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职业教育的内涵、特性及其发展职业分类是以工作性质的同一性为基本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大典)《大典》将我国职业归为 8 个大类,66 个中类,413 个小类,1838个细类(职业) 职业教育——指适应个体发展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在一定的文化水平基础上,培养人 们获得一定职业资格,以及继续深造、职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职业素质教育 职业教育的特性:1、职业性 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2、社会性 职业学校“从其本质来说,就是社会性;从其作用说来,就是社会化”3.实践性 4.大众性 5.终身性职业教育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是实现“终身教育”的一种形式 职业教育学的四个阶段:1、职业教育的萌芽阶段 古代社会的职业教育:1.学徒制;2.官学2、学校职业教育的开创阶段 从产业革命开始到19 世纪末3、职业教育的成长阶段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4、职业教育的新发展阶段1866 年 6 月由左宗棠奏设的福建船政学堂1917 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被称为美国教育史上第二个里程碑的“史密斯——修斯法”振兴 中等程度的职业教育作为目标的法令。
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巴洛夫与福斯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1902 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 我国近代第一个正式颁布实施的学制是癸卯学制 ,1903 以日本学制为蓝本制定的《奏定学 堂章程》1922 年,北洋政府颁布了以美国学制为蓝本的壬戌学制,第一次从学制上确立了 职业学校的名称1917 年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堪称为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奠基人1996年 5月15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学法》颁布实施 职业教育的八大发展趋势:1.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综合化 2.职业教育国际化 3.职业教育终身化4.职业教育管理法制化;5. 职业教育办学层次高移化 6.职业教育全民化 7.职业教育协同化 8.职业教育教育专业化第二章 职业教育功能论述: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一、生产力决定职业教育发展(一)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并制约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影响其发展规模和速度(二)经济发展程度决定和制约职业教育的结构(三)经济体制决定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四)经济发展水平决定职业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二、职业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一)为经济发展输送技能技术型人才(二)促进就业,推动经济发展 (三)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四)职业教育提高劳动力资源和配置效率 职业教育与企业文化:1.聚合企业文化 2. 选择企 业文化 3. 传递、传播企业文化4. 创新企业文化职业教育促进农民人力资源能力建设:1.促进农民产业意识的萌芽和产业经营能力的提升2. 促进农民先进思想和先进文化理念的建立 3、促进农民对自身发展问题的自觉关注第三章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四大依据:1、党和国家的法律和教育政策 2、社会经济形态及产业结构发展的需要(客观依据)3、学制、学历及【国家职业分类与职业技术等级标准】(最重要)4、受教育者个体发展的需要(内在依据) 学制主要指受教育者的入学条件及修业年限。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培养与现代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劳动力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具有以某种职 业资格为核心的良好职业素质与发展素质的中、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内涵:1、职业知识素质层面——包括个体的职业基础、职业资格、职业适应和职业发展等2、职业能力素质层面——包括个体的认知能力、操作技能、技术分析和学习潜力 3、职业心理素质层面——1.职业动机 2.职业效能感 3.职业价值观 4.职业道德感 5.职业理想 与追求第四章 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体系: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种、各个层次、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实施机构以及各级 行政管理组织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它与基础教育体系、现有高等教育体系共同组成了一个完 整的大教育系统构建职业 教育体系的基本原则 :1、适应性原则 2、整体性原则 3、开放性原则4、发展性原则 5、可行性原则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的依据:1、人才结构理论是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的理论依据2、社会人才需求是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的现实依据3、国民经济结构是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的客观依据4、职业教育自身优化及发展的要求是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的内在依据5、终身教育理论是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依据6、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是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的参考依据 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特点:层次性、区域性(经济发达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开放性、 灵活性、统筹性 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变革趋向:开放化、多样化、终身化、规范化、人本化第五章 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专业设置:职业学校专业的设立与调整专业设置的原则:1.科学性原 则 2.可行性原则 3.统 筹性原则 4.适度超前原则5. 效益最大化原则 6.开放性原则7.发展性原则专业设置的内容:1. 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2 专业课程设置 3.. 配置图书资料及实验 实习设备 4. 明确修业年限专业设置步骤:1. 开展社会调研2. 职业——专业分析3. 确定专业培养目标4. 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 5. 教育资源分析 6. 专业规划 专业设置的结构类型 :1.同质结构 2.近质结构 3.异质结构第六章 职业教育课程课程:为师生共同学习所设计的教育环境,以及在这个环境中所进行的广泛的教育活动。
