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龙背山森林公园位于宜兴城区南侧,占地550公顷 ,园内丘陵起伏,植被茂密公园于2000年着手建设 ,已投入资金3亿元,各项基础设施已经到位文峰 塔、历史名人馆、科教名人馆、艺术名人馆等一大批 景点已建成开放园内上万平方米草坪绿意盎然;桂 花园、杜鹃园、蔷薇园镶嵌于青松翠竹间,而岩碧飞 瀑,砚池碧波和茂林修竹,常使游客流连忘返龙背 山森林公园是沪、宁、杭地区最大的城区生态公园, 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50余万人次龙背山森林公园-景区简介n 龙背山森林公园总投资3亿多人民币,分历史文化区、植物园区、游 乐园区、休闲娱乐区四个大的游览区域,是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城中森 林公园穿过巍峨的龙背山森林公园牌坊,在花团锦簇的百余米花圃廊 引导下,首先印入眼帘的是一组规模宏大气势不凡的人造瀑布,这组瀑 布由高5米,长178米的四组瀑布群组成站在瀑布前,听哗啦哗啦声声 不绝于耳的瀑布轰鸣,看飞流串珠水流汹涌而下所形成的动人心魄壮观 景象,游客不得不惊叹这都市喧嚣中竟会营造出如此这般难得的景观n 乘坐环保电瓶车浏览一下公园的生态环境,也不失为一件美事公 园总面积5.5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95%,是山丘型自然风景区。
公园区 内丘陵起伏,植被茂密,古木参天;修竹婆娑,层峦叠嶂,林壑优美; 苍松翠竹浓荫蔽日,潭池溪涧碧水清冽,它以独特的成因和优越的地理 条件造就了群山叠翠,以一流的生态资源形成了山水风光,以悠久历史 和优越的地理环境积淀着丰富的人文景观,砚池、双龙潭、梅影潭、镜 池、凤池、缀星池等十数个潭池遍布公园各处,终年泉水淙淙,晶莹泉 水汇聚成潭池,散布山间谷底整个龙背山森林公园,湖光山色辉映, 亭台楼阁交互,天然植被茂密,生态环境优良,一年四季溢彩流香几大景色§听秋轩 § §听秋轩,位于宜兴城南门外龙背山麓显 亲寺内元代至正元年(1341年)僧 方厓建元代著名画家、诗人柯九思有 《听秋轩》诗云:“清池荫密竹,幽鸟 语嘤咛;夜静天籁作,白露下泠泠;试 问轩中士,喧然果何听;无作亦无止, 虚空动性灵至正十六年(1356年) 兵毁明代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 邑人吴正志(官至光禄寺丞、江西湖西 道佥事)重建“听秋轩”天启七年( 1627年),僧真诚募资重修崇祯九 年(1636年)捐金浚放生池,邑人曹 应秩(官河南兵备道)为记楹联:( 上)虚槛招云集;(下)风廊倚水清§ 文峰塔 § 陶都宜兴龙背山上树起了一座108 米高的文峰塔,成了宜兴的一个引人注 目的新景观。
它是宜兴这个“教授之乡” 的历史文化传统的缩影和标志文峰塔 原名承云塔,承云塔在县东南五里万历 三十五年建堪舆家谓异峰起科名大盛后 果如其言顺治九年重九日有少年携酒登 高失火延烧屈曲至顶然木毁而砖石尚存 其形如故意思是说,承云塔在宜兴县 城东南五里处,明代万历三十五年(公 元1607年)建造风水先生说,从八 卦看,这里风水很好,建造这座塔以后 ,宜兴参加科举考试和中举的人会越来 越盛果然如此清顺治九年(公元 1652年)重阳节,有少年带了酒登高 ,不慎失火,塔内木结构全毁,而砖石 尚存,外形与原来的一样西石亭西石亭,一名西亭埠、石亭埠、梅花坞、复 古亭位于宜兴城南龙背山区此地昔产苏 梅,枝杆奇古唐代昭宗时,宰相陆希声曾 于此赏梅,并赋有《梅花坞》诗云:“冻蕊 凝香雪艳新,小山深坞伴幽人;知君有意凌 寒色,羞共千花一样春至明代,邑人吴 仕(四川参政)复购地植梅,建别业而居, 筑亭称“西石亭”楹联:(上)梅萼破香知腊近;(下) 柳梢含绿认春归§射虎亭§ 射虎亭,位于宜兴城南龙背山区 一山岗此地俗称“老虎墩”,晋代征西 将军周处射白额虎于此相传古时龙 背山区山高林密,为虎狼出没之所, 尤其是白额猛虎,屡伤人畜,危害百 姓。
