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诂绘画风格及特点明代以前,云南本土的绘画主要是反映当地民 族生活、生产的作品,如著名的沧源岩画、昭通堆承 嗣墓壁画等唐代以后云南盛行以佛教题材为主的宗 教画,如南诏时期的《南诏中兴画卷》(现藏于日本友 邻馆)和大理国时期的《张胜温画卷》(现藏于台北故 宫博物院)、晋宁观音洞壁画、丽江白沙壁画等元代 以后云南正式成为行省,中央政府控制加强,中原文 化大量深入明清两代注重对云南及周边地区的开发 和管理,科举制度和儒家思想在云南大力推行,云南 本地才涌现了一批文人雅士和书画家清代中期昆明 职业画家李诂(仰亭)是云南地方书画家中较为突出 的一位,作画不拘成法,广取古今各家之长,成就斐 然在云南艺术史上李诂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不可或 缺的大师他的画作把云南地方绘画提升到了一个新 的高度,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但长久以来,关于 李诂的资料流传不多,相关研究也较为欠缺本文谨 就李诂的绘画艺术风格作一点粗浅的总结和探讨,以 期在李诂绘画研究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李诂,字仰亭,清代乾隆年间出生(生卒年代不详),少时家境贫寒,衣食无着,但其聪慧伶俐,悟性 极高他自幼酷爱书法绘画,自学诗、书、画,有板 有眼。
因其淡漠仕途,后被书画名士杨碗亭收为弟子 从此,李诂刻苦求学,兢兢业业,走上了专业的绘画 道路为了创作,他曾不辞辛劳跋山涉水,风餐露宿 游历滇中名山大川,创作了众多写生白描手稿他不 但把古今大家之山水集于一笔,而且能够结合云南山 大秀润的自然风光,创造出自己高光画法的独特技艺 他的画作深具中国画风的蕴意,技巧娴熟,无论山水、 人物、花鸟,均勾勒精确,一丝不苟整个幅面布局 亦讲究协调完整,清隽雅致,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立体 面貌,被推为当时滇中画坛第一名手清末民初,滇、 黔、蜀各省的富贵权势人家,一般都要悬挂李诂绘画 墨迹于厅堂,反映了地方晚清社会,人们在绘画艺术 领域鉴赏收藏的写照当时,一幅好的李氏绘画作品 是以黄金、白银和上等云土(云南大烟)论价的恩 师杨碗亭过世以后,为了表达对恩师的敬仰怀念和感 激之情,遂以老师名取字“仰亭”,以仰亭名世李诂绘画题材及风格特色对中国传统绘画影响最深的自然景观莫过于山水, 历代文化艺术都对山水情有独钟,山水画已然成为我 国传统绘画的艺术主干,历代艺术家借此强调人与自 然的亲切和谐,在表现自然景观的同时更象征着人的 某种精神品格,成为一种“畅神”或“怡情悦性”的 最佳媒介。
同西方风景画相比,我国的传统山水画不 是简单的描摹自然的风光,而是更着力于画家精神的 诉求表达与流露,是画家人生态度和思想的载体千 百年来,历代山水画家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风格样式: 青绿、金碧、水墨、浅绛、没骨、泼彩等等,成为艺 术史最具性格,最有代表性的品种之一作为一个典型的文人画家,在李诂的绘画中山水 画占据了最重要的位置他对青绿山水尤为擅长李 诂山水作品题材一般以清新旷远的自然景色为主,其 