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备考经济师考试(中级)经济基础知识公式汇总.doc

鲁**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0.50KB
约30页
文档ID:399666986
备考经济师考试(中级)经济基础知识公式汇总.doc_第1页
1/30

备考2015年经济师考试(中级)经济基础知识公式汇总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需求价格弹性系数=需求量的相对变化价格的相对变化弧弹性(1)如果Ed<1,即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价格上升会使销售收入增加,价格下降会使销售收入减少销售收入与价格变动成同方向变动趋势2)如果Ed>1,即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价格上升会使销售收入减少,价格下降会使销售收入增加销售收入与价格变动成反方向变动趋势3)如果Ed=1,即需求单位弹性的商品,价格变动不会引起销售收入的变动综上,企业对于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适用实行薄利多销的方法需求交叉价格弹性Eij=商品i需求量的相对变化商品j价格的相对变化(1)需求交叉弹性系数Eij>0,两种商品之间存在替代关系,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会随着它的替代品的价格的变动呈同方向的变动2)需求交叉弹性系数Eij<0,两种商品之间存在互补关系,即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会随着它的互补品价格的变动呈反方向的变动3)需求交叉弹性系数Eij=0,两种商品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即其中任何商品的需求量都不会对另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做出反应需求收入弹性E需求收入弹性的类型yyyyyEy1,表明收入变动和需求数量变动是成相同比例的。

Ey1,表明收入弹性高,即需求数量的相应增加大于收入的增加Ey1,表明收入弹性低,即需求数量的相应增加小于收入的增加Ey0,表明不管收入如何变动,需求数量不变Ey0,表明收入增加时买得少,收入降低时买的多就一般商品而言,收入弹性的大小,可以作为划分“高档品”和“必需品”的标准1)收入弹性大于1的商品,称为“高档品”,小于1的称为“必需品”2)收入弹性为负值的商品称为低档物品,随收入水平的提高,其需求量反而减少供给价格弹性系数=供给量的相对变动价格的相对变动.供给价格弹性的类型(1)Es>1,供给富有弹性(2)Es<1,供给缺乏弹性(3)Es=1,供给单位弹性(4)Es=0,供给无弹性,现实的市场很少见到(5)Es=∞,供给完全有弹性,现实的市场很少见到第二章消费者行为分析1、总效用函数:2、边际效用:TU=f(Q)消费数量为Q,总效用为TUMU=TUQ3、商品边际替代率是指在效用水平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商品时必须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MRSX2,表示放弃第二种商品X1X2个单位,获得第一种商品X1个单位加符号是为了使边际替代率成为正数4、消费者的预算约束公式为:消费数量为X1、X2,两种商品价格为P1、P2P1X1P2X2m。

可以支配的收入金额是m,两种商品第三章生产和成本理论Qf(L,K)K---表示资本1、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也称短期生产函数,基本形式为:量固定不变L---表示劳动量2、平均产量(AP)APTP总产量(TP)L----表示劳动量L2、边际产量(MP):在其他投入保持不变条件下,由于新增一单位的投入而多生产出来的数量或产出MP3、短期成本函数可分为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C=b+f(q),其中b―固定成本、f(q)――变动成本、C--总成本(2)长期成本函数没有固定成本(从长期看一切生产要素都是可变的)C=f(q)4、平均成本――单位产品成本,是生产每一单位产品的成本,是总成本除以总产量所得之商,即ATC=TC/Q=TFC/Q+TVC/QTFC/Q―――平均固定成本、TVC/Q―――平均可变成本5、边际成本―――增加一个单位产量时总成本的增加额TPLMC―――――边际成本、TC--增加的总成本、Q---增加的产量短期总成本=总固定成本+总可变成本TC=TFC+TVCTC/Q=AFC+AVC=TFC/Q+TVC/Q平均成本(平均总成本)分为平均固定成本与平均可变成本ATC=6、平均总成本、平均固定成本、平均可变成本、边际成本曲线CMC(边际成本)ATC(平均总成本)AVC(平均可变成本)AFC(平均固定成本)Q商品边际替代率:如果用MRS表示商品边际替代率,公式为:当商品数量变化趋于无穷小时,上述公式可以表示为:第四章市场结构理论总收益:收益是指企业出售产品的收入。

企业出售一定数量的产品获得的全部收入叫做总收益若以R代表总收益,P代表单位产品价格,Q代表销售量,则有:则有:AR=R/Q=P·Q/Q=P(即,平均收益等于单位产品的价格)MR=△R/△Q=△(P·Q)/△Q=P(即,边际收益等于单位产品的价格)由此可推出:在完全竞争市场上,边际收益MR=平均收益AR=单位产品价格PR=P·Q平均收益:平均收益是按销售量平均计算的收益,即总收益除以销售量的商以AR代表平均收益,边际收益:边际收益是增加一个单位产品的销售时总收益的增加量第六章国民收入核算和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GDP支出法下的GDP包括消费支出、固定投资支出、政府购买和净出口四个部分用支出法计算的公式可以表示为:GDP=C+I+G+(X-M)(X-M)―――净出口;其中:C―――――消费;I―――――投资;G―――――政府购买;按收入法核算所得的国内生产总值为:国内生产总值=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统计误差两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三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其中,I---投资这种恒等关系就是两部门经济的总供给(C+S)和总需求(C+I)的恒等关系其中,I---投资S---储蓄S---家庭储蓄和企业储蓄之和,可以通称为私人储蓄。

