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写作附件4:文章修改策略及范例

s9****2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47.37KB
约16页
文档ID:421851567
写作附件4:文章修改策略及范例_第1页
1/16

文章修改策略及范例“文章不厌百回改”,强调的是修改的重要性虽然像王勃那样挥笔写就千古华章《腾王阁序》 的案例也有,但毕竟是少数对于绝大多数作者而言,不反复修改,很难写出好文章因此,文章 初成后,作者应对文章精雕细琢一番,使之更完善伟大作家巴金说: “写到死,改到死,用辛勤的修改来弥补自己作品的漏洞列夫•托尔斯泰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列夫•托尔斯泰文集/第十七卷 /日记》中写道:“写作而不加以修改,这种做法应该永远摒弃三遍,四遍……那还是不够的 ”因此,文章写完后,不仅要改而且要深入地改,反复地改一般而言,文章初稿完成后,马上修改, 受思维定式影响,修改效果往往不明显因此,比较有效的修改模式有两种:一种是搁置修改法, 即将文章写完后,搁置一段时间,比如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再修改当然,在这个“搁置期”内, 最好去查找一些相关的资料,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另一种是他人修改法,即文章初稿完成后,请他 的人帮忙提意见因为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视角,而且其他的人更容易从一个读者的角度审视、解 读文章,所以这种修改法往往会对文章的立意、结构、用例等有较大的变化,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他人修改法在此不提,以下仅讨论作者自己对文章的修改。

如果条件允许,尽可能采用搁置修 改法,因为这样常常会有许多新的发现、新的思考修改文章时,宜按“全文审查一一分项加工一 —全文通读”的顺序进行全文审査,重在“辨症”这就如同对文章进行全面体检,以了解情况和发现问题为主,着重 从以下方面进行:第一,主题是否鲜明,思想内容是深刻,所用案例能否很好地为中心服务第二, 结构是否清晰,层次分明,布局合理,表达方式是否与文体相符合第三,哪些地方需要增补内容, 哪些地方需要削减内容,哪些素材应该更换第四,检查全文的语言色彩、行文风格、基本格式是 否和谐一致第五,看有没有语垢、病句或字词纰漏之处分项加工,重在“施治”文章体检完毕后,针对文章的症状,认真施治,逐一对症下药具 体分析见下文全文通读,重在“复查”文章分项处理完后,再通读全文,看看原来的“病状”是否全部消 除,是否在治疗过程中产生“并发症”在全文通读过程中,尤其需要注意“并发症”通常情况下, 会碰到以下情况:更换了某些表达形式或用词或数据,但后面引用时没有改过来;更换了某些数据, 但是分析时没有及时更改相应的数据;更换了某个案例,与已有的案例雷同;删减了观点、数据的 条数,但计数时没有改过来一般情况下,分项加工主要关注的是某个点或局部的某块内容,因此 通读全文不仅必须而切非常重要,不容马虎。

以下具体讨论如果对文章进行分项加工第1节观点,科学严谨观点是文章的灵魂这里所谈的“观点”既包括文章的主题观点,也包括各部分的观点从实 践情况看,一般在主题观点方面,很少有作者出现偏差,但是在各部分观点上经常出现偏颇,甚至 错误修改文章首先要考虑的是:主题观点是否鲜明、客观、科学?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是否正确、深 刻?有没有与主题思想表达不一致的地方?自己的观点是否有前后不一致的地方?观点是否明确、 科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文章的质量因此,在观点方面一定要多家推敲,使文章观点要做到:一、 逻辑推演严密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们特别关注某一事物时往往会有意或者无意地忽略其他的事物,当人们 获得某些信息时常常习惯与自己的现实情况印证因此,在写作时,不少教师常常故意得出一些经 不起推敲的,有时甚至是自己都不愿意相信的观点如,在课改初期,有人提出“算法多样化”不 要优化,有人提出“接受法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观点并撰文,这样的观点显然是缺乏理性的眼 光、缺乏整体的视角这种大观点的偏失一般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除了“季节性”地爆发,平时 较少出现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写作而言,更需要关注的是文章中各部分观点的推演是否严密、 科学。