绘画承习了恩师杨碗亭,以及明代青绿山水大家仇英、 董其昌、黄慎、高其佩以及明末清初江南画派“四王” 的绘画风格,在青绿相映的设色上既有来自于对现实 自然的真实摹写,又有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以 及对时代精神的觉悟和把握李诂大量临摹了前代名家的作品,在青绿山水的 画技中吸取了仇英的大青绿,用笔具有精工清丽的本 色,吸取仇氏用笔灵活变化,刚柔互济,皴法多样, 青绿设色方法上改唐宋的浓丽厚重为清淡明妍,形成 精致秀雅的风格李诂还谨守“四王”法度,创造出的山水画风非常符合当时人们的审美趋向因云南地 处高原,光照条件十分充足,所以在李诂笔下的雄山 峻峰都清晰的可见山峰、树头的高光感,这是自然风 光与绝笔的集合,也是李诂画风的独到之处。
远处山 峰苍健沉雄,厚重老辣;近处则山峦层叠,善用中锋 尖笔,披麻间解索皴画山石,皴法细密,墨色浓润清 逸,以大量留白巧妙烘托峰峦之奇险李诂的画中还 运用了 一种完全摒弃自荆浩以来已经渐渐成熟起来的 勾、皴技的点染法一一“米氏云山”,“米氏云山”主 要以水墨晕染为主,多不见笔,积点成线,形成一种 空朦迷惘的景色山水烟云间又以笔饱蘸水墨,利用 墨与水的渗透形成模糊效果,以表现烟云迷漫,即将 皴法与墨染融为一体,层层复加,造成一种滋润而模nn糊的艺术效果,观之有种苍茫烟润之气设色清丽淡 雅,以青绿赋色,把笔墨与色彩融而为一,“色中有墨、 墨中有色”,以增添山石“云气腾溢、模糊蓊郁”之感 树木繁茂,庙宇清雅,富于装饰性,亦有南宋院体画 风整个画面的景致追求幽淡高雅的格调,因而具有 雅俗共赏的艺术特点(图一至图五)李诂是一位才华横溢、技法全面的画家,通过大量临摹前人作品和对客观对象的细致观察,使得李诂 不仅擅长青绿山水,同时在花鸟、人物以及书画题材 的技艺上也是造诣颇深,对各类书画题材信手拈来, 出手不凡李诂的花鸟画用笔工写兼备,细腻流畅,设色妍 丽典雅,艳而不俗,并特别喜爱用没骨法作画没骨 法分为山水没骨和花鸟没骨两种,最初相传由南朝张 僧繇创始,而没骨花鸟传为北宋徐崇嗣,实应真正始 于清代时期的悻寿平。
李诂在学习没骨法的同时也遵 循悻寿平“惟能极似,才能传神”的画风所画花卉 用墨色的变化,将花瓣画得清逸超尘,墨韵奔放横溢, 墨色变化多端,而且相映成辉,富书法笔趣,将繁复 的花叶表现得栩栩如生,从画面上似乎隐约可以闻到 一股浓郁的芳香在竹子的画法上,则以书法入画,表达出了一种清雅古淡之意趣用笔上,圆润洒脱,墨色湿润而浑 厚,构图简洁,画法概括,善用墨之浓淡表现主次竹竿自然圆浑,节与节之间虽断离却有连属之意画 小枝行笔疾速,柔和而婉顺,竹叶更是笔笔有生意, 逆顺往来,挥洒自如,或聚或散,疏密有致墨色浓 淡相宜,画面往往墨彩缤纷、层次丰富细节处则竿、 节、枝、叶,笔笔相应,一气呵成,充分体现了非凡 的笔墨功力(图六)在人物的绘画中更能体现其画技全面他笔下的人物写意,深得黄慎其法,以草书笔意入画绘之,恣 纵放逸,挥洒自如,刚劲洒脱,用笔设色,泼辣大胆, 于迷离扑朔中见形象神韵,在笔与墨的运用上具有独 特的造诣人物面部刻画细腻、生动,人物衣纹顿挫, 笔意跳荡粗狂,豪宕奇肆行笔“挥洒迅疾如风”,气象雄伟,点画如风卷落叶,线条悠远流畅,在墨玉色 的交汇之中更能体现人物轩昂、富有气势(图七)指画亦称“指头画”“手指画指墨画”,是中国画的 一种特殊画法。