S+(T-G)----整个社会的储蓄T---政府税收G---政府购买T-G---政府部门的储蓄会的投资的恒等关系即:投资=私人储蓄+政府部门的储蓄,也就表示了整个社会的储蓄(私人储蓄和政府储蓄之和)和整个社四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其中:(M-X)-----外国在本国的储蓄边际消费倾向(MPC)是指消费的增量和收入的增量之比率,也就是增加的1单位收入用于增加消费的部分的比率,边际消费倾向公式:随着人们收入的增长,人们的消费随之增长;但消费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重却不断减少这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平均消费倾向(APC)是指消费总量在收入总量中所占的比例,用公式表示为:平均消费倾向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lY----由收入引致的消费因此,消费等于自发消费和引致消费之和一个家庭的消费函数就是:a--------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WR----财产收入YL----劳动收入---------劳动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该理论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是根据他的当前收入决定的,而是根据他的持久收入决定的该理论将人们的收入分为暂时性的收入和持久性的收入,并认为消费是持久性收入的稳定的函数。

所谓持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期到的长期收入,即预期在较长时期中可以维持的稳定的收入流量Ct----现期消费支出c----边际消费倾向YPt----现期持久收入这一理论认为,在长期中,持久性收入是稳定的,所以消费函数是稳定的储蓄函数的公式:------边际储蓄倾向(MPS),边际储蓄倾向+边际消费倾向=10

假定经济增长取决于两个因素,工作小时数(即劳动时间)的增加率和每小时产出的增加率(即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经济增长率=工作小时数的增加率+每小时产出的增加率即,GQ=GH+GP式中,GQ----经济增长率GH----工作小时数增加率GP----每小时产出的增加率2.三因素分解法(1)经济增长按照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等三个因素进行分解,计算这三项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经济增长率=技术进步率+(劳动产出弹性×劳动增加率)+(资本产出弹性×资本增长率)即:GY=GA+αGL+βGkGA--------技术进步率或全要素生产率α---t时期的劳动产出弹性β---t时期的资本产出弹性(2)“索罗余值”-----通过经济增长率的公式,求出技术进步率全要素生产率(简称TFP),即将劳动、资本等要素投入数量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扣除之后,技术进步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技术进步率=经济增长率-(劳动产出弹性×劳动增加率)-(资本产出弹性×资本增长率)GA=GY-αGL-βGk1、奥肯定律:相对于潜在的GDP,GDP每下降2个或3个百分点,失业率就会上升l个百分点或者说,相对于自然失业率,失业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GDP就会下降2~3个百分点。

奥肯定律表明了在经济增长和失业之间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政府应当把促进经济增长作为降低失业率的主要途径2、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描述通货膨胀与失业或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菲利普斯曲线最初是反映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之间变化关系的,失业率越低,工资增长率高后来菲利普斯曲线表示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替代关系当失业率降低时,通货膨胀率就会趋于上升,当失业率上升时,通货膨胀率就会趋于下降政府进行决策时可以用高通货膨胀率来换取低失业率,或者用高失业率换取低通货膨胀率第十六章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说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1)美国经济学家费雪在《货币购买力》中提出了费雪方程式2)费雪方程式PMV其中:P------物价水平,是随着货币量的变动而被动的变动T------商品和劳务的交易量,取决于资本、劳动和自然资源的供给状况以及生产技术水平等非货币因素,大体上也是稳定的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由制度因素决定,在短期内难以改变,视为常数M------代表货币量,是最活跃的因素,会经常变动,并且是主动变动即:货币量*货币流通速度=物价水平*商品和劳务的交易量所以,交易方程式反映的是货币量决定物价水平的理论。

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数量说(1)剑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是庇古2)剑桥方程式KY-----货币价值(即货币购买力,为物价指数的倒数)Y------总资源(总收入)K------总资源中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比重(相当于交易方程式中货币流通速度的倒数)M------名义货币供给KY----真实货币需求庇古认为货币的价值由货币供求的数量关系决定货币需求是以人们的手持现金来表示,不仅是作为交易媒介的货币,也包括贮藏货币,这是剑桥方程式区别于交易方程式的关键所在,等式中K就集中反映了这一思想剑桥方程式和交易方程式本质是一致的,都是试图说明物价和货币价值。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