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简介一、人才培养特色(一)确立了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1、确立了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我校区域性地方大学的办学定位,汉语言文学专业确立了“服务地方建 设”的办学宗旨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在人才培养上,确立了具有高 度的社会责任心,过硬的专业竞争力,基础知识扎实,服务领域宽广,综合素质 高,动手能力强,具有超前意识和后续发展潜力,个性与人格得到健全发展,毕 业后能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汉语言文学的相关研究或在机关、事业、企 业等单位从事文秘、宣传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其突出特色是学生毕业与就业的无缝隙对接2、实行“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在“为沂蒙服务”办学宗旨的指导下,我们紧扣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采取 1+【1.5+0.5】+【0.5+0.5】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实现了培养模式与就业 技能的无缝隙对接:“1”即大学一年级主要是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 质与科学文化素养,突出学生外语、计算机、教师口语训练,并根据师范专业特 点加强心理学、教育学、教育技术学等课程学习,这类课程约占总学分的40%1.5+0.5”即大学二、三年级1.5 是指第三、四、五学期,集中进行专 业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0.5 是指第六学期,侧重专业 选修课程的学习,按照考研、就业(设有新闻、广告、秘书等方向)、出国留学 分方向培养,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这类课程约占总学分的 40%。
0.5+0.5”即大学四年级前一个0.5 主要安排见习、实习等职业实践技 能训练活动以及毕业论文撰写等工作,对学生的语文教学技能、新闻采编技能、 广告设计与制作技能、文秘事务技能等进行强化训练,组织学生参加国家计算 机等级证书、国家秘书职业资格证书、ZHC证书、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书、双语 教师资格证书等考试;后一个 0.5 主要是顶岗实习、就业实习这类课程约占 总学分的 20%各课程模块所占学分比例如下:3、实行三证准入制度在大学一年级实行大学英语、教师口语、计算机等社会通用能力的专项技能 考核,分别设有代表学校水平和就业要求的大学英语合格证、教师口语合格证、 计算机应用能力合格证,学生通不过,就不得升入二年级进行专业课的学习4、实行弹性学制在学业考核上实行学分制,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份量的单位,以取得必 要的最低学分作为学生的毕业标准汉语言文学专业设有课堂讲授学时 2288学 时,加上实践学分累计 164 学分为鼓励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实行弹性学制基本学制为 4 年,允许学生在 3-6 年内完成学业规定的必修学分,优秀者可提前毕业5、实行分方向培养在第六、七学期分别按照语文教育、新闻编辑与制作、文秘与办公自动化、 广告设计与制作、考研、出国留学等方向对学生分流培养,并根据用人单位的不 同需求实行订单培养,课程可由学校开出、用人单位开出或者学校和用人单位联 合开出,上课地点既可在学校,也可在用人单位,充分满足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
6、实行学分互认制度学生在校期间可到其他大学或本校其他专业修读相关课程,学校认可该生所 修学分,并可按照有关规定把所修学分纳入到该生的学籍管理之中7、实行创新实践学分奖励制度 对在文艺创作、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一定成绩的同学,根据学校有关规定, 可获得创新实践学分奖励创新实践学分可顶替公共任选课或专业限选课学分 (每项创新实践学分只能抵充一种类型的课程,不得重复抵充),最高不超过毕 业总学分的 5%二)建立了动态的课程更新机制为满足地方对应用性人才的要求,我们以“有用、有效、先进”为原则,以 专业知识为核心,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压缩必修课学时,增加选修课学时,按照 “从出口往回找”的课程设置思路,优化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力争每学期 更新教学内容的 20%,实现课程开出与社会需求的“无缝隙”对接具体作了 如下工作:一是加强了对单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清理与重构为加强课程建设,学校启动 了大学新课程建设工程,以彻底废除“老师讲废话,学生念旧书”为指导思想, 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开出的课程进行全面的清理与重构,重新修订了各课程的教学 大纲,更新了教学内容,避免了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交叉与重叠,进一步完善了 专业课程体系。
二是加强了职业技能训练课程的建设,如教师技能课程建设,实行中学教师 与我院教师共同开出课程、共同培养学生的联合培养模式,课程的部分内容可在 我院开出,也可在中学开出;新闻采编技能课程则由报社编辑开出,使学生真正 成为准工作人员三是成立了课程开发办公室由年轻的硕士、博士组成,分别根据学科发展 前沿或社会实际需求,设计专业选修课程或技能训练课程,在保证学生学到最前 沿知识的同时,强化学生的就业技能训练四是建立了课程更新的监控机制,由院长直接对课程的有效性权重、课程内 容的有效性权重进行监控,对课程体系中的每一门课程按照 A、B、C 三个级次进 行评价,A级指对完成学生培养目标必不可缺的课程,B级指对完成学生培养目 标具有重要作用的课程,C级指对完成学生培养目标可有可无的课程;同时,对 课程体系中每一门课程内容的有效性权重也以A、B、C三个级次进行评价,课程 内容全部为学生培养必须的课程为A级,课程内容需更新部分占课程内容比例低 于 20%的为 B 级,课程内容更新部分超过全部课程内容比例 20%的为 C 级按照 这种思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所有课程从课程进行排查和建设当一门课程的有效性权重不能满足最低一级指标的时候,就要取消该门课程 的开出权。
