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国学经典《中庸》名句及解释

mg****ms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7.69KB
约13页
文档ID:240918781
国学经典《中庸》名句及解释_第1页
1/13

国学经典《中庸》名句及解释 中庸既是对为人处世的精辟总结,又体现了做人的规范与智慧,因此,它对于人们提高自己的行为修养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下面是分享的国学经典《中庸》名句及解释 欢迎阅读参考! 1.国学经典中庸名句及解释   1、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中庸·第一章》   人们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露出来的时候无所偏向,叫作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法度,叫作和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普遍标准达到“中和”的境界,那么,天地一切都各安其所,万物也都各遂其生了   2、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中庸·第一章》   一个人独处,在无人看见的地方要警惕谨慎,在无人听到的时候要格外戒惧,因为不正当的情 欲容易在隐晦之处表现出来,不好的意念在细微之时容易显露出来,所以君子更应严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渐,把不正当的欲 望、意念在萌芽状态克制住   3、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中庸·第十四章》   君子高居上位,不会去凌虐居于下位的人君子居于下位,也不会去巴结居于上位的人自己正直就不会去乞求别人,这样,就无所怨恨,对上不怨恨天命,对下不归咎别人   4、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中庸·第十五章》   求取君子之道的方法,就像走远路一样,一定要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处一样,一定要从低处开始   5、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中庸·第二十章》   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会失败   6、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第二十章》   要广泛地学习各种知识,详尽细密地探究事物的原理,对自己所学的东西要谨慎思考,辨清是非,当获得了真理之后,就要坚决地去实践它   7、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中庸·第二十一章》   由于内心诚实而明察事理,这叫作天赋的本性;由于明察事理后达到内心真诚,这叫作后天的教育感化凡心真诚也就会自然明察事理,而明察事理也就会做到内心诚实   8、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

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   ——《中庸·第二十八章》   愚昧的人往往喜欢凭自己的主观意图行事;卑贱的人却常常喜欢独断专行他们生于现在的时代不遵守当今的法律,却一心想去恢复古代的法律这样的人,灾祸一定会降到他们的身上   9、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中庸·第十章》   君子善于与人协调,又决不无原则地迁就别人,这才是真正的刚强啊!君子真正独立,不偏不倚,这才是真正的刚强啊!国家太平、政治清明时,君子不改变穷苦时的操守,这才是真正的刚强啊!国家混乱,政治黑暗时,君子到死坚持操守,这才是真正的刚强啊!   10、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中庸·第十四章》   君子在自己所处的低位上行使自己所奉行的道理,从来不会倾慕本位之外的东西 2.国学经典中庸名句及解释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译文:上天所赋予人的本质特性叫做本性(天性),遵循着本性以做人处事叫做道,圣人的教化,就是遵循本性,来修正过与不及的差别现象,使一切事物皆能合于正道,这称之为教化。

这个正道,是片刻也不能够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就不是正道了   2.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译文:君子在没有人看到的地方,更是小心谨慎在没有人听到的地方,更是恐惧害怕最隐暗的地方,也是最容易被发现的处所,最微细的事物,也是最容易显露的,因此君子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要特别谨慎   3.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喜怒哀乐的情感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心是平静无所偏倚的,称之为『中』;如果感情之发生都能合乎节度,没有过与不及则称之为和『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如果能够把中和的道理推而及之,达到圆满的境界,那么天地万物,都能各安其所,各遂其生了   4.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译文:君子一言一行所作所为都合乎中庸的道理,小人所作所为都违反中庸的道理,君子之所以能合乎中庸的道理,是因为君子能随时守住中道,无过与不及;小人之所以违反中道,是因为小人不明此理,无所顾忌无所不为。

  5.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译文:孔子说,我知道人们为什么不按客观规律做事聪明的人易过头,愚笨的人则做不好我知道为什么中庸的道理懂的人少聪明的人不以为然,愚笨的人则理解不了   6.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译文:孔子说;「舜真是具有大智能啊!他喜欢征询别人的意见,就算是浅近的话,也欢喜省察它的含意把别人的错误和不好的意见隐藏起来,同时又表扬别人正确的好意见,最后再将众人的意见,所有过与不及之处都加以折衷,取其中道,施行于人民,这就是舜之所以为天下百姓拥戴,与津津乐道的缘故吧!   7.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   译文:子路问孔子怎样叫做『强』?孔子说:「你所问的是南方人的『强』呢?还是北方人的『强』?还是你所谓的『强』呢?用宽宏柔和的道理教化人,能忍受无理的欺侮而不报复,这是南方人的强,君子安然处之至于披铠甲,卧枕刀枪,死也不后悔,这是北方人之强。

