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论老舍小说语言艺术特色.doc

汽***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1KB
约3页
文档ID:556307880
论老舍小说语言艺术特色.doc_第1页
1/3

论老舍小说语言艺术特色研究文献综述 孙丽玲摘要:当代学者对老舍语言特色的研究,大体上可分为四个方面去了解:一、清浅俗白的口语艺术;二、诙谐幽默的写作风格;三、质朴自然,准确精当,简洁凝练,生动形象的语言艺术;四、生动形象的描写和修辞艺术针对老舍语言艺术特色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仍有不足,需要我们去继续开拓关键词:老舍;语言;幽默;质朴;简练;生动序言老舍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诸多作品至今仍是我们需要学习的经典,对国内外影响深远对老舍的研究文献很多,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老舍的作品,就要熟悉并深入研究老舍的语言特色当代学者对老舍语言特色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一、清浅俗白的口语艺术;二、诙谐幽默的写作风格;三、质朴自然,准确精当,简洁凝练,生动形象的语言艺术;四、生动形象的描写和修辞艺术这四个方面,本文拟从以上四个方面来综述老舍作品语言特色的研究正文老舍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他以勤奋的创作和特有的艺术才华为中国文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文学创作上,他一生创作七十余部小说,三四十个话剧和戏剧剧本,还有许多散文、诗歌和杂文,他的创作多用北京话, 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强烈的生活气息。

老舍在语言运用上多变且富有创造性,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语言风格老舍先生的作品获得中外许多人的认可与欣赏,这其中他的语言是他的作品中一大亮点,幽默轻松的话语道出人生百态,独特的视角展现生活的各个层面一、清浅俗白的口语艺术张春胜在《论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1]中说道老舍先生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对北京口语不但熟悉,而且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曾说过:“我说的是北京话,而且相当喜爱它,它怎么说,我便怎么写[2]也正是如此,他才能充分地运用北京口语,表现北京的地方色彩和地域文化他一直追求用清浅俗白、朴实活泼的口语再现生活在老舍的作品中,口语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1.口语化词汇和句式的使用阅读老舍先生作品, 最常见的是带有北京地方特色、极富表现力的地方词汇,这些词的使用使得作品语言具有浓郁的北京风情和文化韵味例如“妈那天对我特别好,我走不动便背我一程,到城门上还给我买了一些炒栗子”(《月牙儿》);“大寿桃点着红嘴,插着八仙人,非常的大气”,“每一个声音都像踩了猫尾巴那么叫得钻心”(《骆驼祥子》)这几个例子中的“一程”、“大气”、“钻心”都是北京的地方口语,在普通话中有其相应的规范词,“一程”是“一阵”,“大气”是“大方”,“钻心”是“难受”口语化句式的运用也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体现, 老舍先生多采用简洁明快的短句,结构单纯,通俗明了。

最为突出的是对话式的句子,一般都不超过七八个字,既简单又明白,比如“过去拉住妈妈的手:‘妈不哭! 不哭! ’”(《月牙儿》)[3]2.对生活语言的艺术加工老舍先生的作品充满生活气息, 作品中丰富多彩的口语词汇大都源于生活,但又不是对生活的完全照搬他拥有的词汇量相当丰富, 能够用不同的词汇最恰当地反映生活内容例如“他逼着她拿钱,而且骂骂咧咧……”,“二太太以为他这是存心的轻看她,冲口而出的把他骂了个花瓜”(《骆驼祥子》)骂骂咧咧”和“骂了个花瓜”都有骂的意思,但同一意思用不同的词表达,在程度上明显有了差别,比单独一个“骂”字丰富生动二、诙谐幽默的写作风格杨海亮在《老舍的幽默》[4]中这样讲到:老舍去美国讲学,在纽约有这样一段遭遇:一位亲切、殷勤的老人主动和他攀谈,并邀他一起散步,两人聊得颇为愉快走到一家商店门口,老人突然想去买块手表,手头不方便,赞借50美金,回旅馆后立即奉还,并要老舍在外稍等片刻老舍不疑有诈,忙拿出钱递给老头,而后结果老头递过来的沉甸甸的包裹,立在店门口等过了好久,老头都不出来,老舍感觉不妙,冲进商店一看,老头早已从商店另一扇门溜走他急忙打开包裹一看,里面是几层破报纸,包着一块砖头。

