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论林林徽徽因因诗诗歌歌的的生生命命意意识识陈小锋【摘要】林徽因一生中经历了亲友的离去、疾病的折磨和社会的动乱,因此她的生命体验极为丰富也很特别,这在她的诗歌中有充分的表现在诗人短暂的创作生命历程中留存下来为数不多的精美诗篇中蕴含着诗人独特的生命意识:一是对以宇宙自然景物的热爱、迷恋乃至崇拜的自然主义生命意识;二是对以时间范畴为核心友情、爱情的回忆以及时间本质的哲学思考关键词】 林徽因 诗歌 生命意识 诗人 林徽因的诗歌创作期主要在一九三一年到一九四八年,她留存下来的诗歌数量不多,据陈钟英、陈宇收集整理得:“截至目前为止,我们只搜集到她的新诗六十三首” ①关于这一点,梁从诫说:“母亲爱文学,但仅仅只是一种业余爱好,往往是灵感来临时才欣然名笔,更不会去‘为赋新词强说愁’”②萧乾对诗人诗歌数量不多做了这样的分析:“一方面,这是由于她一生花了不少时间去当啦啦队,鼓励旁人写,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她的兴趣广泛,文艺不过是其中之一 ③但是这并不影响她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因为“从数量说是少的,若论质量,无疑可以少胜多,尤其是她的新诗④在林徽因的诗歌中始终流露着诗人对宇宙自然本能的热爱和迷恋乃至崇拜,对属于时间范畴的过去的记忆、季节以及时间本身的思索、对爱情和生死永恒主题的追问。
在这量少而质胜的诗篇中把诗人对自然、时间、生死等生命意识展现的淋漓尽致一、一、““谁爱这不息的变幻谁爱这不息的变幻””:对宇宙自然迷恋和追问的生命本能:对宇宙自然迷恋和追问的生命本能天地苍茫,万物自然,宇宙自然的奇妙变幻和永恒存在总是吸引着从古至今文人骚客的情思,诗人也从不吝惜笔墨,用自己的才华和生命本能的冲动表达着对宇宙自然的喜爱和赞美林徽因于一九三一在徐志摩主编的《诗刊》上公开发表了自己的第一首诗《“谁爱这不息的变幻”》,从一开始就显示出诗人对宇宙自然的迷恋和思考催一阵急雨,抹一天云霞,月亮,╱星光,日影,在在都是她的花样,╱更不容峰峦与江海偷一刻安定骄傲的,她奉着那荒唐的使命:╱看花放蕊树凋零,娇娃做了娘;╱叫河流凝成冰雪,天地变了相;╱都市喧哗,再寂成广漠的夜静!”在诗人眼中,天气变化、斗转星移是宇2宙自然的“花样”,花开花谢、季节更替带来的景色变化是宇宙自然“荒唐的使命”,对宇宙自然的奇妙变化人类似乎只能“在她掌握中操纵”,顺应自然的变化,处在着宇宙的混沌之中但是这宇宙的变幻又像是永恒,年年代代都相似,“难怪她笑永恒是人们造的谎,╱来抚慰恋爱的消失,死亡的痛诗人把永恒看作是人类造出来安慰心灵的谎言。
永恒与变幻是人类心灵世界永远不可调和的矛盾存在,诗人也是在这生命的矛盾中发出“但谁又能参透这幻化的轮回,/谁有大胆的爱过这伟大的变换?”的呼唤,纵使参不透这变幻的永恒,诗人索性追求这宇宙自然的奇妙变幻来体验生命的存在然后踩登/任一座高峰,攀牵着白云/和锦样的霞光,跨一条/长虹,瞰临着澎湃的海,”(《激昂》),“踩登、攀牵、跨、瞰临、”等一连串的动作刻画出自然界中一个活泼可爱的生灵在“高峰、白云、霞光、虹、澎湃的海”等自然奇妙的世界中遨游,在这自然的面前诗人只能“书写我的惊讶与欢欣,/献出我最热的一滴眼泪,/我的信仰,至诚,和爱的力量,/永远膜拜,/膜拜在你面前!”诗人完全被自然征服,对自然充满着深深地热爱、迷恋乃至崇拜《一首桃花》中桃花“像是春说的一句话”、“含着笑,/在有意无意间/生姿的顾盼”、“在三月的薄唇边,/一瞥,/一瞥多情的痕迹!”“笑、顾盼、一瞥”这都是女性的特征,尤其特指古典式美女的神态,诗人眼中桃花已不再是简单的物质存在,而富有生命的意识这正如诗人在她的散文《蛛丝与梅花》中所说:“惜花,解花太东方,亲昵自然,含着人性的细致是东方传统的情绪⑤诗人的笔调但到了极致,但桃花的生命气息却浓到了极致。
