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专家谈古书鉴定.docx

cao****hui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40.47KB
约3页
文档ID:129149343
专家谈古书鉴定.docx_第1页
1/3

专家谈古书鉴定活字本的鉴别鉴定一书是雕版还是活版,书界常用的方式计有7种,古籍版本研究学者姚伯岳先生将其总结为10点;一、活字本的上下栏与左右栏线交接处(即版框之四角)衔接不严密,多有缺口(图1)因为活字本的版框是拼合而成的,不像雕版印本是在一块整版上直接刻成,故可严丝合缝,不留一隙但清武英殿聚珍版是个例外,因为它采用“套格”的方法,即用事先印好的框格纸印书,故其版框、版心、界行特征与刻本一样二、同样原因,活字本的界行与上下栏线的衔接处,以及版心鱼尾同左右界行相交处,也都不严密,均有一定程度的分离三、活字本各行文字的排列多不整齐,歪扭不正、倾斜不直的现象比较常见,与刻本整版文字气势连贯、排列整齐之态有异这是因为活字本系一字一字拼排,而古代活字制作不甚精密,难免产生误差四、活字本版面一字一刻大小不一,比例常不协调,各字不相照应,难免有大小不匀的现象刻本则系写稿上版,字体大小一致,刻工一气呵成,因而比例匀称,字与字之间可以相互照应五、活字本版面文学墨色轻重、浓浓不匀,不似刻本墨色匀称这是因为古代活字高矮不能完全相同,特别是木活字,湿胀干缩,各字难求完全一致,致使排版后版面凹凸不平,印本墨色也就难得一致了。

六、活字本各字之间笔画绝不交叉、重叠活字本每字一刻,各自独立,字与字之间皆保持一定距离,绝不可能重叠、交叉而刻本上下字笔画交叉是常有的事情七、活字本绝无断版、裂版现象雕版因刻成存放年久,遭风吹日晒,常会断裂活字印书,印完即拆版,再印再排,不会像雕版那样出现断裂的情况八、活字本有时会出现个别字倒置或卧排(横排)现象,而刻本一般不会出现这种情况鉴别时若发现这种现象,可据此断定某本必为活字本九、活字本书上下栏线整齐版刻印本由于书版胀缩,版、框尺寸大小不一,按装订时齐下不齐上的规矩,上栏经常参差不齐而活字印本拼版时,上下栏线尺甘一致,版无胀缩现象,故装订成册后,从书口看来,上下栏线均整齐划一十、活字本有时个别字与同一版面其他文字有笔画粗细、大小,及字体风格不一的情况这是因为活字本拼版时,若活字不够用,需临时再刻(或铸),新刻活字与原刻活字,其字样、大小、高低及制作材料、质地等皆难完全相同,以致印成后,新刻之字与版面其他文字风格不相协调刻本虽也常有后印时修补文字的情况,但基于雕版本身的特点,与活字本文字之浓淡大小情况不同,稍加观察,即可辨别(图2)影刻本的鉴别雕版印刷术自发明以来,一直采用手写字体上版刻印,宋代刻书流行欧、柳、颜体字,元代盛行赵体字。

这些字体虽为规整的正楷字,却各有其风格,形同手写但明代中叶自正德年间到嘉靖年间,逐渐形成了一种横细竖粗、横平竖直、棱角分明的刻书字体,人称“宋体”,俗称“匠体”或“硬体”字宋体字出现以后,很快就传播流行开来,到明代末年,绝大多数的印本书都采用了这种字体,清代印本字体更是宋体字的天下但宋体字字形呆板,缺乏生气,千篇一律,体现不出不同印本的特点和风格t所以,明代中叶以后,仍有一些刻书者在刻印某些书时特意采用手写体字,特别是清代的私家刻本,多为好手书写上版并由名工镌刻而成版本学界一般将这种明代中叶以后仍采用手写字体上版刻印的刻本称为写刻本(图3),以与一般用宋体字刻印的版本相区别,至于明代中叶以前的刻本,由于无一例外都是手写字体书写上版刻印的,反而并不以写刻本称之影刻本一般在书之前后都有刻印者的序跋,说明影刻原因、过程、时间等等但这些序跋或刊刻说明经常被人撕去以充旧本,或在流传过程中佚失了,所以影刻本的鉴别较一般刻本更为困难对于影刻本的鉴别,姚伯岳先生总结出4点;一、对字体和刀法进行比较影刻本在字体上刻意与原本求同,但往往弄巧成拙,不仅不能求得神似,即连形似也不易达到,反而丧失自己的风格,结构可笑,笔画肥细失宜之处比比皆是。

