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宰相制度的演变 两宋宰相制度的演变两宋时期,宰相制度从名义到部分实质内容,都是承袭了隋唐的三省制度,只不过此时的三省制度正处在演化衰变的阶段,职官和机构设置乃至宰辅的称谓都不断更变,其总体趋势是三省走向合一,三省制蜕变为一省制1、唐五代宰相制度的演变唐代三省制健全之后,又开始向后期形态演变这种演变,简单归纳起来就是一句话:三省制向二省制、一省制过渡其演变的动机是便于皇帝对相权的控制和提高权力运作效率演变的结果是形成“皇帝专权——群相分权——政事堂集权”之中央集权新体制这种演变,大约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直接影响了宋代宰辅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第一,三省首长仅存虚名,或作为一种清闲高贵的荣誉虚衔,而渐渐与宰相无关皇帝往往用其他品位、职务较低的官员临时差遣为宰相,遂成制度唐代以三省首长“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新唐书》卷46《百官志》)主要有“平章事”和“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唐太宗贞观八年(634),仆射李靖因病辞去宰相职务,太宗不同意,要求他“疾小瘳,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此处的“平章事”乃商量处理国家大事之意,“平章事”之名始于此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始以某官(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者为宰相,一直沿袭至宋。
唐长兴四年(933)为避讳(慕容延钊父名章),曾改为“同中书门下二品”,因为尚书仆射是职事官从二品贞观十七年(643),萧瑀、李勣并“同中书门下三品”,因为侍中、中书令是正三品,“同中书门下三品”之名始于此高宗以后,宰相必须加“同中书门下三品”之衔,品位高者亦如此简称“同三品”名实不相符,必然缓慢地导致内容的改变多以他官临时差遣,意味着三省首长和职能的淡化和虚化唐代中叶以后,三省制逐渐向二省制、一省制演化,首先从真正任宰相者的称呼上反映出来第二,三省合并议事、办公,三省职能逐渐趋向混同合一三省分权,带来部门之间的权利之争,势必造成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等弊病为了三省之间协调行动,使中央权力行之有效,三省首长定期在门下省的政事堂议事当时,中书、门下二省在禁中,尚书在宫外,尚书省的权力首先被削弱,这也与前代三省演变的轨迹相合高宗弘道元年(683),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迁政事堂于中书省,自此,中书权势凌驾门下之上,成为事实上的首相三省议事和首相的作用,使得三省渐渐趋同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政事堂印改为“中书门下之印”,设置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三省向着名存实亡的方向发展,决策机构渐趋混一。
2、宋代宰辅制度的沿革宋代宰辅制度,沿袭唐五代而加以完善发展,正处在三省制变化衰落的阶段它虽然围绕三省制设立官制,但往往有名无实,而且宰相的机构和名称也多次改变又增加了枢密院设置,分掌军政,号称二府宋代官制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有官、有职、有差遣: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其次又有阶、有勋、有爵故士人以登台阁、升禁从为显宦,而不以官之迟速为荣滞;以差遣要剧为贵途,而不以阶、勋、爵邑有无为轻重《宋史》卷161《职官志》)将唐朝以来的临时差遣演变为固定制度上文强调“宰辅”,是因为宋代增加了副宰相之职参知政事和一个枢密院机构宋代将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并称二府,二府的正副首长都是宋人所说的宰辅,宋人所编的一切宰辅年表,二府长官的姓名都要列入除宰相外,其余通称“执政”也就是说,二府长官共同组成宰辅领导班子在这个班子中,有时强调集体的领导作用,有时突出个人的领导作用,因人、因时而异① 宰相制度沿革宋代宰相制度的沿革,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以下分别阐述第一,北宋前期制度北宋前期沿袭唐五代制度,“中书令,侍中,及丞郎以上至三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为正宰相《宋会要•职官》1之68)揆之史实,北宋前期无以中书令为宰相者,中书令与尚书令一样,都是荣誉虚衔。