整个《一首桃花》就是“物我相融”的结晶,是诗人浓厚的自然情结不可抑制而又深入浅出的结晶,这已不再是简单“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应当是“一切情语皆景语”《雨后天》、《静院》、《黄昏过泰山》、《过杨柳》、《藤花前》等诗篇发表于一九三六年,诗中流露出诗人对静态自然景物淡淡的思绪和生命情调风吹:/吹远了草香,落叶,/吹远了一缕云,像烟——/像烟《雨后天》)、“这掬静,院子深深的/——有人也叫它作情绪——”(《静院》)、“记得那天/心同一条长河,/让黄昏来临,/月一片挂在胸襟 (《黄昏过泰山》)、“愁闷压在所有的新鲜,/奇怪的街边此刻还看见/混沌中浮出光妍的纷纠,/死色楼前垂一颗烟柳!”(《过杨柳》)、“紫藤花开了/静静的放着看,没人知道……”(《藤花前》)这几首诗都淡到了极致,诗人在平静地流露着对雨后气象、静静院落、黄昏下的泰山、柳树及紫藤花等静态事物所蕴含的生命意识,在《藤花前》这首诗中,诗人回环往复的哀叹“没有人知道……”、“没有人知道没有人知道!”这充分显示出诗人对自然物生命存在敏锐的感受力和对存在这一生命意识的肯定3诗人于一九三七年发表的长诗《红叶里的信念》可以看出诗人将自己的生平遭际和生命体验都融入了红叶之中“西山,我发誓地,指着西山/别忘记,今天你,我,红叶,/连成这一片血色的伤创!/知道我的日子仅是匆促的/几天,如果明年你同红叶/再红成火焰,我却不见,……/深紫,你山头须要多添/一缕抑郁热情的象征,/记下我曾为这山中红叶,/今天流血地存一堆信念!”诗人面对友人的离去、社会的动荡不安和自己身体疾病的缠绕,她在红叶中更多的渗透着对生命的思考和对红叶的钟爱。
同时期发表的《山中》、《古城春景》则更是绘画式的描写着山中之景和城中春景一九三九年发表的《除夕看花》诗人对社会时局的感触更深:“月色已冻住,指着各处山头,河水更零乱,/关心的是马蹄平原上辛苦,无响在刻画,/除夕的花已不是花,仅一句言语梗在这里,/抖战着千万人的忧患,每个心头上牵挂 诗人这一时期对自然景物不再是简单的赞美,而是在写景中寄托了诗人对生命、对家国的思考《对残枝》、《对北门街园子》是诗人一九四六年在昆明时所作梅花的残枝和寂寞的园子勾起了诗人的愁绪,“我睡了,我的诗记下你的温柔,/你不妨安心放芽去做成绿荫《对残枝》)、“吻你额前,每晚你留下对话/正是西山最好的夕阳《对北门街园子》)诗人在最后把这一片愁绪化为对自然景物的爱恋和美好祝愿《昆明即景》是林徽因诗歌创作中仅有的描写生活场景的诗篇,全诗由《茶铺》和《小楼》组成,诗人写到了在茶铺中喝茶的人各种姿态:“茶座上全坐满了,笑的,/皱眉的,有的抽着旱烟老的,慈祥的面纹,/年轻的,灵活的眼睛”底层人民的生活给了诗人对劳动和休息新的认识“每晚靠这一碗茶的生趣/幽默估量这生的短长……”对于从事体力劳作的人民来说一碗茶不仅让他们得到了暂时的放松,更是在和茶的过程中体验着生命的乐趣,在《小楼》中诗人写了一位上了年纪的张大爹的矮楼和他“不相信古老”、沽酒时“宁愿过桥,土堤去看新柳!”的个性。
从第一首《“谁爱这不息的变幻”》到昆明时的《对北门街园子》,诗人对宇宙自然的喜爱与描写乃至思考从未停止从最初对宇宙自然变幻与永恒存在的思考到后来把自己的生命经历融入到自然之中的生命体验都蕴含着诗人对自然的迷恋和痴爱的生命本能,宇宙自然在诗歌中承载着诗人神圣的生命意识二、二、““六点钟在下午六点钟在下午””:时间与生命:时间与生命————““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时间与记忆(一)时间与记忆4对时间和记忆,林徽因在她的散文《一米阳光》中这样说:“至多,在舒扬理智的客观里使我偶然一回头,看看过去幼年记忆步履所留下的残迹,有点儿惋惜时间;微微怪时间不能保存情绪,保存那一切情绪所曾流连的境地⑥对于记忆,诗人也曾说:“记忆也同一根蛛丝,搭在梅花上就由梅花枝上牵引出去,虽未织成密网,这诗意的前后,也就是相隔十几年的情绪的联络⑦在《记忆》这首诗中诗人这样说:“在记忆的梗上,谁不有/两三朵娉婷,披着情绪的花”其实,在诗人的诗歌中很多篇章带有回忆的味道,爱情便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主题,是当下时间对过往时间情绪的保存,是诗人在记忆中流连的境地《那一晚》、《别丢掉》、《忆》等诗篇中蕴含着诗人对美好爱情的回忆。
