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琴俱亡 原文 注释 翻译 成语故事 类文阅读 【原文】: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语 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 俱亡 ”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翻译】:王子猷、王子敬都病重了,子敬先去世了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 (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 ”说话时脸上看不出一点悲伤的样子就要来 轿子去奔丧,一路上竟没有哭 子敬向来喜欢弹琴, (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弦的声音已 经不协调了, (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你的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 很久,几乎要昏死过去过了一个多月, (子猷)也去世了释义】:人琴俱亡:形容看到遗物,怀念死者的悲伤心情常用来比喻对知己、亲友去 世的悼念之情王子猷:即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的儿 子子敬:即王献之,字子敬,王羲之的 儿子笃:(病情)沉重而:表承接,不译左右:身边跟随的人何以:即“以何” ,为什么 都:副词,总,竟 了:完全此:这余:整数的零头丧:死矣: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可译为 “了”语:动词,说话索:要丧:丧事素:向来,一向琴:动词,弹琴既:已经掷:扔俱:全,都;亡:死亡,不存在。
绝:气息终止,死亡舆:轿子径:直往调:协调因:于是,就恸:痛苦,极度悲伤出自】:《晋书·王徽之传》:“取献之琴弹之,久而不调,叹曰:‘呜呼子敬, 人琴俱亡 ’ ”【近义词】:人琴俱逝、睹物思人、人琴两亡、高山流水【语法】:主谓式;作宾语、定语;指怀念死者的心情【特殊句式】: 省略句:何以都不闻消息 省略“子敬” 倒装句:何以都不闻消息 “以何都不闻消息” 【有关成语】:人琴俱亡:形容看到遗物,怀念死者的悲伤心情常用来比喻对知己、亲友去世的悼念之 情 人琴两亡:形容看到遗物,怀念死者的悲伤心情同“人琴俱亡” 睹物思人:看见死去或离别的人留下的东西就想起了这个人成语故事】:王徽之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曾担任大司马桓温的参军(将军府参谋) 他性 格奔放超脱、不受约束,常蓬松着头发,衣带也不系好,就随随便便地上街寻友,出门访 客闲散成性的王徽之对自己所担任的职务,也不常过问他做过车骑将军桓冲的骑兵参 军,一次桓冲问他:“你在管哪方面的事啊?”他含含糊糊回道:“大概是管马吧 ”桓冲 又问:“管多少马呢?”他回道:“我不懂马,是个外行,管它有多少哩!”桓冲再问: “近来,马死掉可多?”他干脆说:“活马我尚且弄不清,哪里还弄得清死马!”王徽之 有个弟弟叫王献之,字子敬,也是东晋的大书法家,与父亲王羲之齐名,并称“二王” 。
徽 之、献之兄弟俩感情非常好,年轻时同住在一个房间里平时,做哥哥的很佩服自己的弟 弟有一天,家里失火徽之吓得连鞋也来不及穿,慌忙逃走;献之却神色不变,泰然地 被仆人扶出一天半夜,他们家里钻进来一个小偷,打算把凡能拿走的东西都偷走王献 之发觉后,就慢吞吞地说:“偷儿,那青毡是我家祖传旧物,就把它留下来吧 ”小偷一听, 惊慌地逃跑了他们兄弟俩常在晚上一起读书,边读边议,兴致很高有一晚,两人一起 读《高士传赞》 ,献之忽然拍案叫起来:“好!井丹这个人的品行真高洁啊!”井丹是东汉 人,精通学问,不媚权贵,所以献之赞赏他徽之听了就笑着说:“井丹还没有长卿那样 傲世呢!”长卿就是汉代的司马相如,他曾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和跟他私奔的才女卓文 君结合,这在当时社会里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徽之说他傲世后来,王徽之任黄门侍郎 (皇帝身旁的侍从官) ,因不习惯宫廷那一套十分拘束的生活,就辞职回家说也巧,他回 家没多久,居然和王献之同时生起病来,而且两人的病都不轻当时有个术士(看相占卜 为业的人)说:“人的寿命快终结时,如果有活人愿意代替他死,把自己的余年给他,那 么将死的人就可活下来 ”徽之忙说:“我的才德不如弟弟,就让我把余年给他,我先死好 了。
