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传统装饰纹样调查研究摘要绵阳市梓潼县七曲山大庙建筑群有着上千载的历史文化,作为中国唯一外乡宗教道教的文神文昌帝君的祖庙,就坐落于此,同时也是文昌文化的集成地,文化底蕴浓郁历经晋、宋、明、唐、民国时期等几个朝代的修建与修复扩建,在风雨侵蚀、地震损害之后仍能保存至今,也是四川省内迄今为止保持较好的道教宫观群落我国古代是一个封建等级制森严的国家,由于社会经济、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社会制度等诸多条件的影响,传统建筑呈现出多样性和地域性七曲山建筑传统装饰纹样,见证了历史时期内建筑装饰开展的历程,是社会开展和人们智慧结晶的产物,反映了当时建筑工艺水准的精湛,建筑纹样的种类丰富、内容造诣水平高超,也代表了所建朝代的建筑设计水平自修建以来,在四川省内乃至全国都发挥着重要的情感依恋价值和艺术审美功能七曲山建筑群的传统装饰纹样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具有深厚的文化艺术内涵和精神指导意义所以对七曲山大庙的传统建筑纹样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进一步学习和了解古代建筑的装饰特征、工艺水平方面的知识,有利于当地民居建筑及现代建筑纹样装饰设计的考察和推敲,也为当代设计注入传统文化的元素题材能量关键词七曲山大庙;传统建筑;装饰纹样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七曲山大庙,位于全国科技之城绵阳市,梓潼县东北部,离绵阳市市区仅45公里左右距离。
东边与巴渝山峡接壤,西邻九寨沟,北倚靠剑门关,108国道从大庙建筑群正门前穿越而过据历史资料记载,大庙建筑始建于晋,2021年被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4A级风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所属区域自然资源丰富,古柏成荫,是省内较大型的森林公园、旅游休闲避暑胜地之一大庙建筑群在万木葱郁的森林中假设隐假设现,仿假设一幅自然风景山水画卷1文化功能七曲山大庙最初也叫帝乡,是文昌帝君①的发祥地据历史资料记载是为七曲山大庙魁星楼〔百尺楼〕姓祭祀张亚子②而建元初,张亚子被封为“文昌帝君〞后,在此建的道教宫观“文昌宫〞自科举制度实行以来,知识分子在科考前夜,一定会想去文昌宫祭拜文昌帝君,所以大庙也成了当地的祖庭这种风俗习惯直到如今每年,依然有络绎不绝的人们前往祭拜,以祈求自己事业晋级或学习考试顺利【1】2历史地位四川是道教的发源地和发祥地,七曲山大庙文昌正殿又是道教文神文昌帝君的祖庙,作为中华文昌文化的发祥地,它的价值就有了“唯一〞的概念,在国内外的地位及影响深远它之所以到现今為止都能是一组结构颇具气势、体系较为完整的保存较好的古建筑群,也彰显了其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的重要性3七曲山大庙建筑概况七曲山大庙总占地面积1.2万平方公里,其中古建筑群占地约6,000平方米。
主要建筑有魁星楼、文昌正殿、药王殿、明代桂香殿、天尊殿、清代百尺楼等殿宇近30座,在建筑手法上主要保存了传统宋式建筑的做法布局上建筑群依七曲山山势而建,建筑群被从半山腰穿越而过的108国道分成两局部宏伟壮观的天尊殿坐落在七曲山的顶端,最低处建筑雷山庙108国道的另一侧的山脚下国道道路旁的大庙建筑群正门入口是明代更名为“西蜀名楼〞的百尺楼〔也名魁星楼〕,交通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因为大庙建筑较完整地展现了由元到清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和建筑工艺,所以建筑群样式特征各有特色魁星楼为典型的歇山顶建筑形式,其他如文昌正殿、天尊殿、药王殿等为庑殿、悬山、硬山顶不同的建筑形式【2】4历史开展状况百尺楼〔魁星楼〕和文昌正殿始建于宋代,后毁于火,在清雍正十年〔1732年〕重建据说百尺楼修建之初非常壮观,可以与楚汉黄鹤楼、岳阳楼相媲美百尺楼和文昌正殿、桂香殿始建于宋代,天尊殿、关圣殿、家庆堂等始建于明代,娘娘殿、瘟祖殿、牛王殿等始建于清朝,在受到不同程度毁坏后,但后期都得到修复与重建,保存现状较好,是四川北部地区现今保存较好的一组结构颇具气势、体系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群大庙建筑群见证了宋、元、明、清、民国时期的变更开展过程,也在朝代的变革中得到不同程度的修复与扩建。