好勇斗狠的人安于此道因此君子与人和平相处,而不随流俗移转,这是真正的强啊!   8.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译文:孔子说:「中庸之道是离人不远的,假使有人遵行中庸之道而远离人群,那就不可以称之为道了   9.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注:慥[zào]1)忠厚诚实的样子2)仓猝,急忙:“越王慥然避位”   译文:说话时要顾虑到能不能做到,做事时也要顾虑到与自己所说的话,是不是一致,君子何不努力笃行实践,做到言行合一呢?   10.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呼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译文:君子只求就现在所处的地位,来做他应该做的事,不希望去做本分以外的事,处在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人应该做的事;处在贫贱的地位,就做贫贱时应该做的事;处在夷狄的地位,就做夷狄所应该做的事;处在患难,就做患难时所应该做的事君子安心在道,乐天知命、知足守分,故能随遇而安,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悠然自得. 3.国学经典中庸名句及解释   1,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就是天下正确的道理,“庸”就是天下固定不变的法则。

  “中”就是中正、中和之意,意思就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庸”,意为不改变朱熹认为,中,就是天下最正确的道理;庸,就是天下固定不变的法则中庸”在儒家看来是一个最完美的概念,即是最完美的治国理念,也是的道德要求   2,天命谓之性,率性谓之道,修道谓之教   上天所赋予的,就叫做本性,依照其本性做事,就叫做道,修行明道的过程,就叫做教   这句话是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理论的依据说明“天命、性、道、教”的关系,人的本性是上天赋予的,依循本性而行便是道,依道而行并不断的实现,按照道德要求修行就叫做教化   3,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能做到中庸,能顺常理处事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小人的行为却是违反中庸之道的   这句话的意思不难理解,意为有道德修养、有学问的人,做事能谨守中庸之道,心理和行为都能符合天意,喜怒不超过界线,有分寸小人由于缺乏道德修养和知识,不能守中庸之道,其心理和行为往往违反常规,缺乏分寸,无所忌惮,粗野狂暴,故敢于做出逆情违理之事   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广博地学习知识,谨慎的思考事物发展的原因,脚踏实地的去实行。

  儒家学说主张经世治用,故不学不为则以,学之为之则必须强调实践掌握前人对自然、社会的知识,有不懂之处就要向别人请教,并把所学经过思考、领会、消化变成自己的东西只有了解事物的本质,不被表象所迷惑,才能明白做人的道理,并把所学付诸于实践,不断努力   5,仁者,人也   仁爱的意思,就是爱人民   孔子学说的外在形式为中庸,而其核心为仁孔子对仁的阐述,随时而异,因人不同释迦说慈悲,耶稣说博爱,孔子说仁爱,这三大哲人所处的时代、国情、地位都有很大的差异,但其学说则似乎如出一辙,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智者所见略同吧   6,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   爱好学习,接近于智;努力行善,接近于仁;知道什么是羞耻,接近于勇懂得这三件事,就懂得了怎样去修养品德   所谓智、仁、勇,孔子认为是“天下之达德也”,即天下公认的公共美德因为“人所常行,在身为德”,故智、仁、勇三者为“天下之大德”为什么如此?因为没有智慧便不能了解事物的道理;无仁,便不能把事情办好;无勇,便不能果断行事,所以智、仁、勇三德是人所必备的品格这三者也是修身的基础   《中庸》是儒家经典,至今已流传两千多年,在儒家学说中占有重要地位,位于“四书”次位,在中国历的各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学术特点、学术成就和社会地位。

中庸是中华民族的古典哲学,曾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提倡人们以“中和”为本,各安本分,各负其责,“无过无不及”地忠于职守,不越规范,不犯上作乱,不标榜各自的劳绩和功德,而默默地为自己修养中庸之德而欣慰,以此酿制天下的和谐与安康 4.国学经典中庸名句及解释   1.君子素其位而行   素:向来君子会依照自己所处的地位行去做事情   2.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反:违背君子能够顺达的处理事务,是能够做到中庸,小人的行为是违反中庸   3.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节:符合节度法度人们喜怒哀乐的感情未曾发生,叫做“中”;表现出来而都合宜,叫做“和”这句话提出“中和”乃天下之根本也,强调“谓之中”、“谓之和”、“中也者”、“和也者”,读出节奏和韵律   4.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至诚尽性是《中庸》全篇主旨所在尽其性:充分发挥本性只有天下至诚的人,才能发挥自我的本性;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本性,就能够充分发挥人类的本性   5.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天下国家都是可以平定治理的,高 官厚禄都是可以推辞的,刀剑摒弃也是可以踩,。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