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年间中央对军队的控制制度论文摘要:军队对于国家是相当重要的, 掌控军队是关乎国家繁荣与否的关键所在 在此,文章探讨了明朝洪武年间中央对军队 的控制制度,分析了五府遣将,兵部调兵、 屠戮忠臣、分封藩王、居重驭轻,强干弱枝、 分权制约,勿设监军等四项制度论文关键词:洪武年间;中央;军队; 控制制度“君之所以卑尊,国之所以安危者,莫 要于兵…….故兵者,尊主安国之经也,不 可废也军队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 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特别是 君主专制统治赖以存在的重要基础历朝历 代封建统治者无不把加强对军队的建设、 管理和控制作为其首要的政治任务之一 有明 一代,其军事制度虽屡屡发生重大变革,但 却从未出现军权失控、或将帅拥兵自重、割 据一方的情况,这是由于明统治者借鉴历朝历代控制军队的方法与经验,建立起了一套 完备的中央对军队的控制制度 明中央为了强化对军队的控制,采取了多种制度,诸如 建立了督抚、宦官、巡按、总兵四位一体的 监军制度,频繁调遣将兵的京操制度等,其 规模之大,体制之完备,组织之庞大,监控 机制之严密,可谓空前绝后朱元璋作为明 朝的开国皇帝,起于草莽,身份微贱由一 个衣食无着的人,一步步爬到了皇帝宝座, 实属不易。
他把皇权看的比历代皇帝都重为了保持朱家天下的长久统治, 在他当权的 31年里,通过一系列军事制度,如屠戮功臣、 废大都督府建五军都督府、分封诸王、建立 卫所、实行军屯等的实施,牢牢把握了对军 队的控制权和指挥权,为明朝276年的统治 奠定了坚实的军事基础 但是朱元璋的这一 系列强化军队控制权的制度, 也为明朝的积 弱积忧埋下了隐患本文仅就明朝洪武年间 中央对军队的控制制度略陈己见一、五府遣将,兵部调兵 兵将分离 的机制防止了军队造反、 皇权遭威胁的局面元至正十六年,朱元璋攻下集庆路后,仿宋、元建置,设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二 H^一年改为大都督府大都督府权力很大,“凡天下将士,兵马大数,荫授,迁除,与 征讨进止机宜,皆属之”朱元璋以自己 的侄子朱文正为大都督,节制中外诸军事 吴元年罢大都督不设,更定官制,以左右都 督为长官洪武十三年,为避免权力过于集 中,改大都督府为中、左、右、前、后五军 都督府所谓“五军五设,指臂相使,设有 意外之虞生干一军,而四军足以制其死命 分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是明代军事制度 的一项重大变革,标志着明朝军制的正式定 型,是朱元璋强化中央集权的重要措施之一 五军都督府的主要职责是“分领在京各卫 所及在外各都司、卫所”,〈〈明史》卷八九〈〈兵志》中说到:“明以武功定天下,革元 日制,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
外统于 都司,内统于五军都督府,而上十二卫为天 子亲军者不与焉这里面包含了两层意思: 一是锦衣卫、上直卫等亲军不隶属于五府; 二是五军都督府掌管军旅事务朱元璋认为 权皆归于一府,不利于指挥五府的目的已是分权, 而在每个都督府 的内部,也采取同样的方法,五军都督府分 统各地的都司,卫所,每个都督府又分为左、 右都督,彼此互相制约而且,各个都督府 下辖的各都司,卫所之间不相联辍,互相插 花,犬牙交错,以互相牵制,互相监视这 样的排兵布局,一方面是军事布局上的需要, 另一方面是则是为了分散各都督府的军权, 使各高级将领之间相互制约从而有利于皇 帝对军队的高度集权控制 各府所统领的都 司卫所,也是因此,他采取了分权制衡的原 则,规定兵部协理军旅事务在兵部的权限 设置上,朱元璋做出了一番别出心裁的安排 五军都督府与兵部共理防务,两者既相互配 合,又互相钳制他们之间的具体分工与关 系是:兵部掌兵政;而统军旅,专征伐,则归 之于五军都督府兵部有出兵之令,而无统 兵之权;五军有统兵之权,而无出兵之令 至将属于五府,而兵又总于京营合之则呼 吸相通,分之则犬牙相制这个跟罢大都督府一样,都是为了避免权力过于集中,是一个权力分流制衡的问题。