由于修建及修复朝代的文化开展差异,建筑群结构与建筑纹样装饰在保存较好的情况下不断丰富与演变,题材内容逐渐丰富与广泛,如动物纹样、人物纹样、桔祥纹样,还辅助以各类植物、器物、博古等装饰纹样表现形式也呈现多样化,如建筑屋檐瓦当的浮雕、建筑牌坊及室内外背景墙装饰的线雕,景观雕塑,建筑构件装饰木刻、木雕、彩绘等,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装饰风格及审美特征传统装饰纹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以人物、动物、植物、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文字、神话传说,明间故事和谚语等为题材,运用谐音、寓意、象征、会意、桔祥用语等不同手法来绘成图像,表达人们额美好希望和愿景它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及情感表达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图形和桔祥含义通过一定的美的形式的结合5七曲山大庙建筑传统装饰纹样题材分类5.1人物纹样大庙建筑群建筑屋檐瓦当上的人物纹,是当时建造设计师们智慧的结晶,表达了建造者们丰富的想象力,建筑工匠们精湛的建筑工艺水平建筑瓦当、装饰墙、单体木雕的人物装饰纹样刻画得淋漓尽致,通过石雕、石刻、单体木雕、木刻的形式来表现首先建筑瓦上,浮雕形式刻画的人物脸部的表情,这些人脸在工匠设计师的演绎下,嘴角上浮,略带笑容,再与滴水瓦当雕刻的植物纹样配合,形成连续组合的装饰屋檐,极富灵动的装饰美感。
再次,大庙建筑外墙“八仙纹〞的雕刻装饰,在鲜艳的红漆的涂刷与雕刻精细的衬托下,人物动态神情栩栩如生还增添云雷纹等几何纹样,表现内容丰富,用以诠释不同的含义大庙“暗八仙〞人物纹的使用与大庙是道教文化的“帝乡〞的影响密不可分用以传承道教文化,表达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如图2所示〕汉钟离的芭蕉扇代表起死回生、吕洞宾的宝剑代表镇邪驱魔、张果老的渔鼓简板代表占卜人生、韩湘子的笛子代表万物滋生、蓝采和的花篮代表广通神明、何仙姑的荷花代表修身养性、铁拐李的葫芦代表救济苍生、曹国舅的阴阳拍板代表净化环境5.2动物纹样七曲山动物纹题材多以龙、凤、鸟等祥禽瑞兽为主要表现内容〔如图3所示〕表现方式多样,浮雕、单个的石质雕塑、和玺彩绘等装饰在建筑构件、建筑群景观局部庙建筑群的屋顶角脊端都装饰有建筑小跑,这些小跑的雕塑样式按照不同的建筑等级来设计如祖庙文昌正殿的正脊、垂脊的兽前、兽后都装饰有五枚走兽〔建筑小跑〕,依次是龙、狮子、天马、押鱼、斗牛,其他正殿如天尊殿、药王殿等由于建筑等级和屋脊长度的受限,“小跑儿〞的数量就相对减少,除了会增添人物佛像、鱼类纹样以外,都遵照传统建筑屋脊的装饰的排序来作为装饰,如龙、狮子、天马等灵兽为主。
这些建筑屋脊上的灵兽装饰,代表着尊贵、威严、桔祥、光明、工正、祈福祈雨、防天灾人祸的寓意瑞兽装饰纹样在大庙中的多处运用,也表达了当时人们希望通过建筑的装饰使用祈求神灵的庇佑与保护除了脊兽,大庙建筑群室内背景装饰墙上浮雕动物纹样也颇多,与脊兽表现方式不一样的是这些柱头上的动物的题材是十二生肖,动作神态彰显不一浮雕动物纹的外观经过了特殊的工艺处理和装饰手法,涂有金色的表层,雕塑工艺的精致与装饰材料的极致发挥;使得这些小动物们的神态栩栩如生〔如图4所示〕,建筑与建筑景观的灵魂顷刻间得以展示和表达动物装饰纹样的表现形式还出现在建筑构件梁、枋的彩绘上,同样饰以龙、凤、鸟鹤等纹样,并且与几何等其他纹样相互结合来表现;形成新的组合装饰纹样,内容丰富多彩,形态精美,颜色艳丽5.3花鸟昆虫纹样大庙建筑群的屋脊和室内梁、枋、柱等建筑构件上饰有不同种类的花鸟昆虫纹样,多以石质浮雕和彩绘的形式表现如宝相花纹和莲花纹,卷草纹在大庙建筑上的使用,除了装饰美观的意义之外,其独有的象征意义也普遍地被用在建筑装饰里牡丹花,素有“百花之王〞的美称,冠有“华美〞“尊贵〞著称以高洁自居,莲荷,象征“洁白自假设〞“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情操。