后来有人问那块“宝砖”怎么处理了,老舍故作认真的说:“我当然还珍藏着啦,一来做个纪念,二来那老头再来索要,我好原物奉还啊”可见老舍在生活之中就注重幽默的言语方式在《老舍作品语言的幽默艺术》[5]中黄敏这样说道:老舍作品语言生动幽默,极具艺术魅力从修辞学的角度看,老舍利用语言的多余信息与潜在信息造成幽默效果,还通过比喻、比拟、夸张等修辞手法使其语言通俗风趣、妙趣横生,达到幽默效果例如,赵子曰大声地说:“你赶紧跑,到后门里贴戏报子的地方把那张有我的名字的报子揭下来!红纸金字有我的名字,明白不明白?不要鼓楼前贴的那张,那张字少,别揭破了,带着底下的纸揭就不至于撕破了!办得了办不了?”(《赵子曰》)三、质朴自然,准确精当,简洁凝练,生动形象的语言艺术老舍的语言如同他的为人,质朴简练,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那种简单自然的语言的巨大魅力吴进在《浅谈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6]中写道简洁生动亦是老舍先生语言特色的一大亮点老舍说,“阅读文艺名著,也教我明白了:世界上最好的著作差不多也就是文字清浅简练的著作因此,老舍写作也从不贪多求全,滥竽充数力争以尽可能少的文字承载尽可能多的内容很难想象,短篇小说《断魂枪》的材料是由一部准备写十万字的长篇《二拳师》浓缩而来。

而中篇名著《月牙儿》,也是由未出版的长篇小说《大明湖》精简而来张春胜也研究了此项内容,他说道:他的作品往往都是通过朴实俗白的语言来反映下层人民生活和命运极其平常、朴实的词语在他笔下如虎添翼,活灵活现,极富表现力比如“祥子喝了一气凉水,……每一个井台都成了他们的救星, ……便和驴马们同在水槽里大灌一气”,“喝了一气凉水”和“大灌一气”都是描写车夫喝水的情景,这里的遣词非常符合车夫们的身份和生活境况,自然真实地展现出下层人民生活的艰辛四、生动形象的描写和修辞艺术李春林、朱卫国共同在《老舍作品幽默语言艺术及内涵探析》[7]中研究:比喻是最常见的一种修辞格,也是文学作品中运用最多的一种修辞手法比喻是生活知识的精巧联想在生活中需要仔细的观察、广泛的注意老舍深厚的生活积累和奇特的艺术想象使得他的比喻通俗、丰富而又奇特巧妙他常常把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在读者的不设防中造成诙谐幽默的效果老舍的比喻不仅生动形象,还含义隽永,通过他的深刻洞察和开掘剖析,比喻常常成为极具哲理的名言警句老舍的比喻非常奇特,其喻体通常为读者不曾预料或难以想到的东西,其本体却又常常是那些严肃而又不可亵渎的人和事物另外,夸张是老舍另一犀利的幽默武器,违逻辑语言手法在老舍笔下很常见。

老舍不仅仅从自身的角度考虑语言的工具性、言语的情境性,也从读者的角度尽力使其平民化、多样化 张春胜也探讨过这个问题:绘声绘色就是描写语言的艺术化老舍先生在作品中常常运用变化多姿的描写手段,使描写语言达到有声有色、意韵俱佳的艺术境界对话描写是文学创作中用于刻画人物形象的有效途径,老舍先生十分重视对话的作用, 他笔下的人物说话都切合人物身份和性格,读起来真实自然结语以上诸家论说, 或者影响较大, 或者笔者认为在相关论域中颇具新意, 值得一提从总体上来看,学术界对老舍作品语言特色的研究的相关文章很多,数不胜数但是对于一些观点重复性的文章很多,精品论文也不多见我们需要运用新方法、新材料对此论域作更深入、更广阔的开拓[ 参考文献][1]张春胜《论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J] 文教资料2010年1月号上旬刊[2]老舍.我的“话”[A].老舍文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3]王建华.老舍的语言艺术[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出版社,1996. [4]杨海亮《老舍的幽默》[N] 教育导报 [5]黄敏《老舍作品语言的幽默艺术》[A] 教育探究 第三卷第三期2008年9月 [6]吴进《浅谈老舍作品的语言特色》[J] 课堂内外 2009年2月 [7]李春林朱卫国《老舍作品幽默语言艺术及内涵探析》[J] 近现代文学研究2009年3月 [8]陈紫耀《小议老舍的语言观》[N]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教育教学研究专辑) 第18卷专辑2008年6月。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