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重点、难点分析 《故宫博物院》 1. 通过对故宫博物院建筑群的了解,培养爱国感情 2. 掌握文章以空间为序的写作特点 3. 了解以空间为序写文章必须确定立足点(观察点)和准确使用方位语言(方位词和方位短语) 4. 体会本文围绕中心突出重点的写作方法 《说“屏”》 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2. 体会本文生动富有文采的说明语言 3. 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三. 新课讲解 (一)《故宫博物院》 1. 字词: 矗立(chù) 鳌头(áo) 湛蓝(zhàn) 琉璃(liú) 鎏(liú)金 蟠龙(pán) 中轴线(zhóu) 金銮殿(luán) 击磬(qìng) 玉玺(xǐ) 檀木(tán) 攒(cuán) 乾清宫(qián) 坤宁宫(kūn) 诏(zhào)书 肃穆(mù) 上谕(yù) 额枋(fāng) 藻井(zǎo) 垂脊(jǐ) 矫健(jiǎo) 妃嫔(pín) 翊坤宫(yì) 修缮(shàn) 迥然不同(jiǒng) 玲珑:精巧细致。
湛蓝:深蓝 布局:全面安排 肃穆:严肃而恭敬 幽雅:幽静而雅致 悠扬:形容声音时高时低,和谐动听 井然有序:形容整齐的样子 2. 课文分析: (1)通读初知:各段说明的重点是什么? (注意方位词) 1节:故宫的位置和历史沿革(总写) 2节:故宫整体布局及特点: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 3节:午门及护城河 4节:三大殿概况(总写) 5、6节:太和殿(分写) 7节:中轴线(插写) 8节:太和殿(分写) 9节:中和殿(分写) 10节:保和殿(分写) 11节:小广场(前朝后廷间的过渡) 12、13、14节: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15节:御花园 16节:神武门与景山看故宫 (2)深入剖析: <1>课文重点介绍的对象是什么? 太和殿 <2>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中心,作者介绍了太和殿哪些方面的情况? 对太和殿,先写使三大殿成为统一整体的台基——台基修建得很高(三层台基高七米),并且设施奇巧(排水管道是一千多个圆雕龙头),这就暗示和渲染了三大殿地位之尊崇;再写太和殿外观气势雄伟(是故宫最大的殿堂),色彩壮丽(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的斗拱、额枋、梁柱,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内部装饰的庄严富丽(金銮宝座、雕龙屏、金柱、藻井、梁枋等上面都装饰着多姿多态的龙);最后从它的位置和功用上(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说明它在设计方面的象征意义——过去封建皇帝凭借雄伟的建筑显示威严。
<3>作者为什么要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 因为太和殿是“前朝”以致整个故宫的重点建筑物,是封建皇帝行使统治权力和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因此它的地位非常重要,另外它在整个建筑群中最具代表性所以文章把太和殿作为介绍的重点 <4>这部分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5段:写外观特征,抓住色彩特点 6段:写内部装饰,抓住龙的姿态特点8段:写殿的作用,抓住大典威严气氛的特点 归纳:从殿外写到殿内,是从外向内的空间顺序;写殿内设置也按照空间顺序写 <5>在介绍建筑群中,重点介绍主要建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在介绍建筑群时,分清主次,采用有详有略的写法,这样才能突出重点,把最有特色的地方写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3)整体把握: 第1、2段是总说,概括介绍故宫的位置、历史、在古建筑中的地位、总体布局和艺术风格中间(3~15)是分说根据故宫的特点,以保和殿后面的小广场为界把故宫分为前朝和内廷两部分分别加以说明前朝主要介绍“前三殿”,先介绍殿前建筑(4),然后依次介绍太和殿(5~8)、中和殿(9)、保和殿(10)内廷主要介绍“后三宫”,分乾清宫(12)、交泰殿、坤宁宫(13),接着总结介绍后三宫的彩画图案(14)和御花园(15)。
最后一段对故宫作总的概括,再次强调其艺术特点借登临景山俯瞰故宫全景,对上文的具体分说作综合总括,再次突出这个建筑群布局的和谐统一,使读者获得明确、完整的印象 3. 小结: 故宫博物院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值得介绍的东西很多很多(九千多间房屋,九十多万件藏品,九百多万件档案材料),如果全部说明,难免太多太杂,中心不突出作者抓住中轴线,采用空间说明顺序,运用总——分——总的写法,突出重点,详略分明,使读者对路线、方位、各组建筑物的特点与联系,清晰明了,使文章条理十分清楚说明对象“故宫博物院”给我们留下了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二)《说“屏”》 1. 字词: 屏风 纳凉 帷幕 缓冲 造型 伧俗 雅俗之分 天井:宅院中房子和房子或房子和围墙所围成的露天空地 伧俗:粗俗鄙陋 得体:恰当,恰如其分 2. 作者简介: 陈从周(1918—2000),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著有《说园》等 3. 课文分析: (1)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 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2)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 ◆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 ◆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3)作者给我们介绍的这种造型精巧,用途广泛,历史悠久且有深刻的文化底蕴的工艺品,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它的感情如何? 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作者从小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4)探究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感受浓浓的诗意 <1>理解诗意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 ◆“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 “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ī”,“太”的意思。
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2>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 (5)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