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的发展与传播摘要:中国的皮影艺术渊源流长,它是一 门融绘画、雕刻、文学、音乐、舞蹈、表演于一身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在我国,上至王 宫贵族,下至贩夫乡民,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喜爱,流 传的地域也十分广泛本文通过追述皮影 戏的发展历程、介 绍皮影戏 的传播状况、综述皮影戏的历史地位,指明战争这一强制性因素加速了皮影 戏的广泛传播关键词:皮影戏、发展历程、广泛传播、历史地位、战争一、引言早在摄影、电影和电视发明的一千年前,作为一种奇妙的光影艺术——皮影已经给中国人带来了无尽的欢娱、梦想和希冀如今,皮影艺术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民间传统艺术形式之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且在中国的乡村,这种最古老的光影艺术依然陪伴着人们度过一个个难忘之夜二、皮影戏的概述 皮影戏,又名灯影戏、影子戏、土影戏,有的地区叫皮猴戏、纸影戏、人头戏、驴皮影等,是用灯光照射驴 皮、牛皮等 兽皮或纸板雕刻而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 “一口说尽千古愁,双手对舞百万兵 ”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也为世界上最早的一门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 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 器和弦乐,上色 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有 浓厚的乡土气息。
在河南、山西 农村, 这种拙朴的民间艺术形式很受人们的欢迎三、皮影戏的发展历史关于皮影戏产生的年代尚不确定,较多的学者认为皮影戏大约形成于唐代开元、天宝以后,到了宋代已十分普及据《汉书·外戚传》记载:“ 李夫人少蚤而卒,上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齐人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张灯烛,设帏帐,陈酒肉,而令上居他帐,遥望见好女子李夫人之貌,还 幄坐而步,又不得视,上愈益相思悲感,为做诗曰:‘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 令乐府谱音家弦歌之 ”1这段 汉武帝和李夫人的故事在晋代干宝的《搜神记》、 《论衡· 自然篇》等诸多书中都有记载方士少翁要在汉武帝前重现李夫人之貌,可是须等到天黑了,才“张灯烛” ,又“ 设帏帐”,还要让汉武帝“居他帐”,最后才使武帝看见李夫人的形象,并且还能走动这与皮影的表演方式十分相象,其实方士是用皮革或其他材料剪成李夫人的身形在帷帐后表演,让武帝以为见到了李夫人的魂魄,这应该就是皮影早期的一个雏形了早在汉文帝时期就有以光影取乐之事,传说宫女用梧桐树叶剪成各种形象,利用光照投影到窗纱上,为 太子取乐至今 陕西关中民 间流传着这样的诗:“ 汉妃抱娃门前耍,巧剪桐叶照窗 纱。
文帝治国安天下,礼 乐传入百姓家 ”2其实,皮影的产生是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先民就发现了光线沿直线传播的原理,在《墨子》中就有关于“ 针孔成像”的记载 3另外,皮影的产生还要有成熟的雕刻技术,皮影与剪纸在雕刻方面有许多共通的地方,也有学者认为皮影与剪纸同源,我们现在虽然看不到汉代皮影的实物,但能够见到汉代纸制品的实物, 4这已说明当时的雕刻技术是成熟的唐、五代时,皮影渐渐有了雏形僧人在宣 讲佛教经义时 ,为了使人们通俗易懂,就在俗讲时配上图形,名为“劝善金科” 或“悬 灯宣教” 后来俗讲分为两派,其中一派把图像改为纸人,以后又把纸人改为皮人,逐渐演变成“ 皮影戏” 5 宋代皮影已经相当成熟,著名 风俗画家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中,就有描绘汴京市区傀儡戏演出的情景在宋代关于皮影的记载也多了起来,在《都城纪胜》、 《梦梁录》、 《明道杂志》、 《武林旧事》等书中都有关于皮影的描写元代时,皮影已经成为民间最主要的娱乐形式之一,在元朝的军队中,皮影艺人经常献艺,于是就受到了 军人的关注和喜爱,皮影更是跟随元大军传播到了国外明代皮影逐渐走入农村,深受农民们的喜爱明正德年间,北京 举行了一次百戏大会演,皮影也参加了演出。
