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论清代畅销书产生历史条件

gg****m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68.83KB
约10页
文档ID:232410370
论清代畅销书产生历史条件_第1页
1/10

论清代畅销书产生历史条件摘要:本文从读者群体、写作群体、印刷技术、纸张生产、市 场化运作等方面,主要分析了清代畅销书产生的历史条件, 但是其又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可供当代出版业借鉴关键词:清代畅销书产生条件清代出版业发展很快,有的图书在市场上销量很大,成 为畅销品种畅销书的形成往往具有历史必然性,不以人的 意志为转移,是所处时代政治、经济、社会变化等在文化上 的表征许多畅销书与其产生的时代息息相关,具有其产生 的历史条件畅销书产生风行后,有的随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仍流布甚广而成为经典,而有的图书则不为后人所接受,不 具有时代的穿透力而湮灭无闻,有清一代畅销之书也概莫能 外那么清代畅销书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其又具有什么 样的历史局限性,本文试就此论之一、读者群体的不断扩大对清代畅销书的探析,可先从对图书的需求方读者群体 的变化入手清代的人口增长很快,无论从增长的数量上, 或是从增长的速度上,均达到封建社会的最高值根据史料, 将清代历朝人口数制成表格以作对比,见表1从上面表格可以看到,清代人口在康熙三十年(1691), 人口数为101 817 840,刚过1亿,然而到道光二^一年 (1841),人口数为413 457 311,便突破4亿大关。

仅在 150年内,清代人口净增3亿多,年增长均在200万以上在清代人口快速增长的同时,清代的学堂及学生数量也 随之增加根据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370至381《各省 学额》项统计,将各省学校数列表2至光绪中,全国共有府州县学1 805所,超过明代,达 到历史新高,学生教材随学堂及人数的增加而需求旺盛(具 体人数见表格3:各省学额汇总表)据光绪《大清会典事例》 卷370至381《各省学额》项统计,兹列表3表中的各省学额汇总数为25 312名,这与清陆以❷《冷 庐杂识》卷一所说的“今天下岁取生员二万五千三百余名” 基本相符[1]但参加科举人数众多,康有为曾在《请废八 股试帖楷法取士改用策论折》中提及,仅涉及童生人数,总 计全国30年间就达300万之多晚清时期,新式学堂数量激增中国的新式学堂发端于 教会学校,而从戊戌时期开始,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建立 起来20世纪初,全国各地出现了一股兴学热潮,学堂数量 直线上升,学生群体急剧壮大,兹列表4据上表4,在1903年T910年的8年间,学堂数由769 所增加到42 696所,学生由31 428人增加到1 284 965人 至清末,学堂和学生数量达到历史上最高值,1911年全国的 学堂总数为87 272所,全国学生总数达到2 933 387人, 这些有阅读能力的学生成为阅读和购买图书的潜在群体。

[3] 新式教科书的价格相对较低,学生用书5年,多者五六元, 少者以4元为准,经营者以求教育普及同时,具有经济购 买力的士大夫和出国留学生成为图书阅读的生力军;不断增 加的市民则是读者群体源源不断的后备军,读者群体扩大呈 不可遏制之势,拉动了图书市场的需求[4]以上海为例, 据袁进《鸳鸯蝴蝶派》载,19世纪90年代,上海100人中 约有60人能粗识文字,学者、文人大约占到5〜10人能 够阅读书刊的妇女大约占到10%〜30%,其中能作诗的占 1%-2%O而这时上海租界的人口已达45万,构成了一个较大 的书刊市场[5〕二、写作群体的逐渐出现在中国古代,图书写作的主体是士大夫,其写作服务的 对象为封建统治阶层,而忽略了普通老百姓此外,士大夫 虽写作,但却未必以此为生,他们有多种谋生手段可供选择 而写作的职业化,或者说作家作为一个社会阶层,直到近代 才显现出来促成职业作家群逐渐形成的前提,是近代都市 化造就的大批市民,他们有稳定的收入,构成了图书市场的 购买群体,同时又有闲暇时间,而商业稿酬制度的逐渐确立, 使职业写作群体的生存空间得到扩展清代实行科举制度时,举子数量巨大,根据商衍塗《清 代科举考试录》记载,在科举废除前,各省合计举、贡人数 不下数万人,生员不下数十万人。