又由于书法一朝有一朝风气,刻工一时有一时习尚,所以影刻本字画、刀法常显得迟滞、笨拙,与原本相比,高下不难看出二、对纸墨进行比较一般影刻本与原本年代都相距较远,二者纸墨截然有别如明清影宋刻本,只要具备各代版本用纸墨的知识,与原本相较,便可以很容易地指出其为影刻本了有的影刻本与原本相距年代较近,又为同一地区刻本,用纸相似,就需从其他方面进行鉴别了三、考辨讳字影刻本中多有讳字,但元、明、清影宋刻本中之缺笔、改字,只是照原样雕刻,并非避宋讳,个别地方常有一时遗忘不讳的情况又如清代影宋、元刻本(图4),同时也避清讳,遇此情况,即可断定其为后刻之本无疑元、明二代不讲避讳,故元、明影宋刻本也常有不避宋讳者,遇此也可立即推知其非宋本四、考证刻工影刻本中,有的将原刻本中的刻工姓名全部删去,有的则全部改记影刻时的刻工姓名如发现刻工年代与书中版刻年代不符,也可据此判断其可能为影刻本古书版本鉴定著名版本学家、目录学家和书史研究专家李致忠先生总结出15种利用书本身的特征来鉴别版本的方法,如:依据原书序跋鉴定版本依据古书原有的序跋来鉴定古书版本是最常用的办法,大多数情况下也是最可靠的办法当然,这种方式决不是孤立进行的.还应该结合版刻的风格特点、作者时代行状、内容时限等因素综合考查,最后才能下结论。

依据书牌木记鉴定版本古人刻书,特别是私宅坊肆刻书,常在书前内封面镌雕牌记这种牌记类似现代书籍的版权页,将书名、著者、批点评论者、刊版年月、雕版的斋堂室名等一一注出这种牌记只要是真实的,通常都是鉴定版本的直接证据通过这种方法鉴定版本,需注意以下两点:一要注意书版易主改牌中国古书多是雕版印刷,而且雕版所用的木材多是梨、枣等硬质木料,故书籍板片可以使用、保存很长时间,甚至有的递传几朝几代任何东西历时一久就可能更换主人,古书板片一经更换主人,便随即更换牌记,对此如果不加以综合考查,就会出现鉴定谬误二要注意书贾剜改印好的牌记,借以达到以晚赝早之目的(图5)依据后人题跋识语鉴定版本 传世孤罕的古刻旧抄,一经名家收藏,便常常要增添一些题跋识语,其内容几乎都要谈及版刻时地、版本优劣等情况(图6)当然,后人在古书上所写的题跋识语也因每个人学识水平的不同而各异有时即使是名家的题跋也难免疏漏或谬误,故只可作为鉴定版本时的一个主要参考依据原书刻工鉴定版本 刻工,也称刊工,系指古代从事刻字雕版的工人刻工常于版口下方镌刊自己的姓名,这大概是刻字工人内部为了查核责任和计量付酬而让刻字工人自行镌印的记号(图7)鉴定古书版本,不仅要鉴定版刻时间,还要鉴定版刻地点。

刻工在这方面也会提供某些参考依据在利用刻工识记来鉴定古书的版刻时地时,还应注意3点:一是刻工的同名同姓,一是重修递修等不同时期的刻工,一是影刻本书上的刻工(图8)依据书中讳字鉴定版本 陈垣先生《史讳举例》说避讳这种习俗“其流弊足以混淆古文书,然反而利用之,则可以解释古文书之疑滞,辨别古文书之真伪及时代,识者便焉……研究避讳而能应用之于校勘学及考古学者,谓之避讳学避讳学亦史中之一辅助科学也避讳的方法自古比较复杂,但常见的无非是改字讳和缺笔讳当然,熟悉历代的讳法、讳例,讳字、讳类还只是问题的一面,另一方面就是要熟练地查找皇帝、诸王、后妃等名讳,以及他们的祖讳、家讳等只有这样,才能识别和掌握讳字规律及因避讳而改姓、改名、改官、改地,辞官、弃举等特点从而实现考定时地、鉴定版本的目的李先生所总结的方法,另外还有依据地理建置沿革、机构职官变迁、卷端题名、卷数变迁等其他10种方式,在此不一一列举责编 潇然。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