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论教育的诗性智慧

ji****8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8.26KB
约7页
文档ID:313039481
论教育的诗性智慧_第1页
1/7

    论教育的诗性智慧    曹正善(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68)Reference:教育诗性智慧是理解教育的最初形式,它是教育理论智慧和教育实践智慧的源头活水,是凭借想象力创造性地理解教育世界的智慧,具有形象性、拟人性、创造性、出神性等显著特征教育诗性智慧能够克服理性智慧的有限性,超越语言所能表达的意义,让我们诗意地存在于教育世界Keys:教育诗性智慧;诗意;创造性C40 - 01 :A doi:10. 3969/j. issn. 1005 - 2232. 2013. 04. 000作为合理认识和解决教育问题的才智,教育智慧的类型与教育问题的类型有着直接的对应关系,与一般的、不变的、共同的教育问题相对应的是教育理论智慧,与具体的、可变的、不确定的教育问题相对应的是教育实践智慧,而与那些特殊的、一次性的、偶然的教育问题相对应的是教育诗性智慧,也就是亚里士多德的所说“技艺”,斯腾伯格所称的“创造性智力”在这三种教育智慧中,教育诗性智慧特别重要,这不仅因为它是最原初的智慧,还因为它是教育理论智慧与教育实践智慧的桥梁如果不理解教育诗性智慧,就很难进入教育智慧的系统探索之中。

一、教育诗性智慧的含义“诗性智慧”可以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哲学”里找到源头,在维柯( Vico,G.)那里找到正名,在康德、谢林、尼采的艺术哲学那里得到丰富,也在海德格尔的“诗意”中得到“显现”,“诗性智慧”以“诗”冠名,拥有“很好的说话”这一智慧德行,诗的创作有着与理论思考和实践活动根本不同的运作方式,即热烈的情感、丰富的想象与灵活的创造,“诗的本质是想象、激情、感觉而不是理智在这个意义上,教育诗性智慧不仅存在于大量的“教育诗话”中,更存在于那些有着丰富的感情、想象和创造性的教育思考和教育行动中教育诗性智慧是探索教育意义,表达对高妙之思、轻深之意、浓溢之情的最佳方式自古至今,有思之时便有动情之处,情动生诗兴,人皆有情,触景可生情,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人即有诗,诗具有歌咏万物、抒发情怀、穷天究物、探微入幽的磅礴力量,是人类最早的思维方式,这可从我国第一篇专论教育的文献《学记》到印证,更为重要的是,诗并不一定以文字的方式流传下来在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中,却可以有世代传唱的歌谣,它们不仅是教育的活素材,而且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智慧教育诗用词简约、节奏谐和、意蕴深刻、表达流畅,凝聚了比用其他文体形式更深厚、更丰富的意义。

教育诗性智慧以怡情的妙手来吸引心灵、陶冶情操、养育德性诗性智慧是一切智慧的来源,“诗,在一切人所共知的高贵民族和语言里,曾经是无知的最初的光明给予者,是其最初的襁褓,是它的奶逐渐喂得无知的人们以后能够食较硬的知识诗可以通过理智的洗濯、记忆的充实、见识的增广、博学的思虑来沟通感情、增长智慧、发展德性用《毛诗序》的话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朱熹在《诗经集传》中将这段文字解释为“夫既有欲矣,则不能无思;既有思矣,则不能无言;既有言矣,则言之所不能尽,而发于咨嗟咏叹之余者,必有自然之音响节奏,而不能已焉此诗之所以作也这里虽在言诗,但也在说明诗性智慧具有从有声到无声、从有言到无言、从人为到自然渐趋本真的诸种功能教育诗性智慧以迎思、凝神、通思来彰显“存在智慧”诗是一切艺术的源头,海德格尔指出,“一切艺术本质上都是诗诗是存在家园的看护者,它不仅成就着思想的动态发展,还是历史的基础,是一个历史性民族的原语言维柯认为,“诗性的语言的产生由于语言的贫乏和表达的需要270雅克-马里坦( Maritain,J.)认为,诗在本质上是一种精神的自由创造力的释放和驱动,诗的自由在于不受作品的对象性的束缚,诗“永远支配艺术,并且是艺术的最初规则,它不服从这些规则,而这些规则却服从它。

诗性智慧的本性在于自由.它超越语言,超越规则,而直通思,甚至就是思,海德格尔说,“一切凝神之思就是诗,而一切诗就是思可见诗性智慧不仅仅指向“很好地说话”,更是“很好的思想”的表现,是对“道”的开启和承接,它迎接道并以诗来思之,并与思一起守护着道诗以永远新鲜的愉快的思想,重新充实想象,从而扩大想象的范围;这些思想能吸引所有其他的思想,使只同化于自己的性质,并形成新的间断和间隙,不断渴望新的营养以填补空虚教育诗性智慧是以诗显道,以思通道,以诗凝思,以诗生思,蕴含一种“生生之德”二、教育诗性智慧的特点诗性智慧不仅是所有智慧形式的来源,也是人存在的家园,它显示人的存在智慧教育诗性智慧具有这样的一些特点:1.出神性诗歌贵在“有神”与“传神”,维柯认为诗性智慧具有“粗野本性”,是“粗糙的玄学”,是从神的智慧中蜕化而来,是神性智慧的“代替品”,是开启世俗生活智慧的钥匙,可见,诗性智慧具有“通神之能”,“诗之感通于神秘之境,皆精微秘密,洞鉴深隐,知不可知者,见不可见者,觉不可觉者如宗教之能通神格天,发为先知预言也诗“思接千载,寂然疑虑”,可“动天地,感鬼神”,因此诗性智慧能合“思理之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统合志气”。

