的写法(比较)•没有理解比较的角度•本题目,是比较题,首先要弄清比较点:写景、抒情写景:写了什么景,是 开阔还视野较窄,是动景还是静景对这一点,既有异也有同抒情:不同的诗,所抒之情一般不同,有的两首诗从大的方面看相同,但细分,也有区别的 本训练题引自《同步解析与测评》(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6月版•同学们再见!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