而卷草纹在七曲山建筑装饰中的大量使用不仅因其连续的形象之美,更是因为卷草纹具有“连绵不断、简练朴实〞的历史人文脉意义圆润卷曲,简练朴实的卷草纹以浮雕形式不仅运用在屋脊,更是以艳丽的彩绘形式与桔祥、雍容富贵著称,与寓有“宝〞、“仙〞之意的宝相花相组合,形成连续唯美的装饰图案,精致而又特别5.4桔祥纹樣七曲山桔祥纹多出现在建筑构件如梁枋、窗花,屋檐的椽檩瓦当上,以及香炉的炉身、尾部装饰、景观小品的装饰上题材类型有寿字纹、卍字纹、铜钱纹等寿字纹在大庙建筑中的运用,是“寿文化〞的表达,是道教文化中“孝道〞文化至高无上的表达,也是我国传统孝道文化思想的重要表达形式彩绘、石雕、木刻都是寿字纹的工艺表现方式多样有的绘制在梁枋,建筑室内构件及装饰背景墙、装饰摆件上;有的那么以线雕的形式在屋檐瓦当、建筑屋脊和景观小品的装饰上卍字纹,被人们熟悉是因佛教的传入,被称为佛教的代表符号,而在七曲山大庙建筑里,“卍〞字纹与其他桔祥纹样的组合使用,更多代表的是“功德无量〞,“富贵连绵不断〞,“桔祥喜庆〞的美好寓意铜钱纹,“财源广进〞“财富〞的象征,至今依然被人们当作元素题材在各设计领域中使用,大庙铜钱纹的运用被发挥的极致,镂空雕刻的石板砖作为古树脚下的铺装材料。
除了带来“旺财〞“旺富〞的桔祥寓意外,也成为建筑群景观装饰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给整个大庙建筑群的景观设计带来不可或缺的视觉美感大庙建筑群以桔祥纹样装饰的石雕景观小品随处可见,有的还将卍字纹与寿字纹、蝙蝠纹成一定形式编排组合,用以寓意“福〞“禄〞“寿〞“喜〞的多重桔祥含义5.5几何纹样大庙建筑群的几何纹样把回纹和云纹运用的如妙如肖,精彩绝伦,自古以来,无论在建筑装饰设计还是产品、服饰等其他领域设计回纹的运用都十分广泛,云纹寓有“连绵不绝,富贵不断头〞的说法,也是桔祥、富贵、喜庆的代名词而祥云纹在古人的说法里是“有云相伴那么仙灵〞,寓意“祥瑞之兆〞,表达生活中喜庆、美好、桔祥、幸福的愿景2021年北京奥运会火炬装饰图案就提取“祥云纹〞为设计元素,祥云纹有着深刻的传统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是中国传统文化气质的独特代表性符号之一6结束语七曲山大庙建筑群传统纹样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而又精彩绝伦这些传统装饰纹样代表了一定时期内社会开展程和建筑设计装饰的水平,是宋、元、明、清、民国等几个时期建筑装饰审美特征的融合,不断更新继承与演变,造就保存了七曲山大庙建筑装饰纹样的完善与成熟现状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开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就是我们站稳脚跟的根基。
传统建筑与装饰纹样都是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重要组成局部,当代设计只有吸取传统装饰文化的精髓,从传统装饰文化中吸取精神力量,才能做出有文化底蕴、有温度而不忘本的设计七曲山大庙建筑按传统装饰纹样的研究,为元朝至民国时期的建筑结构工艺及建筑装饰纹样研究学习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为我国传统建筑装饰特征、建筑工艺特点的研究分析提供实例借鉴;为现代各领域设计师的设计提供艺术创作灵感和珍贵素材来源;为建筑装饰传统装饰纹样的继承开展与再生寻求更多的动力;同时也为全国大专、本科院校建筑及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考察实践提供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参考文献【1】于静.岱庙建筑装饰纹样的审美特征研究与试验性探析[D].济南:山东大学,2021.【2】雷晓鹏.论四川道教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21,〔2〕: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