通俗点来说,五军都督府跟兵部的关系就是: 带兵的不能调兵,调兵的不能带兵兵不识 将,将不习兵,将无专兵,兵无私将为了 加强君王专制,朱元璋规定五军都督府无调 兵权,仅掌兵籍、训练和军政兵部掌军官 任职、升调和军令,但不统兵军队的调遣 权和最高统率权则总于皇帝它将调兵权跟 遣将权相分离,调兵之权属于兵部,兵部有 权调动卫所军队,但是却没有统兵权,五府 负责统兵率兵打仗,却只能负责将领权在 这种调兵权跟遣将权相分离的模式下, 上级将领和下级将领之间、将领和兵勇之间,不 可能建立深厚的私人关系这就防止军队变 成个别将领的私家军队在一支军队内部也 不可能进行对抗中央的密谋兵无常帅, 帅无常兵”的局面也是朱元璋最乐见的二、屠戮忠臣,分封藩王 封藩制度的实施确保了皇权对军队的绝对控制朱元璋出身行伍,他多次将自己与汉高 祖刘邦相对比,自认为与刘邦有诸多相似之 处尤其在夺取天下后,在制度建设方面,朱元璋皆模仿汉高祖刘邦比如说杀功臣、 徙富户、建都城、分封诸王等从制度层面来分析,明初的屠戮功臣不 能作为一项制度来看待但是它却实实在在 的强化了皇权对军队的控制,影响了洪武年 间许多的军事制度的制定与实施, 但是作为军事政策或者军事谋略, 屠戮功臣在明朝初 年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明太祖马上夺天下, 却不能马下依靠武臣治理国家 因为武臣手 握重兵,朱元璋惟恐其功高盖主,更担心其 死后这些武臣会反叛在明朝建立之后,朱 元璋论功行赏不少武将列三公,位入五等 但是明初“建国犹以武为重”的后果就是 武臣的骄横,“时干甫息,武臣横暴,数仟 文法”如以“大将才”着称的蓝玉,“骄 赛自悠,多蓄庄奴、假子,乘势暴横尝占 东昌民田御史按问,玉怒,逐御史北征 还,夜扣喜峰关关吏不时纳,纵兵毁关入” < 这种状况再加上历朝武将拥兵称雄的教训, 不能不引起朱元璋的严重不安, 随之制定了 一系列严密的军事制度和政策明代,特别 是明代初期,待功臣刻薄寡恩,甚于汉代 至洪武末年,不少功臣宿将几被杀尽,连文 臣亦多冤死朱元璋对朝臣可谓是“飞鸟尽 良弓藏、狡兔灭走狗烹”,诸如“杯酒释兵 权”,“蓝玉案”都是洪武年间屠戮功臣的 例子洪武年间皇权强化对军队控制的最重 要的一项制度是分封诸王,建立封藩制度 明太祖初封诸王时,诏谕全国,说分封是为 了 “屏藩国家”我们从〈〈明太祖实录》卷 二十九中记载的这段太祖与太子关于“七 王造反”的对话,便可以看出他对分封的认 识朱元璋认为“此讲官一偏之说!宜古景 帝为太子时,常投博局杀吴王世子以激其怨; 及为帝,又听晁错之说,轻意点削诸侯土地, 七国之变实由于此。
若为诸子讲此,则 当言藩王必上尊天子、下抚百姓,为国家藩 辅以无挠天下公法如此,则为太子者,知 敦睦九族,隆亲亲之恩;为诸子者,知夹辅 王室,以尽君臣之义言下之意认为七王 之乱错不在藩王,而在于皇帝误听谗言朱元璋总结前朝经验, 总结宋元以来未 行实施分封的教训,认为皇室羸弱的原因是 关键时刻无人翊卫皇室,因此必须依靠宗亲 力量,达到拱卫中央的目的在〈〈拟封诸子 诏》中曾说:“众建藩辅,就可以使天下坚 如磐石,大封土疆,就可以增进亲亲之谊, 这个古今通谊的方法, 我怎敢不用呢? ”分 封就是为了巩固中央集权 这与戮杀功臣的 目的是一致的在此,也有史学家提出过异 议认为明太祖朱元璋于建国后不久就立刻 分封诸王,实则还有另一原因,即是北方蒙 古是明朝的主要威胁,明太祖分封的皇子有 半数布局于北边军事要地,他们皆管军务, 俗称“塞王”言下之意是朱元璋分封诸王 是为了抵御北边蒙古的威胁 依笔者所查找 的〈〈明朝初藩王分封图》记载,明太祖朱元 璋曾三次分封诸王,其中晋王、燕王,皆受 命指挥边防大军,筑城屯田,大将军冯胜及 傅友德,都曾受其节制,军中大事,二王得 直接奏闻宁王受封后,也拥有军兵,以防 御北边。