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澄蓝的天上托着秘密的星……到如今我还记得你岸上的耕种:/红花尔黄花儿朵朵的生动《那一晚》)在“那一晚”和“到如今”看似时间转换,实际始终在突出对那一晚的深情回忆,诗人大胆而又真诚地书写着对往事美好的回忆,诗中整饬的对比句“那一天我……”、“那一天你……”像爱情中的男女主人公并肩行走一般,也体现出恋爱中男女平等的思想,诗人对美好爱情的回忆丝毫不加掩饰《别丢掉》是诗人写于挚友徐志摩逝世的第二年,“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现在流水似的,/轻轻/在幽冷的山泉底……”诗人对于挚友的离去发出“别丢掉”这肺腑的呼喊,如画一般的景色描写中含着诗人的回忆《忆》一篇短小精美、意蕴浓厚的爱情诗,在诗中诗人没有写一个“爱”字,但诗中却充满着浓浓的爱意,“那天的天澄清的透蓝,/太阳带点暖,斜阳在/每棵树梢头,像凤凰那天”的天空、阳光、树使诗人“不曾忘,也不能忘”, 因为那天“是你在笑,仰脸望;/多少勇敢话,你我/全说了,——像张风筝/向蓝穹,凭一线力量恋爱中男女的情话是“勇敢话”,爱情中的海誓山盟就如风筝一般紧紧地系在两个人的心上,那天的场景在记忆中成为留恋的场景那一晚”、“到如今”“那一天”、“从前”、“今天”等时间字眼经常出现在诗人的爱情诗中,诗人在今天回忆昨天的美好场景,品味着时间流逝带来的爱情酝酿的美味,记忆是时间上最美的花朵。
二)时间与生死(二)时间与生死林徽因一生经历了亲友的离去、疾病的折磨和社会的动乱,因此,诗人对生死有着深刻的理解,在《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中诗人这样说:“据我看来:死是悲剧的一章,生则更是一场悲剧的主干!我们这一群剧中的角色自身性格与性格矛盾;理智与情感两不相5容;理想与现实当面冲突,侧面或反面激成悲哀⑧诗人肯定了生与死的悲剧性,更强调生者的悲剧性在《莲灯》中诗人把自己的心比作一朵莲花,生命的烛光在生命的长河中漂流,“算做一次过客在宇宙里,/认识这玲珑的生从容的死,/这飘忽的途程也就是个——/也就是个美丽美丽的梦对生死诗人从容乐观《吊玮德》、《哭三弟恒》是诗人写给“新月派”诗人方玮德和她最喜爱的三弟林恒,对于玮德的离开诗人更多的是站在生死的角度思考,“玮德,是不是那样,/你觉得乏了,有点儿/不耐烦,/并不为别的缘故/你就走了”诗人把玮德的离去认为是他需要休息才离开这世界,她看到了玮德留下的诗篇和给人间带来的微笑与欢乐,“莲叶上笑着展开/浮烟似的诗人的脚步/你只相信天外那一条路?”诗人仿佛看到了逝者生命的继续《哭三弟恒》是写给林恒等死于抗日战争中的飞行员,“弟弟,我已用这许多不美丽的言语/算是诗来追悼你,/要相信我的心多苦,喉咙多哑,/你永远不会回来了,我知道,/青年的热血做了科学的替代;/中国的悲怆永沉在我的心底。
梁从诫说:“她的悼亡诗《哭三弟恒》可以说不是只给三舅一个人,而是献给抗战前期她所认识的所有那些以身殉国的飞行员朋友的从中可有看出当时她对民族命运的忧思和对统治当局的责难⑦诗人对生死的思考已经是由内到外的转变三)对时间本质的哲学探寻(三)对时间本质的哲学探寻在林徽因的诗中对时间的哲学存在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时间》、《去春》、《六点钟在下午》、《一天》、《我们的雄鸡》等诗歌中都可以看到诗人对时间的思考《六点钟在下午》和《一天》是最有代表性的两首,“六点钟在下午?”诗人对时间的存在提出质疑,“六点钟在下午”是因为“仅有仿佛的灯光,/褪败的夕阳,窗外/一张落叶在旋转!”这些具体的事物“点缀在你的生命中”,在回环往复的一问一答中对时间的存在进行深刻的探寻在《一天》这首诗中,诗人把一天的十二个时辰比喻为十二个客人,“客人”是外来者,它来了又走了,最后只能是“黄昏黯然无言的走开,/孤单的,沉默的,我投入夜的怀抱!”在时间面前,诗人只能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