”术士摇摇头:“代人去死,必需自己寿命较长才行现在你能活的时日也不多了,怎 么能代替他呢?”没多久,献之去世徽之在办丧事时居然一声不哭,只是呆呆地坐着 他把献之生前用的琴取过来,想弹个曲子但调了半天弦,却总是调不好他再也没心思 调下去了,就把琴一摔,悲痛地说:“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意思是说:“子敬啊子敬, 你是人和琴同时都失去了啊!”王徽之因极度悲伤,没多久病情转重,过了一个多月也死了后来,人们就用“人琴 俱亡” ,表示看到遗物、悼念死者的悲痛心情 【背景】:《人琴俱亡》是《世说新语 伤逝》第十六篇结合其余 18 篇来看, 《人琴俱亡》较为 集中的体现了魏晋时期文人 士大夫 的思想性格及文化特征——在任由性情、不拘矩度 注重情感的个性表达的同时,还故作旷达,追求一种超脱的风度作者简介】: 刘义庆(403-444),字季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政权 文学家 《宋书》本传说 他“性简素,寡嗜欲” 爱好文学,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 刘宋 宗室,袭封 临 川 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 8 年,政绩颇佳后任 江州 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贬官王义康而触怒文帝,责调回京,改任 南京 州刺史、都督和 开府仪同三司 。
不久,以 病告退,公元 444 年( 元嘉 21 年)死于 建康 (今南京) 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 文学除《 世说新语 》外,还著有志怪小说《 幽明录 》 刘义庆是个“为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的人,称得上是文人政治家一生虽历 任要职,但政绩却乏善可陈,除了本身个性不热衷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愿意卷入刘宋 皇室的权力斗争义庆为人恬淡寡欲,爱好文史,不少文人雅士集其门下,当时名士如袁 淑、陆展、何长瑜、鲍照等人都曾受到他的礼遇著有《幽明录》 、 《宣验记》等,但皆已 散佚,现只存《世说新语》一书,流传于世 【类文阅读】: 张季鹰吊顾彦先 《张季鹰吊顾彦先》出自《世说新语·伤逝》第七篇,记述了魏晋名士张季鹰对死者顾彦先 的哀悼和恸哭 原文:顾彦先①平生好琴,及丧,家人常以②琴置灵床上张季鹰③往哭之,不胜④其恸, 遂径上床,鼓琴作数曲竟,抚琴曰:“ 顾彦先颇复赏此不⑤?“ 因又大恸,遂不执⑥孝子 手而出 注释:①、顾彦先:顾荣 ②、以:把 ③、张季鹰:张翰 ④、胜:能承担、能承受这里是抑制、控制 ⑤、不(fǒu):相当于否 ⑥、执:持、握 译文:顾彦先(顾荣)生前喜欢弹琴,去世后,家人就把琴放在灵床上。
张季鹰来吊唁,抑 制不住内心的悲痛,于是径直走向灵床,弹起琴来,弹罢几首曲子,他抚摩着琴说道:“ 顾彦先还能欣赏这些曲子吗?“ 随即又大哭起来,哭完连孝子的手都不拉就走了 古代习俗 “张季鹰吊顾彦先“中“因又大恸,遂不执孝子手而出“考证出古代习俗:吊孝时,最后礼节上 要拉着孝子的手说一些安慰的话才离开高山流水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 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 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 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 逃声哉?” 译文: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水势浩荡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思念的, 钟子期必然了解它的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下;心里伤感,于 是取过琴而弹了起来起先是连绵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声音每有曲子弹奏,钟子 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您听曲子好啊,好啊!心里想象就好像 我的心意啊。
我从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