随之,许多读书人自谋生 路,他们或成为官府幕僚,或出国留学,或以写作为生一 部分人投身于写作,如吴研人就是其中一员,他在江南制造 局做过校对后,编过小报,曾撰写《上海名妓四大金刚》, 后投身于“新小说”运动中,创作“谴责小说”,成为《月 月小说》主编,是当时面向公众的小说家以上海为例,戊 戌变法失败后,又有不少知识分子精英逃亡上海,此中有容 闵、张元济1900年,北方战乱,又有严复、邹容来到上海 1902年,中国教育会、爱国学社先后成立,成为爱国知识分 子在上海的联络中心1903年,南京陆师学堂有30多名学 生因闹学潮,退学来沪,章士钊即为其中之首1900年经元 善在上海领衔通电反对“乙亥建储”,签名者达1 231人, 大部分是爱国知识分子,其中就有叶瀚、王季烈、蔡元培、 章太炎等1901年,上海举行拒俄集会,与会者动辄千人, 其中大部分也为知识分子据张仲礼编的《近代上海城市研 究》一书推测,至1903年,上海至少汇集了 3 000名新型 知识分子[6]近代职业写作群体的出现,使图书的稿源得 到保障,促进了图书市场的发展三、印刷技术与纸张生产的发展在清代,印刷技术的进步使得图书印刷量大幅提高,图 书制作成本降低,图书价格下降,能让更多的读者买得起图 书,从而无形中奠定了出版畅销书的技术前提。

毛庆臻《一 亭考古杂记》载:"乾隆八旬盛典后,京版《红楼梦》流行 江浙,每部数十金至翻印日多,低者不及二两可见, 图书价格与翻印数量呈反比关系19世纪末期,铅活字印刷 已开始在我国得到普遍使用,石印技术更是因‘成本低、印 刷周期短、用人少,能保持古书原貌,比木刻更易保持书法 的优美,而且字迹清晰美观等优点”,从而"取代雕版印刷 的主导地位,独步一时”[7]新式印刷技术的运用和推广 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图书和报刊成本降低,价格下 降晚清营业书目中多载石印小说,其价较低《上海飞鸿 阁发兑西学各种石印书籍》载"《儒林外史》每部洋七角,《七侠五义》每部洋八角,《三国演义》每部洋二元,《隋唐 演义》每部一元二角”等故此,阿英认为造成晚清小说繁 荣原因之一是“当时是由于印刷事业的发达,没有前此那样 刻书的困难”[8] 到明末清初,中国各地的造纸工场和作坊已多达2 000多户,从业人员近4万人只是中国 传统的造纸都是手工操作,所生产的纸张用于书写、包装, 传统印刷虽质量上乘,但不适宜于近代用机器髙速印刷用 于近代机器印刷的造纸业一一机器造纸业,则是在西方近代 印刷术广泛传入的19世纪80年代才首开其端并逐步发展 的。

根据张树栋《中华印刷通史》所论及的近代机器造纸业, 列表5o表5所示,从建立的机器造纸厂所生产的品种也不难看 出,到清朝末年,中国的机器造纸厂在数量、规模、生产能 力诸方面均有所发展,为图书的大量生产和大规模流通提供 了前提条件四、屡禁不止的跟风热清代图书市场上,出现了某些畅销书屡禁不止,甚至愈 禁愈风行的怪现象,也值得现代出版管理者和出版工作者思 考自有雕版印刷术以来,书籍的传播更加广泛官府要禁 书,除收书、烧书外,往往抓住书籍流通的要害环节,即将 书版也毁掉苏轼的诗文集在北宋徽宗时就曾遭禁毁明代 末年,《水浒传》被认为是诲盗之书,遭到严禁但禁毁书 最厉害的,则是清朝由于清代禁书较多,有许多书当时畅销,随后又被禁止, 如《红楼梦》《解人颐》《异说反唐全传》《绿野仙踪》《笑林 广记》《剪灯新话》《琵琶记》《牡丹亭》《长生殿》《古文观 止》等书也被列入禁书以《红楼梦》为例,其续书有《续 红楼梦》《后红楼梦》《补红楼梦》《后红楼梦》《补红楼梦》 等有香艳描写,因而被禁,但它被禁较晚,且禁令也没有多 大效果清人毛庆臻《一亭考古杂记》云:“京板《红楼梦》 流行江浙,……其书较《金瓶梅》愈奇愈熟,巧而不露,士 大夫爱玩鼓掌。