偶有以侍中为宰相者,其他皆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拜相《古今源流至论》后集卷2《三省》曰:“国初三省长官第为空名,惟侍中有真拜者《山堂考索续集》卷30《官制门》曰:“宋初三省长官皆为空门,不与朝政,其命官必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惟其真拜侍中则不带平章,然前后所除亦不过五人《宋会要•职官》1之16详细叙述说:中书令国朝罕除,侍中虽常除亦罕预政事,同平章事是为宰相之职,掌邦国之政令,弼庶务,和万邦,佐天子,执大政无常员,有二人则分日知印以丞郎以上至三师为之其上相为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亦有不带昭文馆大学士而为监修国史者;其次为集贤殿大学士或置三相,则昭文、集贤两学士并监修国史并除焉《春明退朝录》卷上载:唐制,宰相四人,首相为太清宫使,次三相皆带馆职,洪(弘)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集贤殿大学士,以此为次序本朝置二相,昭文、修史,首相领焉;集贤,次相领焉 三馆职,惟修史有职事,而颇以昭文为重,自次相迁首相乃得之即宋代一般设二位宰相,有时设一相或三相设三相时,首相兼昭文馆大学士,称昭文相;次相监修国史,称史馆相;末相兼集贤殿大学士,称集贤相如果只有二相,往往首相兼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其它情况较少见。
宰相兼馆职,也始于唐朝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始设修文馆;武德九年(626),改称弘文馆唐中宗神龙元年(705),为避唐中宗兄李弘之讳,改称昭文馆此后,或改称修文馆、或为昭文馆,到唐玄宗开元七年(719)改称弘文馆后不变唐中宗景龙二年(708),中书令李峤领修文馆大学士,开宰相领弘文馆大学士之端北宋为避太祖父亲赵弘殷之讳,改弘文馆大学士为昭文馆大学士唐太宗贞观三年(629),设史馆,以尚书左仆射房玄龄监修国史,开宰相监修国史之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始设集贤殿书院,简称集贤院,以中书令张说领集贤院学士,开宰相领集贤院大学士之端唐代后期到五代形成宰相的三个兼衔,依次为:弘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集贤院大学士,首相领弘文馆大学士,次相监修国史、再次领集贤院大学士监修国史的含义很清楚,昭文馆和集贤殿都是皇家图书馆所以“三馆职,惟修史有职事”,“宰相监修,但提大纲《合璧后集》卷42《史馆》)三馆主要用于储备人才,且为皇帝备顾问第二节 两宋宰相制度的演变 两宋时期,宰相制度从名义到部分实质内容,都是承袭了隋唐的三省制度,只不过此时的三省制度正处在演化衰变的阶段,职官和机构设置乃至宰辅的称谓都不断更变,其总体趋势是三省走向合一,三省制蜕变为一省制。
1、唐五代宰相制度的演变 唐代三省制健全之后,又开始向后期形态演变这种演变,简单归纳起来就是一句话:三省制向二省制、一省制过渡其演变的动机是便于皇帝对相权的控制和提高权力运作效率演变的结果是形成“皇帝专权——群相分权——政事堂集权”之中央集权新体制这种演变,大约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直接影响了宋代宰辅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三省首长仅存虚名,或作为一种清闲高贵的荣誉虚衔,而渐渐与宰相无关皇帝往往用其他品位、职务较低的官员临时差遣为宰相,遂成制度 唐代以三省首长“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新唐书》卷46《百官志》)主要有“平章事”和“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唐太宗贞观八年(634),仆射李靖因病辞去宰相职务,太宗不同意,要求他“疾小瘳,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此处的“平章事”乃商量处理国家大事之意,“平章事”之名始于此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始以某官(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者为宰相,一直沿袭至宋唐长兴四年(933)为避讳(慕容延钊父名章),曾改为“同中书门下二品”,因为尚书仆射是职事官从二品贞观十七年(643),萧瑀、李勣并“同中书门下三品”,因为侍中、中书令是正三品,“同中书门下三品”之名始于此。