周处决心射杀猛虎,为民除害 一天,他背弓囊矢,来到此墩密林深 处一会儿,那吊睛白额虎啸风而至 周处不慌不忙,满弓疾箭,一箭即 中白额虎咽喉,为民除却一害地方 人士便在墩上建“射虎亭”,以资纪念§ 楹联:(上)射虎亭荒风自烈; (下)斩蛟桥在水仍流§含清亭§ 明代宰相徐溥入阁拜相,历经景 泰至弘治四朝,被尊为“四朝元老”在 其故里龙背山麓溪隐村建有徐大宗祠 (现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祠 内有“含清楼”、“归乐堂”、“世德堂”等 ,均含怡养和忠孝之义今为纪念徐 溥,故将此亭命名为“含清亭”§ 楹联:(上)龙在水长碧;(下 )雨开山更鲜► 浮翠亭► 浮翠亭,位于原法藏寺前,建于宋英宗治平年间(1065-1067) ,久废今在此重建► 楹联:(上)碧纱笼罩层层翠;(下)紫竹支持叠叠霞► 颐山亭► 吴仕,字克学,号颐山,明正德九年(1541年)进士,官至四 川参政因愤于奸相严嵩当道,辞官回乡,隐居龙背山区,购地植 梅,筑亭梅园小溪之间今于此复建“颐山亭”► 楹联:(上)艳若桃花映村坞(下)隔水枫林绕岸明 v渔隐亭v 龙背山北麓溪隐村,为明代宰相徐溥 故里其父徐琳,人称渔隐公,尝捐资重 修承云塔旁之福源禅寺。
今筑“渔隐亭”,以 资纪念v 楹联:(上)水寒深见石;(下)松 晚静闻风v 粲花路v 南明宰相、著名戏剧家吴炳(1595- 1648年)曾在龙背山北麓五云庄筑庐安居 ,潜心编撰《绿牡丹》、《画中人》、《 西园记》、《情邮记》、《疗妒羹》五个 剧本,合称《粲花五种》,故其宅第称“粲 花别墅”,久废今将此园内主要通道命名“ 粲花路”,以资纪念l流杯桥 ll 流杯桥,位于石亭埠、水月庵 东,一小石梁横跨涧上,靠近射虎 亭的南山坡下相传晋时周处入南 山射虎除害,回归途中,至龙背山 脚下时,父老们已在涧桥畔迎接, 为他置酒庆贺周处性情豪爽,举 杯畅饮,尽兴之际,顺手掷杯于涧 ,望着此杯随水自东向西漂流而去 后人便称此桥为“流杯桥”l 显亲桥l 此处原有显亲寺显亲寺原名 光孝寺,宋代靖国元年(1101年) 皇上赐额“显亲寺”明代正统年间改 名“镇邑寺”1927年宜兴农民秋收暴 动的指挥所曾设在“显亲寺”,抗战时 遭日军焚毁故此桥定名“显亲桥”, 以资纪念l 双楠桥l 这里,在宋代有“双楠轩”,为名 士慕容辉别业一日,苏东坡于慕 容辉家作客,见门前有两株古楠木 ,冠如华盖,便题额“双楠轩”,并赋 《双楠轩》诗云:“南轩前头两佳木 ,先生抚玩常不足;尤爱薰风五月 初,白银花开光照屋。
故此桥命名“ 双楠桥”l n承云桥n 龙背山区之瑞云山,昔有承云塔,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 ),高九层清顺治九年(1652年)重九日,有少年携酒登高,失火 延烧至顶,然木毁而砖墙尚存,其形如故后塔尽毁,塔基犹存故 此桥以“承云”命名n 善行桥n 与龙背山紧紧相连的铜官山顶峰有善行洞洞周盛开杜鹃,花朵 硕大鲜妍,花瓣且有泪点,异于他处,实属佳木,为宜兴古时三大名 花之一今园内亦辟有杜鹃园,故此桥命名“善行桥”1.谢谢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