传入闺阁,毫不避忌作俑者曹雪芹,汉军 举人也由是《后梦》《续梦》《复梦》《翻梦》,新书叠出, 诗牌酒令,斗胜一时 [10]《红楼梦》及其衍生小说的畅 销引起清政府的警觉,屡发禁令查处,而此类书因广受欢迎 而卒不能绝,则以文人学士多好之缘故淫词小说也在一定 范围内流行,屡被禁止,但仍然流布,如《灯草和尚》《如 意君传》《浓情快史》《株林野史》《肉蒲团》等清代书坊主人为了牟利,想方设法出版一些被官方明令 禁毁的书籍清代被禁毁图书,有的是因为政治意识形态方 面的问题,更多的则是被视为有碍世道人心的"淫书小 说”,如《灯草和尚》《金瓶梅》《肉蒲团》《如意君传》《浓 情快史》等艳情小说然而明令禁止不啻为这些被禁书籍做 了最大范围的广告,更激起了许多尚未阅读过该书的读者的 好奇心虽然禁令犹在,但增强了打破禁忌、冒险的快感, 有的读者因此急欲一睹为快正是抓住读者这种心理,书商 冒险将禁毁的书籍改头换面,瞒天过海,坐收巨利例如,《红楼梦》改名《金玉缘》、《肉蒲团》改题《循环报》等, 而小说集《欢喜怨家》则不仅有《艳镜》《三续今古奇观》《贪 欢报》《欢喜奇观》等众多书名,更有甚者将其中的一些故 事抽出,然后与其他故事混编在一起,以一种“夹带走私” 的方式销售出去,这种手法在当代仍然存在。

对于这样的怪现象,英国作家威廉•萨默赛特・毛姆 (William Somerset Maugham, 1873-1965)分析得最直接:“倘若出版商和作者能够幸运地引起官方的注意并想来阻 止的话,那么这本书的销量还会激增一本书还可能由于满 足了不少人的冒险和浪漫愿望而畅销,因为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的这两种愿望是很难实现的故此,清代图书市场上 才出现屡禁不止,甚至愈禁愈流行的现象五、市场化的运作畅销书必须具备市场化的运作条件,能够在短时间内销 售数量巨大的图书图书的流通渠道是畅销的基本保障,据 此才能实现图书快速进入市场的时效性与销售网络辐射的 深广度,使图书物畅其流,最终兑现畅销清代图书市场逐步拓展,图书贸易活跃,其销售网点遍 布全国,为图书的快速流通提供了交易平台清代前期其经 济形态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图书生产多以雕版为主,制 作方式也多为手工,出版机构多数是刊行合一的传统书坊, 图书流通环节较少,买卖图书自然、直接到清代后期,随着先进的印刷技术的引进,出版的主力 军逐步转换为民营书局,按市场化运作,生产和发行逐步分 离,职业化特征明显民营书局密切关注市场需求,出版大 量推动时代变革的新知识图书;扩大图书生产规模,采用推 进资本主义经营模式;借助铁路、轮船、、电报等新型 的交通和通讯工具等,加快图书流通速度。

这些以市场化运 作的流通渠道,使图书的发行量大幅提高,促进图书市场的 良性发展结语清代畅销书形成需有一定的条件,读者群体的扩大,内 容满足特定读者群的需求;写作群体的逐渐出现,稿酬制度 的确立,使稿源有了保障;印刷技术与纸张生产的发展,为 图书的大规模出版提供了物质和技术条件;图书出版和经营 的市场化运作,使图书物畅其流,最终兑现畅销但是,畅 销书需要时间的检验,畅销未必经典,梁实秋对畅销及书的 价值的观点也很独到:价廉未必货色差,畅销未必内容好 书的价值在于其内容的精到畅销书能否成为经典要得到 时间的检验,以及后世读者的认可,这一点尤值得当今出版 业深思参考文献:[1] [清]陆以❷.冷庐杂识[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28.[2] [3]王笛.清末近代学堂和学生总数[J].史学月刊, 1986.[4] 王娜萍•西学东渐与晚清小说读者的变化[J].西安 外事学院学报,2006 (2): 63.[5] 袁进.鸳鸯蝴蝶派[M].上海:上海书店,1994: 34.[6] 张仲礼•近代上海城市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00: 1026.[7] 曹之•中国古籍版本。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