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智能交通复习材料

豆浆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548.96KB
约13页
文档ID:4876946
智能交通复习材料_第1页
1/13

1 / 13 智能交通课程复习提纲 考试 题型共分 三 类 : 名词解释、简答题和 论述 题 ,初步定分如下: 1. 名词解释( 2 个,每个 10 分) 共 20 分 2. 简答题 ( 4 个,每个 15 分) 共 60 分 3. 论述题 (一个,每个 20 分)共 20 分 据 学长 交代 最后会开卷半个小时, 也就是 说 不要 提前 交卷 , 熬 到 最后 就会等来 解放的 然后 学长 还交代 了 一个 重要 情况 : 考试 最后 有个 表格题 ,内容是 4.2 节 的 “ 常用的车 辆检测器的特点 ” , 所以 这个 需要 好好 看 看 ! 1. 智能交通概论 1.1 智能交通系统的定义 智能交通系统(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 ITS)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信技术、电子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处理技术与先进的行政管理手段结合起来,使其有效地综合运用于交通运输的服务、控制和管理从而可以极 大地提高交通的安全性、系统的工作效率、环境质量,以及能源的利用率的综合技术 1.3 ITS 的核心 —— 智能化 在智能化的情况下,交通系统各个部分都 “聪明”起来 。

车:车辆靠自己的智能在道路上自由行驶 路:公路靠自身的智能将交通流调整到最佳状态 人:驾驶员对交通状况了如指掌,管理人员则对车辆的行踪一清二楚 ITS 体现了“车 —路 —人”的密切结合 1.4 ITS 的目标 智能交通系统的基本目标: 1、 提高整个交通网的通行能力 ; 2、 提高整个交通系统的管理水平 ; 3、 降低交通系统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1.5 ITS 的主要内容 智能交通系统的主要内容: 1、 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 ; 2、 先进的交通信息系统 ; 3、 先进的车辆控制系统 ; 4、 先进的公共交通系统 ; 5、 先进的电子收费系统 1.7 构建我国 ITS 的构想、原则、目标以及应重点发展的领域 中国的智能交通系统发展战略 构想 : 智能交通系统是为了解决城市化、汽车化引起的交通供需矛盾而提出的,所以我国发展智能交通系统的战略目标为建立综合交通运输的智能化管理,重点在城市综合交通 发展我国智能交通系统的 原则 : 1、 大城市中,以提高路网通行能力和利用效率为原则,实现合理交通结构为中心 2、 高速公路上,以保证安全驾驶及事故快速处理为中心 。

3、交通设施项目的 ITS 研究以统一规划设计,同步建设为原则 4、 ITS 开发的相关技术以自主开发为主、引进关键技术为辅 2 / 13 重点研究领域 : 1、 交通信息服务与管理领域 ; 2、 道路交通诱导、控制与管理领域 ; 3、高速 公路联网收费与不停车收费领域 ; 4、 车辆定位与导航领域 ; 5、 综合物流环境下的货物运输与跟踪调度领域 ; 6、 安全和事故预防领域 2. 通信技术 2.1 通信系统的构成 最简单的通信系统是人 ——人的对话人讲的话称为 消息 ,讲话的人是消息的来源,称为 信源 声音通过空气传到对方,大气这一传输途径称为 信道 ,对方听到声音也就接收到了消息,消息的接收者称为 信宿 电通信系统 是由完成通信任务的各种技术设备和传输媒质构成的总体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 输入变换器: 主要担负将输入消息变换为电信号的任务当输入为非电量(例如人的声音或待送的景象)时,必须有输入交换器当输入消息本身就是电信号(例如计算机输出的二进制信号)时,有些情况下可以不需要输入变换器,直接进入发送设备由输入变换器输出的信号应反映输入消息的全部信息,并常称此信号为基带信号。

 发送设备: 将基带信号变成适于信道传输特性的信号不同信道有不同的传输特性,而由于要传送的消息种类很多,它们相应基带信号参数各异,往往不适于在信道中直接传输,故需发送设备进行变换  信道: 是信号传输的通道,又称传输媒介不同信 道有不同的传输特性  接收设备: 将信道传来的信号进行处理,以恢复出与发送端基带信号一致的信号实际上,信号在收发设备中均会产生失真并附加噪声,在信道中传输时也会混入干扰,所以收发端的基带信号总会有一定的差别  输出变换器: 将接收设备输出的电信号变换成原来形式的消息  干扰源: 作为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我们将信号在传输过程中混入的噪声及由于干扰引起的信号失真集中在一起,作为信道中的干扰源来进行分析处理 构成电信系统的设备可以分为 终端设备 、 传输设备 、 交换设备 三大类以终端设备、交换设备为点,以传输设备为线, 点线相连就构成了完整的通信网 2.2 数据通信和电信通信的概念和特点 ( 1)数据通信简介 概念: 数据通信 是把计算机与通信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的通信方式它是把计算机与它控制和管理的对象(即终端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对计算机输入和输出的数据信息进行传输和交换,以实现远程终端设备与计算机或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的通信,使数据信息的传输与处理构成一个整体,目的是实现计算机资源与软件的共享,以及进行远程数据信息处理。