三)强化了实践技能训练环节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该专业始终把“优化课内,强化课外”作为教学改革 的核心内容,在认真组织教师精讲课内教学内容的同时,积极为学生搭建课外训 练平台,提高学生专业竞争力为做好该项工作,文学院成立了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领导、 员、有关任课教师及学生干部参加,全面负责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近年来,为加强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着实提高实践效果,该专业在加强实 习、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着力构建了全新的“3+1”全学程实践教学体系,实 行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双线”并重的教学模式3”即是通识教育模块加强专业技能训练课程的教学,专业教育模块加强 与中学新课程改革结合的内容或其他职业内容教学,课外学习方案模块加强学生 课堂教学实战模拟或其他职业实战模拟的教学;“1”即是大学四年级集中进行 一个学期的基地顶岗实习教学实践该专业现有的实习基地从数量、办学水平、 办学层次、区域分布等各个方面都充分保障了该实践教学体系的顺利实施四)专业技能训练初见成效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始终把“优化课内,强化课外”作为 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我们在认真组织教师精讲课内教学内容的同时,积极为学 生搭建课外训练平台,强化课外训练效果,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该专业最受社会关注的“校外之家”活动,以其持久、扎实、富有特色的技 能训练优势,自上世纪 80 年代初到90 年代中期,曾分别被中国教育报、光明日 报、大众日报、山东电视台、山东人民广播电台、临沂日报、临沂电视台、临沂 人民广播电台、沂蒙晚报等多家媒体进行过报道20 世纪 90 年代,该专业以“教育实习的改革”课题入选世界银行贷款“师 范教育发展”项目,并获得 3万美元的资助以该专业为依托组办的“净语剧社”,2004 年被中共山东省委高校工委、共 青团山东省委、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学联授予“山东省高校优秀学生社团”荣 誉称号,山东广播电台、临沂电视台、临沂广播电台、沂蒙晚报等多家媒体均对 剧社作过报道另外,03级郝伟等同学(净语剧社成员),于2005 年6 月代表我校参加山 东省首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获优秀奖;04 级孙波同学在 2005 年全国大学生广告艺 术设计大赛中,获山东赛区一等奖;03 级明霞等 16 名同学,于2005 年10 月在 由教育部与《语言文字报》联合举办的全国高师学生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中,分 别获一、二、三等奖,获奖比例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03 级孙志君同学在由 中央电视台、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联合主办的2006年“CCTV杯”全国英语演 讲大赛山东赛区的比赛中,以优异成绩获得二等奖等等。
二、学科建设特色加强学科建设的目的,在于促进专业建设一是加强了与地方文化研究的结合在学科建设当中,形成了三个比较有 特色的研究方向,即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国古代诗文研究、汉魏六朝文学研 究在汉魏六朝文学研究中,突出了与地域文化的结合,在重点研究汉赋与经 学的关系、文学走向自立的动因和文学诸要素突现的过程以及六朝文学和政治 文化的紧密关系的同时,着重研究六朝沂蒙文学,围绕六朝时期琅琊文人的南 渡与中国文学的转型这一课题,在琅琊文人南渡后为什么促进中国文学的转型、 怎样促进中国文学的转型、所作的贡献有哪些等方面进行研究,既突出了地域 特点,又有研究内容上的突破近年来,三个方向的研究不断深入,李明军的 《西游记传播史——世俗接受中经典的解构与重构》获省教育厅科研立项,徐 玉如的《窦娥冤接受史研究》获省文化厅科研立项,徐玉如的《六朝琅琊文人 的南渡与中国文学的转型》、颜震的《魏晋南北朝琅琊颜氏家族研究》获市社科 科研立项,围绕科研方向发表了高质量的论文 40 多篇,其中核刊近 30 篇著名文史学家王汝涛教授的《王羲之》、《翰墨书圣王羲之世家》、《翰墨人 生》、《王羲之志》、《王羲之研究》则在国内外领先。
二是加强了研究成果向教学内容的转化重点学科的建设,要促进教学质量 的提高,我们把三个科研方向的建设,与精品课程建设、特色课程群建设以及新 课程的开发结合在一起,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新开设出 16 门专业 选修课程,为硕士点的申报作好了充分的课程准备三是注重了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的探讨,建构了一种以培养学生综合素 质为目标的教学模式教学中在准确介绍文学史基本知识的同时,注意挖掘新资 料,提出新问题,找到新视角,将学生带入本学科前沿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 科研与教学的结合,使得人才培养的质量获得了大的提高,带动了中文专业的建 设该专业其他的学科,也在按照改种模式进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