其余诸王中,秦、代、肃、辽、庆、 宁、谷、安等王,大体上都分布在东北、北 方和西北的一条边防线上广东、福建、浙 江邻近京师南京,不建藩府山西、河南、湖广等省则藩府较多 长江以北的藩府数又 大大超过长江以南笔者认为,朱元璋分封 诸王确实有一部分理由是出自于抵御北方 蒙古的威胁,但是更多的是出于依靠朱氏子 孙辅翼皇室,把握军权,以巩固统治的目的1370年4月始封诸王明太祖对臣下说: “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 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 朕非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 治之计”群臣对答说:陛下封建诸王,以 卫宗社,天下万世之公议基于以上认识,朱元璋的26个儿子中, 除太子朱标外,只有一人没有封王从明代 的历史发展来看,这是朱元璋采用的一项重 大决策,它标志着朱元璋将北部边防的军事 领导权由元代宿将手中向诸侯王,尤其是 “塞王”手里转移的开始, 它对洪武晚期的 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对明代前期的历史 产生了重大影响事实上来说,开国杀功臣 是弱其统治的根本,分封诸王是强其枝叶, 正好本末倒置三、居重驭轻,强干弱枝一一兵力配置倾向于皇权直接掌控军队明王朝确认“居重驭轻,立国之至计”, 并按照这个原则,布重兵于京师。
居重驭 轻”原则,在唐、宋军制中都有突出的体现 唐朝前期实行府兵制,在全国建立634个折 冲府,其中设在关中地区就有 261个全国 府兵总额约60万,京师地区就有26万之多, 占全国总兵额的1/3强这就是所谓“举天 下之兵不敌关中,此居重驭轻之法也) 宋王朝沿袭这个原则,宋初 20多万禁军, 一半驻京师一半分驻外地目的是“使京师 之兵足以制诸道,则无外乱;合诸道之兵足 以当京师,则无内变从洪武初年开始,朱元璋在兵力的配置 上,就采取重内轻外,居重驭轻的原则,并 按着这原则予以驻兵他在京师驻有重兵, "积重势于皇都,宣弧威于塞徽,大约京师 宿兵三十万,散辅三十万,边腹不下百五十 万”单从数字上看,京城内外宿兵六十万, 约占全国总兵力四分之一以上, 其势不为不 重,“京营之兵,专为京师而设,祖宗居重 驭轻,强干弱枝,意甚深远”再从部署上看,京师军队集中,各地卫 所军队分散;从装备上看、京营武器远优于 外地卫所军队,尤其是当时最先进的火器, 本着“利器不可示人”的精神,集中装备京 营,一般卫所都不配置火器,只在边军中酌 量配备一些,以壮军威,直到嘉靖以后,边 事紧急,才给诸边配置佛朗机炮以后,尽 管全国总兵额时有增减,京营制度也多次发 生变化,但保持京营的军事优势始终不变。
明中后期,京营军额严重减耗时,朝廷仍想 方设法调边军和募兵,以加强京师的兵力, 使“辈毅之下,常有数万精兵,得居重驭轻 之道”四、分权制约,勿设监军一一用人制度 上的相互钳制确定了皇权的话语权朱元璋在用人制度上的分权制约主要 通过设置对应的军事机关来实现的 明代实行卫所制自京都至府县,在军事上重要的 地方设卫,次要的地方设所每卫大抵5600 人,置卫指挥使统领;每卫下辖五个千户所, 每千户所有兵1120人,指挥官称千户;千 户所下辖十个百户所,每百户所有兵112人,指挥官称百户;一百户所下辖二总旗,每总 旗下又辖五小旗,一小旗 10名士兵大 小联比以成军”平时,各卫所官员统率本 卫所士卒训练、屯种、守城府县各卫归各 省都指挥使司管辖,各都指挥使司又分别归 统于五军都督府比如,左军都督府下辖在 京的留守左卫等若干卫,在外的浙江都司、 辽东都司、山东都司;右军都督府下辖在京 的虎贵右卫等若干卫,在外的陕西、四川、 广西、云南、贵州等都司于是,各都督府 所辖在京各卫和在外各都司犬牙交错, 互相牵制将无常帅,兵无常将”,就可以有 效防止军队造反的情况出现 将帅的频繁调 遣以及独立成体系的将领选拔制度就防止 了用人唯亲、军阀割据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