明代小说《剪灯新 话》中有一首描写皮影表演的诗:“南瓦新开影 戏场,堂明灯烛照兴亡看看弄到乌江渡,犹把英雄说霸王 ”6可见皮影戏不仅受普通百姓的喜爱,同样也受到文人墨客的偏爱明代皮影还传播到了关外,深受满蒙各族人民的欢迎清兵入关后,同样喜欢上了皮影这一艺术形式, 这时的皮影已经在全国各地传播得极为广泛民国年间,皮影戏呈现了上升发展的趋势,在 贫穷落后的大西北农村,皮影红红火火的蓬勃发展日军入侵前后,社会动荡,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皮影行业也就一蹶不振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皮影艺术才有所复苏,随着 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生活有很大改变,皮影已成 为一种很有意义的文娱活动和精神享受四、皮影戏广泛传播的原因皮影戏出现后,随着商品的交流,必然传播到各地,尤其是邻近京都和邻近的省份会早一些南宋时期,皮影戏向东南亚诸国传 入,便与海上国 际贸易有关还可能有一种是宗教的传播 这种传播,是和平 时期的自然传播另一种 传播是强制性的传播,就是在极其残酷的战争中, 胜利者作 为掠夺的胜利品,将影 戏艺人虏为奴隶供自己享用,并随 军带往各地, 虽极不人道,但毕竟使影戏艺术在新的土壤上移植和发展起来。
综观中国的历史, 强制性的 传播似乎来得更迅速些宋代徐梦莘编著的《三朝北盟会编》,真实地辑录了北宋灭亡的资料,从中也可以看到汴京各种珍宝,文献,各行工匠、艺人被金兵虏掠的情景北宋最后一个皇帝钦宗赵桓,在公元 1127 年登基不久,当年十二月金兵便攻上了汴梁城垣,钦宗亲赴金营请降,谢罪称臣,接着金兵大肆掠夺数月仅据十一月二十五日一天的记载:“…… 内司军器 监工匠……做腰袋帽子,打造金银,系笔和墨,雕刻 图画工匠三百余人杂剧、说话、弄影戏、小 说、漂唱、弄傀儡、打筋斗、弹琵琶、吹笙等艺人一百五十余家,令开封府押赴军前开封府军人争持文牒,乱取人口,攘夺财物,自城中发赴军前者,皆行破碎其家计,然后扶老携幼,竭室而行亲戚故旧涕泣,叙别离相逆而去器泣之声,遍千里巷,如此者日日不绝 ”被虏的工匠和艺人,有的留金朝皇室、贵族和军中,有的被转卖,有的在押送途中因疾病和饥饿死於荒野就连徽宗、 钦宗和太妃、太子、宗戚三千人,先押解到今辽宁昌图附近的韩州,给地四十五顷,令种 莳以给” ,然后又解至会宁(黑龙江省阿城南白城)后,又解至五国城, (黑龙江省依兰,一 说同江附近,一说在吉林扶余)当时,从宋京掠去的典藉, 经书印板和监 本印板多送往平阳(现山西临汾),此地产纸著名,后成为北方印刷业的中心。
其它的工匠和艺人有的可能也押解到平阳,有的押解到关外各地 7元灭了金朝,可能金兵掠夺的财宝、工匠和艺人便另易其主,如蒙古贵族在山西孝义享用的纸影戏,或许是宋京影戏世家的后裔贵族死后,还要在他的墓室里写上乐影的世家,依然未摆脱奴隶的地位蒙古军南征和西征,随军带有皮影戏,也使皮影 艺术广为传播元代皮影流传甚广,据说已作为军队内部的娱乐活动一九五三年山西孝义张庄发掘一座元代墓葬,发现 墓室壁上绘有八幅纸窗影人,并有“ 元大德三年五月”“乐影传家共守其职”字样与今日所 见孝义藏明代 纸窗影人极其相似此时,皮影戏曾传到各个国家,这 种源于中国的艺术形式,令多少国外戏迷迷恋,人 们亲切地称它为“ 中国影灯” 皮影戏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为人们喜闻乐见据专家统计,宋元时期,全国曾有皮影剧团数千个,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各地皮影戏的造型、唱腔、表演技法可称瑰丽多姿、风格迥异明代记载中则有皮影戏祝寿的记述,陈继儒《太平清话》记载:“ 钱塘为宋行都,男女尚妩媚,号笼神骄民,当思陵上大皇号,孝宗奉大皇寿,一时御前应制,多女流也……影戏为王闰卿,皆中一时慧黠之选也两 宫 游,景王津内园,各以 艺呈,天颜喜动, 则赏赉无算。