高宗以后,宰相必须加“同中书门下三品”之衔,品位高者亦如此简称“同三品” 名实不相符,必然缓慢地导致内容的改变多以他官临时差遣,意味着三省首长和职能的淡化和虚化唐代中叶以后,三省制逐渐向二省制、一省制演化,首先从真正任宰相者的称呼上反映出来 第二,三省合并议事、办公,三省职能逐渐趋向混同合一 三省分权,带来部门之间的权利之争,势必造成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等弊病为了三省之间协调行动,使中央权力行之有效,三省首长定期在门下省的政事堂议事当时,中书、门下二省在禁中,尚书在宫外,尚书省的权力首先被削弱,这也与前代三省演变的轨迹相合高宗弘道元年(683),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迁政事堂于中书省,自此,中书权势凌驾门下之上,成为事实上的首相三省议事和首相的作用,使得三省渐渐趋同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政事堂印改为“中书门下之印”,设置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三省向着名存实亡的方向发展,决策机构渐趋混一2、宋代宰辅制度的沿革 宋代宰辅制度,沿袭唐五代而加以完善发展,正处在三省制变化衰落的阶段它虽然围绕三省制设立官制,但往往有名无实,而且宰相的机构和名称也多次改变。
又增加了枢密院设置,分掌军政,号称二府 宋代官制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有官、有职、有差遣: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其次又有阶、有勋、有爵故士人以登台阁、升禁从为显宦,而不以官之迟速为荣滞;以差遣要剧为贵途,而不以阶、勋、爵邑有无为轻重《宋史》卷161《职官志》)将唐朝以来的临时差遣演变为固定制度 上文强调“宰辅”,是因为宋代增加了副宰相之职参知政事和一个枢密院机构宋代将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并称二府,二府的正副首长都是宋人所说的宰辅,宋人所编的一切宰辅年表,二府长官的姓名都要列入除宰相外,其余通称“执政”也就是说,二府长官共同组成宰辅领导班子在这个班子中,有时强调集体的领导作用,有时突出个人的领导作用,因人、因时而异 ① 宰相制度沿革 宋代宰相制度的沿革,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以下分别阐述 第一,北宋前期制度 北宋前期沿袭唐五代制度,“中书令,侍中,及丞郎以上至三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为正宰相《宋会要•职官》1之68)揆之史实,北宋前期无以中书令为宰相者,中书令与尚书令一样,都是荣誉虚衔偶有以侍中为宰相者,其他皆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拜相。
《古今源流至论》后集卷2《三省》曰:“国初三省长官第为空名,惟侍中有真拜者《山堂考索续集》卷30《官制门》曰:“宋初三省长官皆为空门,不与朝政,其命官必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惟其真拜侍中则不带平章,然前后所除亦不过五人《宋会要•职官》1之16详细叙述说: 中书令国朝罕除,侍中虽常除亦罕预政事,同平章事是为宰相之职,掌邦国之政令,弼庶务,和万邦,佐天子,执大政无常员,有二人则分日知印以丞郎以上至三师为之其上相为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亦有不带昭文馆大学士而为监修国史者;其次为集贤殿大学士或置三相,则昭文、集贤两学士并监修国史并除焉 《春明退朝录》卷上载: 唐制,宰相四人,首相为太清宫使,次三相皆带馆职,洪(弘)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集贤殿大学士,以此为次序本朝置二相,昭文、修史,首相领焉;集贤,次相领焉 三馆职,惟修史有职事,而颇以昭文为重,自次相迁首相乃得之 即宋代一般设二位宰相,有时设一相或三相设三相时,首相兼昭文馆大学士,称昭文相;次相监修国史,称史馆相;末相兼集贤殿大学士,称集贤相如果只有二相,往往首相兼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其它情况较少见 宰相兼馆职,也始于唐朝。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始设修文馆;武德九年(626),改称弘文馆唐中宗神龙元年(705),为避唐中宗兄李弘之讳,改称昭文馆此后,或改称修文馆、或为昭文馆,到唐玄宗开元七年(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