诗性智慧以“出神的思”以达“物与神游”的境界,并以此显示对自身命运的深刻关注,“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诗歌不仅能通神,并且自身就是美学的宗教的神在尘世间的代表,甚至自身就神2.拟人性诗性智慧具有原创性,是一种原始思维,这种思维方式的显著特征在于把一切可感知的对象人格化,对象因此而被赋予了生命,“正像儿童们把生命的东西拿在手里跟他们游戏交谈,仿佛它们就是活人这种“拟人化”不仅使对象富有了情感,也使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对象中去了,既是“以己度物”,也是“以物显己”,以至于生成“物我两合”也就是说,诗性智慧是以感觉的生动性,将进入自己视野的全部事物赋予生命力,对无法理解的事物以自我的情感为尺度去衡量,把自己的感情移动到对象上去,这一过程所凭借的是活跃的想象力,并显示出崇高的风格诗的最崇高的工作就是赋予感觉和情欲于本无感觉的事物这种“拟人性”使诗性智慧不仅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而且蕴涵着丰富的情感性以及典型的“隐喻性”3.创造性在古希腊语中,“诗人”这个词是用于表达那些精于制作、善于创造的人,诗性智慧是“一种感觉到的想象出的玄学”想象力是其核心,它依情感的驱动把分离的和各异的要素结合起来并进行改变和创造,能将头脑里已有材料和本来的形象加以改变和创造,正是这种想象力,使诗性智慧能够上达天文、下及地理、中通人事,也使远古的神话充满着怪异的形象。

4.隐喻性维柯认为,诗所具有的材料是可信的不可能( credible impossible),康德(Kant,I.)认为,想象力要么是“一种本原地表现对象的能力,它先于经验而发生”,要么是就是复制的,“即派生地表现对象的能力”,想象力所运用的不是明确的概念,而是模糊的概念,“诗人不像散文家那样用必然性来完成预定的工作,而必须捕捉那被自己的内在情思所打动的有利时机,这时,生动强烈的形象和感情从他自身中涌流,而他此刻仿佛只是采取着容受的态度受感情的驱使,从诗性智慧中所流出来的与其说是诗性的语言,不如说是感情和形象,而感情和形象并不都能够以文字的方式表现出来从诗性语言看,它不仅克服了语言表达的不足,而且也正是要克服“程式化”的理性语言所固有的缺陷,任何诗歌都“言不尽意”,都是需要进一步破解的“意境”5.公共性人类的本性“是这个世界的本性,或是和这个世界本性相贯通”可见,各民族都具有一种共同意识,这种共同意识隐含着全人类共同的情感和道德取向,因此而使诗性智慧具有共同性此外,先于经验的想象,因想象而获得的“诗性的类概念”也造就了这个共同性,因为先于经验,所以,诗性智慧并不以人的经验的特殊性而有所缺失,因“诗性的类概念”而使诗性智慧成为“常识思维”的基本样式。

日常生活是每个人都要共同经历的,因此,每个人都有诗性智慧诗性智慧是一种共同的心头语言,是人类最初的智慧形态”,“是人特有的与生俱来的智慧”三、教育诗性智慧的重要性诗性智慧是其他智慧的发源地诗性智慧是以反复的经验,借助想象而生成“类概念”,从而为概念的生成创造了条件,进一步说,诗性智慧是一切理性智慧的原动力,因为理性智慧中的任何猜想、任何推理、任何检验都需要想象为之建立联系,没有诗性智慧,一切理性智慧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诗性智慧超越理性智慧的有限性人的理性是有限的,这不仅是说人的理性能力需要广泛的经验支持,而且理性的运用比想象所需要的条件更为苛刻,理性智慧是冷酷的相反,诗性智慧因为想象而“无远弗届”,因感情而变得温暖,能够把理性中的“有理”变为“有趣”诗性智慧不需要准确的概念,也不依赖于具体的经验,人可以运用诗性智慧去想象乃至幻想或憧憬那些超越自己经验和语言能够表达的对象,而人们用理性智慧往往只能表达很少的一部分诗性智慧是人诗意的存在语言是存在的家,人在世界中的存在是诗意的存在,这很少能够用语言的方式来表达,“书不尽意,言不尽意语言能够表达的东西是极其有限的,在某种意义上它可以遮蔽存在,语言之于人有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人有说出世界,使其真相大白于天下的主观冲动;另一方面,语言又无法表达自己所感受的特殊的意义,对于这种纯粹个人的东西是很少能够用具有公共性的语言来表达的,语言的创造远不如意义的创造那么迫切、那么快捷。

诗性智慧通过想象把人与世界联系起来,这对于克服人的自大有重要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诗性智慧所达到的正是我们孜孜以求的和谐境界诗”是中国文化的宝藏,诗性智慧与中国有近乎天然的亲和力孔子有言,“不学《诗》,无以言由此可见,“诗言”是人必须的智慧(这与古希腊学者的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诗可以兴,可以观察,可以群,可以怨”,可见其功能之多,而“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则表明诗具有包容自然,欣赏自然以达“天人合一”之境,显露出诗性智慧所具有的和谐之意人诗意地存在于世界,必赖诗性智慧!(:吴洪伟,印婷婷)(责任校对:鲍梦玲,印婷婷)  -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