3 / 13 特点 : 数据通信与、电报通信相比有如下特点: 传送的是语言,电报传送的是文字、符号、静止图像,数据通信传送的是数据,因而在传输可靠性、传输效率及自动化程度上比、电报要求更高数据通信与、电报相比,传输速度也要快得多  2) 电信通信 概念 :电信通信是现在通信的主要形式,其主要任务是利用有线电,无线电,光等传递符号、文字、图像和语言等信息 电信通信有很多种分类方法,按传送信号的形式可以分为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 模拟 信号 : 代表消息的信号参量随消息连续变化,即 信号参量 取值有无限多个,但在时间上可以连续也可以离散模拟的含义是指用参量来模拟要传送的 消息例如话筒输出的话音信号、电视摄像机输出的图像信号都是模拟信号 数字信号 : 是指不仅在时间上是离散的,而且在幅度上也是离散(即幅值被限制在有限个数值之内)的信号 根据通信系统中所传送的是模拟信号还是数字信号,可以把通信系统分成模拟通信系统和数字通信系统应当指出,模拟通信与数字通信是按信道中所传送的信号差异来区分的,不是根据信源输出的信号来划分的 3)数据通信与电信通信的异同 若信源本身发出的就是数字形式的信号(电报、数据、指令等),那么不管用数字传输还是用模拟传输方式来传输,这种通信方式均称为 数据通信。

数据通信系统的模型和数字通信系统模型大同小异,只是因为信源本身发出的就是数字信号,因而不需要信源编、译码器一般来说,数据通信有三个特征:①它是机器(计算机)对机器(终端设备)或是机器(计算机)对人的通信②它传输和处理离散的数字数据,而不是连续的模拟数据 ③它的通信速度很高,可以传输和处理大量的数据 2.3 常用的通信网络有哪些(填空)  固定通信:微波通信、光纤通信、卫星通信  移动通信:寻呼系统、集群系统、无绳系统、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 公共数据通信网: 1.公共数字数据网( Digital Data Network,即 DDN)、 2.公共分组交换网 ( PAC) 、 3.公用帧中继宽带业务网 、 4.综合业务数字网( 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ISDN)、 5.异步转移模式 ATM 、 6. IP 网 公用数据通信网络分为基础网络、信息网络和增值网络平台其中基础网络包括公用数字数据网( DDN)、公用分组交换网( PAC)和公用帧中继宽带业务网( FRN)和综合业务数字网( ISDN);信息网络包括计算机互联网( NET)和公众多媒体通信网,可以提供丰富的网上信息资源和各 种信息服务;增值网络平台能提供电子信箱( MAIL)、存储转发( FAX)和电子数据交换( EDI)等多种功能。

 公共移动信息网: GSM 系统和 CDMA 系统 4 / 13 3. 计算机网络 3.1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功能与特点 概念 : 凡将地理上分散的且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按不同的拓扑构型连接起来,且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网络协议、信息交换方式及网络操作系统)实现网络资源共享的系统,称为 计算机网络系统 连接对象:计算机、数据终端等 连接介质:通信线路、通信设备 控制机构:网络协议、网络软件 功能和特点 : (1) 能实现信息的快速传输和集中处理 ( 2)能实现计算机系统资源的共享 ( 3)能提高计算机的可靠性及可用性 ( 4)能均衡负载互相协作 ( 5)能进行分布处理 ( 6)能实现差错信息的重发 ( 7)能提高性能价格比,易于扩充,便于维护 3.2. 计算机网络的构成 1)硬件系统 : 计算机、数据终端 、 通信链路-由传输介质和通信设备组成 、 网络设备 2)协议和软件 : 协议 -通信双方在通信过程中,必须共同遵守的约定和规则 3.4 ISO(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rganization) 的 OSI( Model/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参考模型 OSI 参考模型的各层内容: ( 1) 物理层 : OSI 参考模型的第一层 , 目的是提供网内两实体间的物理接口和实现它们之间的物理连接,按位传送比特流,将数据信息从一个实体经物理信道送往另一个实体,为数据链路层提供一个透明的比特流传送服务。

( 2) 数据链路层 : OSI 参考模型的第二层,其主要功能是对高层屏蔽传输介质的物理特性,保证两个邻接(共享一条物理信道)节点间的无差错数据传输,给上层提供无差错的信道服务可以将数据链路层协议分为以下两类 :即面向字符的传输控制协议(如二进制同步通信协议( BSC))和面向位(比特)的传输控制协议(如高级数据链路控制规程( HDLC)) 5 / 13 ( 3) 网络层 : OSI 参考模型的第三层,该层的基本工作是接收来自源计算机的报文,把它转换成报文分组(包),而后送到指定目标计算机 (4) 传输层 : 传输层又称端到端协议层,它是 OSI 参考模型的第四层,也是 网络高层与网络低层之间的接口该层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独立于通信子网的数据传输服务(即对高层屏蔽通信子网的结构),使源主机与目标主机像是点到点简单地连接起来的一样,尽管实际的连接可能是一条租用线或各种类型的包交换网 ( 5) 会话层 : 会话层又称会晤层,它是 OSI 参考模型的第五层该层的任务是为不同系统中的两个进程建立会话连接,并管理它们在该连接上的对话 ( 6) 表示层 : 表示层又称表达层,它是 OSI 参考模型的第六层。

该层完成许多与数据表示有关的功能这些功能都是用户频繁使用的,常常由用户所拥有的程序完成 为提高系统之间的通信效率,提供保密通信以及使存在差异的设备能实现相互通信,表示层主要完成字符集转换、数据压缩与恢复、数据加密与解密、实际终端与虚拟终端之间的转换等功能 ( 7) 应用层 : 应用层又称用户层,它是 OSI 参考模型的最高层,负责两个应用进程之间的通信,为网络用户之间的通信提供专用的应用程序包 6 / 13 4. 传感器技术 4.1 传感器的定义、一般组成及每个组成部分功能 定义 :能感受到规定的被测量量并依据一定的规律转换成可用于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传感器的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传感器是指能感知某 一物理量(或化学量,生物量, .…..)的信息,并能将它转化为有用的信息的装置狭义的传感器是指能将各种非电量转化成电信号的部件 组成 : 总的来说,传感器是由敏感元件、传感元件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