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九章算术九章算术》》中的中的“正负数正负数””由于《九章算术》在用直除法解一次方程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出现正负数的问题, 于是在方程章第三题中明确提出了正负术.刘徽在该术的注文里实质上给出了正、负数的定 义:“两算得失相反,要令‘正’、‘负’以名之”.并在计算工具即算筹上加以区别“正 算赤,负算黑,否则以邪正为异”.这就是规定正数用红色算筹,负数用黑色算筹.如果只 有同色算筹的话,则遇到正数将筹正放,负数时邪(同斜)放.宋代以后出现笔算也相应地用红、黑色数码字以区别正、负数,或在个位数上记斜划以表示负数,如(即—1824),后来这种包括负数写法在内的中国数码字还传到日本.关于正、负数的加减运算法则,“正负术曰:同名相除,异名相益,正无入负之,负无 入正之.其异名相除,同名相益,正无入正之,负无人负之”.这里所说的“同名”、“异 名”分别相当于现在所说的同号、异号.“相益”、“相除”是指二数相加、相减.术文前 四句是减法运算法则:(1)如果被减数绝对值大于减数绝对值,即 a>b≥0,则同名相除:(±a)-(±b)=±(a-b),异名相益:(±a)-(b)=±(a+b).(2)如果被减数绝对值小于减数绝对值,即 b>a≥0.①如果两数皆正则 a-b=a-[a+(b-a)]=-(b-a).中间一式的 a 和 a 对消,而(b-a)无可对消,则改“正”为“负”,即“正无入负之” .“无入”就是无对,也就是无可对消(或不够减或对方为零).②如果两数皆负则(-a)-(-b)=-a-[(-a)-(b-a)]=+(b-a).在中间的式子里(-a)和(-a)对消,而-(b-a)无可 对消,则改“负”为“正”所以说“负无入正之”.③如果两数一正一负.则仍同(1)的异名相益.术文的后四句是指正负数加法运算法则.(1)同号两数相加,即同名相益,其和的绝对值等于两数绝对值和.如果 a>0,b>0,则 a+b=a+b,(-a)+(-b)=-(a+b)2(2)异号两数相加,实为相减,即异名相除.如果正数的绝对值较大,其和为正,即 “正无入正之”.如果负数的绝对值较大,其和为负,即“负无入负之”.用符号表示为①如果 a>b≥0,则 a+(-b)=[b+(a-b)]+(-b)=a-b,或(-a)+b=[(-b)-(a-b)]+b=-(a-b).②如果 b>a≥0,则 a+(-b)=a+[(-a)-(b-a)]=-(b-a),或(-a)+b=(-a)+[a+(b-a)]=b-a.关于正负数的乘除法则,在《九章算术》时代或许会遇到有关正负数的乘除运算.可惜 书中并未论及,直到元代朱世杰于《算学启蒙》(1299 年)中才有明确的记载:“同名相乘 为正,异名相乘为负”,“同名相除所得为正,异名相除所得为负”,因此至迟于 13 世纪 末我国对有理数四则运算法则已经全面作了总结.至于正负数概念的引入,正负数加减运算 法则的形成的历史记录,我国更是遥遥领先.国外首先承认负数的是七世纪印度数学家婆罗 门岌多(约 598-?)欧洲到 16 世纪才承认负数.安徽岳西县城关中学李庆社(246600) 联系:05562173802 13955622882 lqs_maths@ C1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