用指头、指甲和手掌蘸水墨或颜色在纸、绢上作画指画的盛名自清代著名画家高其佩始, 的艺术成就,对后世影响很大其指画以清、奇、简淡、浑厚,而神韵尤在指墨之外为了减少笔尖的水分,使线条时断时续,创造独特的趣味,李诂的绘画中大胆运用了高其佩别具情趣 的“合笔而求之于手”的表现技法,表现了高其佩指 画特有的淋漓清奇、苍浑沉厚之感他作画运用手的 各个部分,指甲、指头、手掌、手背立意在先,胸 有成竹,然后心手相应得其自然,浑然天成,不现手 画的痕迹画小的人物花鸟以及细线等,用指甲,见 正用,也见侧用,手背手掌正反抚摸成画;画柳条流 水用小指、无名指甲肉并用,点苔用一指或数指蘸墨 直下,在指法上注重用墨,水墨清润,笔墨简放,生动传神画人物衣纹勾勒清晰、构图简洁,突出了指 画特有的形象生动、清奇、古拙、浑厚、墨气沉着、 结构新颖,别具一格的理解其指画参以黄慎草书笔 意入画,有笔奔放流畅,刚劲洒脱,墨色浓淡相间, 纵逸泼辣、挥洒自如的特点(图八、图九)李诂山水、人物、花鸟、书法无所不能,书法以隶书尤佳,深得汉碑神韵笔法上充分吸取汉碑所表 现出的精丽典雅、八分披拂的装饰意味,笔法方拙简 真,尤见刀意,在碑刻汉简笔法的飘逸灵动的基础上, 加以刀法的融摄,使线条呈现出刀笔结合所特有的遒 劲肃括、内敛潇落的颜致。
以书入画,柔中带骨,转 折灵便,墨色干润浓淡层次分明,蕴蓄丰厚李氏书法有很高造诣,只可惜其书为画名所掩,传世书法作 品极为稀少,少为后人所知李诂一生都在不断的地汲取文人画家的审美情趣, 但自始至终都保持着自己的风格,在临摹的同时能够 色的艺术风貌自身的感悟集于纸、墨和笔中,创造了独具云南特李诂绘画的艺术价值在云南清中晚期书画名家中,李诂占有重要的地位李诂曾临摹《云南诸夷图》,被云贵总督伯麟编绘 成《伯麟图说》中作为插图清嘉庆二十三年,云贵 总督伯麟(瑚锡哈哩氏,字玉婷,满洲正黄旗人),在 解决礼社民族问题后,着力搜集整理云南少数民族资 料,意图汇编成册于是伯麟对当时已经知名的李诂 着力延揽,见“李诂见画辄临摹,几逼真,遂以老画 师名,巨室豪家张之壁者,不得诂画不贵也乃延李 诂绘画谱以光篇幅,李氏乃以皮藏《云南诸夷图》为 蓝本,编绘插图成《伯麟图说》一书可见,李诂的绘画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而且对现 今研究考证云南历史也具有相当大的作用李诂作为 昆明布衣,他的作品能够在云南枝繁叶茂,成为晚清 富贵权势人家的收藏品,实则不易他的诗、书、画 都堪称三绝,在书画日益成为观赏、收藏艺术品的今 天,越来越多地受到学者的关注和肯定,也日益受到 收藏界和书画爱好者的青睐。
李诂绘画艺术成就的取得,固然由于他聪颖的天 资,但他后天的勤奋学习和付出也是其成就的重要原 因在艺术创作上,他大量临摹了古代大家的作品, 从中悟出了艺术创作的真谛,结合他对现实的观察体 会,创造出独具云南特色的画技,也因自己的大胆创 新,成功探索出云南画风的典型代表更值得强调的是,李诂绘画艺术的意义与价值, 不仅仅是云南画风的变革,更是他在画中发掘出来的 某些具有新观念因素、新绘画特征,由之也创造出了 云南绘画史上的一个高峰正是由于云南地处高原, 加上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使得云南具备得天独厚的艺术 资源,让李诂的创作能够独具一种山大秀润的风格, 也是云南绘画史最具有价值的所在和闪光之处李诂 人品气节和艺术才华,光芒四射,也为后人敬仰责任编辑:阮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