职业教育课程的特征:定向性、实践性、适应性、昂贵性职业教育课程的类型: (一)按课程教学形态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二)按课程教学要求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三)按课程组织方式分: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四)按课程表现形式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五)按课程实施阶段分:建议课程 书面课程 感知课程 教授课程 体验课程 评价课程 分科课程:又被称为科目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 对独立性和学科逻辑体系的完整性 隐性课程:指学校情景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隐形课程的种类:制度性 隐性课程、关系性隐性课程、社区性隐性课程、校园环境性隐性 课程职业教育学的课程模式:指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活动和职业教育课程方案、计划、文件中,各 个过程和环节及组成要素等结构关系的概括性呈示方式课程观——教育观在课程领域中的体现,是人们对课程本质、功能、目的、规律、原理和法 则等问题所持的基本态度,是人们对课程的价值取向课程开发方法——指产生一个完整课程方案的全过程,包括课程分析、课程方案设计、课程 内容编制、课程方案实施、课程评价等步骤三段式课程模式:占主导地位基本结构一一实践课j专业理论课j文化基础课 注重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关注学科基础理论,注意教学中的循序渐进,但学科中心 倾向明显,易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没有形成完整的技能培训体系,不利于学生能力培养。
能力本位课程模式:是一种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思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能力本位课程开发 模式能力本位教育的主要特点:1、 能力本位教育中的“能力”指的是工作胜任力,具体指成功生活或谋生所必需的工作能 力、专业技能、劳动态度、价值观与鉴赏力,而不是传统能力观所指的对知识的掌控这是 能力本位教育的核心2、 能力本位教育突破了学科课程的框架,以职业能力为教育的基础,并以之作为培养目标 和教育评价的标准;以通过职业分析确定的综合能力作为学习的科目,以职业能力分析表所 列专项能力的由易到难的顺序安排教学和学习计划3、 以能力为教学的基础根据一定的能力观分析和确定能力标准;将能力标准转换为课程, 通常采用模块化课程4、 强调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评价以能力标准为参照,评价学生多项能力,即采用标准 参照评价而非常模参照评价5、 能力本位教育非常强调采用个别化的教学方式,把学生表现出来的工作胜任力作为完成 教学计划的决定因素,这就是学生能以各自的能力为基础,按自己的进度完成计划规定的内 容,然后在一定的时间跨度内掌控特定的能力核心阶梯课程模式:一种建立在宽厚的专业训练基础之上的、综合性的、以职业活动为核心 的课程结构。
宽基础、活模块:“宽基础”、“活模块”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宽基础”接地端,即教学内容不针对具体职业岗位,而是集合了一群相关专业 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以期为今后的转岗和继续学习奠定“知识和技能”基础 第二阶段为“活模块”阶段,其功能是学生在选定好模块后,针对相对确定的一个或几个就 业岗位进行训练,为就业做技能方面的准备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指在国家课程计划规定的范围内,以学校和企业为课程开发的主要 场所,依据学校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学生的需求和可利用的课程资源,由学校、企业、 行业相关人士、课程专家、学生、家长以及社区人士等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 评价的活动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八大趋势:1、课程导向能力化 2、课程目标多元化 3、课程范围广域化 4、课程实施实践化5、课程开发系统化 6、课程结构模块化 7、课程管理弹性化 8、课程评价标准化第七章 职业教育教学论述: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1. 教学的定义 :是在教育目的指引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旨在促进学生掌握知 识、技能,形成能力、态度的双边活动2. 职业教育教学方法选择和运用的依据: 1.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2.符合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 特点 3.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 4.符合学生实际情况 5.符合教师教学风格6.考虑学校现有教 学条件论述:如何备好一堂课?(说课)1.备课定义 2.备课内容,备什么 3.如何备 备课: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和学生实际,选定教学内容,选择适当教学方法等一 系列的课前准备工作。
备课分类:从备课的组织形式来分——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从备课的内容来分——学期备课、单元备课和课时备课备课的内容:1.研读教学材料2.熟悉生产(或工作)过程3.了解学生4.设计教学方式 5.编制教案【备课标、备内容、备学生、备教法、备问题、备板书、备教具和设施、写教案】 说课:教师教学设计的口头表述,是教师就教学单元(或教学课题)的教学目标、教学思想、 教学程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实施方案、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等方面进 行口头陈述,以供同行交流、评议,从而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教研活动形式 说课的内容: 1. 阐述教学目标 2.阐述教学内容3.阐述教学程序4.阐述教法5. 阐述学法 讲课基本要求: 1、目标明确 2、内容正确3、重点突出 4、方法得当 5、组织有序 说课的注意点: 1、“说课”不等于备课 2、 “说课”不等于讲课3、 “说课”不等于背课 4、“说课”不等于读课 5、“说课”不等于说白课 讲课:教学过程中的中心环节,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的向学生讲解理论知识的活动,这 也就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职业教育教学的特点:1.教学对象的复杂性 2. 教学活动的实践性 3. 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职业教育教学原则:1、职业性原则 2、实践性原则 3、情境性原则4、指导性原则 职业教育学的基本规律 :1、职业教育教学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 2、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以 工作过程为导向 3、教与学相互依存的规律 4、教学与发展相互促进的规律5、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互作用的规律 设计: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分为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
分为:1.课程设计:是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某一门或几门课程的知识解决一些具有一定综合 性问题的筹划过程2. 毕业设计:是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各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进行的全 面、系统、严格的专业技术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