如某教师论证“教材存在的不一定合理”的原文如下: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56页《旅游费用》教材给出A、B两种优惠方案A方案:大人每位160 元,小孩每位40元;B方案:团体5人以上(含5人),每位100元问:现有6个大人、3个小 孩,A, B两种方案,哪种方案买票省钱?这里的教材编排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的能力,引导学生依据实际情况选择较经济的方案,其教学本质在于培养优化思想,但教材问题的 表述却偏离了这一点,甚至可以说是压制了学生对最优策略的选择 A,B两种方案,哪种方案省 钱”,意味着不是选A方案,就是选B方案,存在“非此即彼”的二元论答案暗示,其实最省钱的 是选交叉使用两种方案的情形这类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很常见,学生也具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为 什么不让学生的思维充分展开呢?我们是否该进一步追问怎么凸显数学本质、合理使用教材这一话 题呢?按这段话的理解,教材编写有问题,误导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无法充分展开事实上, 教材的例题情境为:长城旅行社推出 A,B两种景园一日游优惠方案A方案:大人每位160元,小 孩每位40元;B方案:团体5人以上(含5人),每位100元问:选哪种方案省钱?接着,教材 提供了 4个大人、1个小孩全家5 口人和2个教师、4个学生师生共6人的情境,讨论哪种方案。

很 显然,这两种情况都不存在组合购票最省钱的情况哪这是否说明教材就存在“非此即彼”的暗示 呢?再看教材“练一练”里,提供的三组数据,即 3个大人、2个小孩,1个大人、7个小孩,6个 大人、3个小孩,这里的购票方案已经逐步多样化,且已经蕴涵了组合购票更省钱的方案另外, 教材虽然呈现旅游公司呈现的A、B两种优惠的购票方案,但并没有说游客只能按某种单一的方式购 票如此分析,不难发现,“教材问题的表述却偏离了这一点” “‘A,B两种方案,哪种方案省钱', 意味着不是选A方案,就是选B方案,存在‘非此即彼' 的二元论答案暗示”这些都是经不起推敲 的结论的如此,说明教材存在的不一定合理,自然也站不住脚二、 具有一定创新在第2章《选题一一求新求异》第1节《选题原则一一价值是文章的生命》关于“价值原则” 已经对选题的价值进行了分析简而言之,文章的价值可以分为教学价值和发表价值,前者更重实 践,强调“管用”,后者更重创新,强调“特色”观点没有创新是教育教学文章写作面临的主要 问题因此,要想写出好的文章必须使自己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创新,当然作为普通教师或教研人员 是很难在理论上取得重大突破或想出一条轰动性的途径的。

因此,教育教学观点的创新主要表现为: 对观点本身有新的认识,对实施理论的途径有新的探索,对应用理论的案例有新的研究当然,这 种新对不同的人而言是不同的,用来交流或发表的文章应该对多数人而言是新的否则,是很难具 备交流价值,也很难引起编辑的关注的如 2011年某作者曾写《备课时应做到“七问”》一文,主 要内容为一问教材要教什么,二问内容安排是否科学,三问情境创设是否有效,四问活动组织是否 合理,五问是否考虑了课堂生成,六问练习设计是否合适,七问课堂目标如何达成从文章不难看 出,这是作者心血的结晶,是有一定的创新的但是,看到这个提纲时,有几个读者想读呢?如何使观点具有创新性呢?一要深入思考,二要广泛阅读,三要进行主题研究如要写备课文 章时,就可以先梳理自己备课时的一般经验、主要困惑,然后收集关于备课的文章,集中阅读、研 究,归纳出已有的主要观点、经验,寻找空白点,最后将自己的经验、困惑与研究的情况整合,理 出思路关于备课,联想到教学中经常碰到的“未教先知”现象,不妨重点研究如何对学生进行前 测了解学生的现实起点,或者研究在教学设计时如何体现对“未教先知”情况的处理;联想到教学 时常常碰到设计环节进行不下去的现象,不妨研究一下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演”能力,防止课 堂卡壳;联想到教材里的"你知道吗?”等附加资料常常只是让学生“读一读”而已,可以重点研 究这些附加材料的价值何在,如何更有效的利用、开发教材里的附加材料,等等。