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引瞿佑看灯诗:“南瓦新开影戏场,堂明灯烛照兴亡;看看弄到乌江渡,犹把英雄说霸王 ”清代皮影戏几乎遍及中国,陕西称为“影戏”、 “影子戏 ”,河南称之为“驴皮影” ,河北称“滦州影 ”,江浙一带称“史囝囝” ,广 东称“ 纸影子” ,四川称“灯影戏” ,福建称为“抽皮猴 ”,甘肃称为“牛皮娃娃” 嘉 庆年间,各地出现了农民起义,民间流传着皮影人可以变成“ 天兵天将 ”,清王朝统治者一反初时对影戏的炽热态度,禁止官员私养影班,查抄了城里所有的皮影戏班,甚至捉拿皮影艺人清朝末年, 农民起义更是一浪高过一浪,太平天国和白莲教先后起义,朝廷以皮影艺人会借纸人兴妖造反为由,冠之以“玄灯匪”的罪名, 8禁止演出皮影戏影戏在官方是禁止了,在民间却禁止不了,继续发展着 9中国是皮影戏的故乡,早在十三世纪初,皮影随著蒙古军队传到中亚细亚一带,十四世纪中叶传入波斯,十五世纪(明成化年间 )传入埃及,十七世 纪初(明万历年间)传入土耳其,十八世 纪天主教传教士把中国皮影介绍到法国 五、皮影戏的历史地位1、皮影戏影响了地方戏曲的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影戏相比,我国的影戏历史悠久、种 类丰富、流 传广泛、流派繁多、文化内涵丰富。
据专家研究,皮影 戏影响了中国地方 戏曲的发展评戏的创始人程兆才先生就曾把皮影的唱腔引进到评戏当中,著名评剧剧目《花为媒》中的核心唱段“ 报花名” 就是脱胎于唐山影 调音乐在中国,不少的地方戏曲剧种都是从皮影戏中派生出来的,而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艺术手段, 对电影的发明和美术片的发展也起到先导作用,堪称当今影视艺术的鼻祖一些电影史家认为中国古老的影戏是电影发明的先驱2、皮影戏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先驱皮影戏还是诸多艺术品种中走出国门进行文化交流的先驱中国的皮影戏从 13 世纪开始被传往国外,曾随元朝的蒙古军队传播到波斯、阿拉伯、土耳其等地,受到异国观众的喜爱1781 年 8 月 28 日,德国诗人歌德以中国皮影戏形式演出了他的剧作《米娜娃的生平》和《米达斯的判断》,兼以欢度自己的生日据记载,1767 年在中国传教的法国神父居阿罗德曾把影戏的全部形式及制作方法带回法国,并在巴黎和马赛公开表演20 世纪 80 年代,川派皮影代表人物、年过70 岁的王文坤应邀到奥地利金色大厅演出皮影戏,当时的奥地利总统观看了演出,兴致勃勃地接见了王文坤一行,并对中国的皮影 艺术给予了极高评价皮影戏鲜明的艺术特色为世界艺术家所青睐。
法国的乔治·萨杜尔在《电影通史》中,把中国的皮影戏称 为电影的前驱,而 浑司楼在 《人们的剧场》一书中宣称:“有声电影的来源,不能不推崇中国影戏为开山之祖 ”足可见皮影艺术在世界艺术史和科学史上的地位如今,中国皮影被世界各国的博物馆争相收藏,同 时也是中国政府与其他国家领导人相互往来时的馈赠佳品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人类博物馆,法国电影博物馆,德国的慕尼黑、柏林、奥芬巴赫、吕贝克博物馆,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纽约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波士 顿美术博物馆等都收藏着大量的中国皮影精品20 世纪 70 年代,皮影艺术家高淑芳应邀到德国奥芬巴赫皮革博物馆整理鉴定该馆收藏的 3200 多件中国皮影六、结论战争为皮影的传播创造了一个偶然的条件,皮影随着战争的扩大而不断的向外传播,也促使皮影在越来越平民化的过程中广泛传播;在统治者“ 惧怕”皮影而禁止皮影演出时,皮影的平民化程度已经很深了,这时对皮影已是禁止不了了,自它扎根于民间起,就一直不断地根据平民的要求来完善,紧紧跟随时代的脚步,贴近平民大众,这也是皮影 这门艺术能够广泛传播的根本原因近年来民间艺术受到影视文化等现代媒体的冲击,皮影艺术同样面临着消亡的危机,作为我国重要的民间传统艺术形式之一,需要我们的抢救与保护。
1武永贵、武永虎.孝义皮影[J].文史月刊,2004,1.2吴薇.民间皮影[M].第一版.河北 :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4,3.3沈珉.中国传统皮影[M].第一版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7.4沈珉.中国传统皮影[M].第一版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11.5吴薇.民间皮影[M].第一版.河北 :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4,36吴薇.民间皮影[M].第一版.河北 :河北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