三、没有逻辑冲突如某教师在讲座时提到“ x=1不是方程”,内容如下:“ x=1是不是方程,己经困扰大家很久 了,问题就出在教材上的那句话'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大家都把它当做方程的定义了其 实,这句话只谈了方程的表面,并没揭示方程的本质,方程的本质是'为了求未知数,在己知数和 未知数之间建立的一种等式关系'既然方程的本意是要求未知数, X = 1中未知数己经求出来了,也就没有存在方程的必要了认为X=1是方程完全是教材编写的局限性导致教师产生的认识误区 后来,我写了《关于“ X=1不是方程”的思考》一文后,该教师看到文章后,认为我曲解了他的意 思,他的目的是要呼吁淡化形式,而我的言论恰恰是反方向,引导大家讨论“是不是方程”的问题, 又回到“形式”上了这就让我很困惑,X=1到底是不是方程?按他讲座的观点,不是方程按他个 人的理解,似乎又应该是方程深入研究,我发现,他的讨论其实涉及两个问题:一是“是不是” 问题,即讨论x=1是不是方程;二是“要不要”的问题,即讨论 x=1是不是方程有多少价值,值不 值得讨论作者想讨论的是''要不要”的问题,但实际上写的以及让读者读出的是"是不是”的问 题,有点“老问题新看法”的味道。

而且,作者在分析问题时明显把形式和本质混淆了看他的讲 座稿和听他发表的看法,我发现他存在认为“ X=1 ”形式上是方程但实质上不是方程的矛盾认知,因 此没有理清楚“要不要”和“是不是”的逻辑关系,结果言在此而意在彼第2节结构,层次分明修改文章时,对文章结构的调整,主要是指认真推敲文章结构是否完整,各部分的顺序是否合 理,祥略是否得当,连接是否顺畅,具体要思考以下问题:谋篇布局、整体结构是否合理?各级标 题是否凝练清晰,相互间的层次清晰吗?文章祥略处理得到吗?一、 要考虑文章体例特点虽然我们也很反对写新八股式的文章,但并不反对按照基本的文体写文章如经验性文章一般 是先有引言,然后是具体的文章介绍,最后是收题;案例反思性文章一般先呈现案例背景或内容, 再写自己对案例的分析,最后提升阐述自己对于教育教学现象的认识;教学设计类文章一般先分析 教材内容、目标等,再呈现具体的教学设计和意图(有时是在相关设计后直接配分析,有时是先呈 现完整的设计再集中分析);课题总结类文章要先交代课题背景、计划,再呈现课题开展过程,最 后总结课题成果和存在的困惑,提出新的思考,等等二、 要考虑内隐逻辑关系任何一篇优秀的文章必定有着某条主线贯穿始终,有着某种结构使文章紧凑内敛。

修改文章时, 要仔细推敲文章各部分内隐的逻辑关系如,在拟定本书第 4章《修改一一精雕细琢》的提纲原来如下:“第1节观点,有理有据” “第2节结构,层次分明” “第3节材料,科学严密” “第 4节 逻辑,合情合理”“第5节 语言,精练达意”“第6节 风格,协调一致”“第7节 范例,修改纪实”前6节的标题看起来对仗工整,各有侧重但是细致推敲下去,我发现这个提纲 隐藏着很多问题:要分析“结构”能离开“逻辑”吗? “逻辑”无非就是结构的逻辑和语言的逻辑, 因此如何处理“逻辑”和“结构” “语言”的关系?“风格”主要是指语言、体例、人称等,又与“语言”部分交叉了再三思考,我将提纲进行了如下调整:“第 1节 观点,有理有据”“第2 节 结构,层次分明”“第3节 材料,科学严密”“第4节 语言,精练流畅”“第5节 范例, 修改纪实”调整后的标题更简明,而且各部分明显少了交叉,主题更清晰,层次更分明了三、要考虑详略处理问题文章如人一样,不仅要各部分俱全,还要比例适中,否则就“难看”人要体型好需要“塑身”, 文章要想结构好同样需要“塑身”塑身”不同于简单的“减肥”,不仅是要“减”掉多余的, 还要使该丰满的地方丰满起来。

因此,修改文章时,需要结合文章的内容、结构和写作重点,考虑 文章各部分的“肥” “瘦”,。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