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最新word论文】辛弃疾何以崇赏杜【文化研究专业论文】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7KB
约3页
文档ID:8080465
【最新word论文】辛弃疾何以崇赏杜【文化研究专业论文】_第1页
1/3

1辛弃疾何以崇赏杜杜斿,字叔高1189 年,他从故乡金华到三百里之外的上饶,拜访罢官闲居的辛弃疾,两人一见如故,相处极为欢洽;1200 年,杜斿再次拜访辛弃疾,相得甚欢杜斿两次拜访,辛与之宴游与赠答,存词 12 首,诗 2 首与杜酬应的作品之多,不但在辛集中少有(稼轩与赵晋臣酬应诗 2 首,词 24 首) ,就是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实属罕见其中《贺新郎》 [用前韵送杜叔高] 、 《婆罗门引》 [别杜叔高叔高长于楚辞] 、 《上西平》 [送杜叔高] ,词的感情深挚,对其诗评价甚高譬如,杜斿第一次拜访辛弃疾告别时,辛写了《贺新郎》 [用前韵送杜叔高]:细把君诗说:恍余音钧天浩荡,洞庭胶葛千丈阴崖尘不到,惟有层冰积雪乍一见寒生毛发自昔佳人多薄命,对古来一片伤心月金屋冷,夜调瑟 去天尺五君家别看乘空鱼龙惨淡,风云开合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消残战骨叹夷甫诸人清绝!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此词对杜斿诗歌作了由衷的赞赏:上阕言其诗声律之美,论其诗境界之高峻,赞诗人人品之高洁而不遇,对其人品诗品的崇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下阕则纵论时势,两人对时局的看法十分契合:他们有着共同的政治立场,共同的爱国心愿,对金人统治的北方人民,非常关切:“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消残战骨。

”对空谈误国者予以责斥:“叹夷甫诸人清绝!”夜半悲歌,抒发了高亢的爱国豪情关于杜斿的诗, 《全宋诗》未收检诸其他典籍,仅存《严先生钓台》一首而已诗云:“斯人真隐处,寂寞使人愁正著双台在,还从一老游凉风动阴壑,斜日下沧洲滩畔沉沉在,潜鱼亦避钩 ” (《宋诗纪事》卷五六) 即此杜斿之诗,可见一斑但当时的文人对其诗评价颇高叶适《赠杜幼高》诗云:“杜子五兄弟,词林俱上头规模古乐府,接续后春秋奇崛令谁赏,羁栖浪自愁 ” (《全宋诗》卷二六六二) 这虽系赠其弟幼高之诗而论及兄弟五人,但杜斿当不失为著名诗人陈亮评云:“叔高之诗,如干戈森立,有吞虎食牛之气 (《陈亮集》卷一九《复杜仲高旃》 ) 惜无诗集行世 《吴礼部诗集·杜端公墨迹》:“叔高尝问道朱子,与幼安诸人游,端平以布衣召,入秘阁校 雠 ”同书谈到其兄伯高、仲高,其弟幼高均有集传世,而不及叔高,可见其诗文未结集,创作数量当不多吴师道生活的时代去杜斿不到百年,他对这位乡前贤十分仰慕,而其所谈,均据杜氏后代提供,当不有误从现存的一首诗看,或未能超拔群侪既然如此,辛弃疾与杜斿初次相交,何以对其诗如此赞赏?为什么对他本人有如此高的评价盖杜斿第一次访辛,带有庄严的使命,是特为调解朱熹与辛弃疾的误解而来。

他对朱熹门人杜斿的赞赏,是对朱熹兰溪之会爽约的谅解,同时不无爱屋及乌之意1188 年,陈亮曾约朱熹在兰溪与辛弃疾晤谈,纵论天下大事朱熹《戊申与陈同甫书》一有云:“承许见访于兰溪,幸甚 ”届时辛、陈赴会而朱熹爽约对此辛弃疾《贺新郎》 (把2酒长亭说)词序有明确的记载:“陈同甫自东阳 来过余,留十日,与之同游鹅湖,且会朱晦庵于紫溪,不至,飘然东归 ”紫溪,镇名,在江西铅山县南四十里,路通瓯闽,居民麇集邓广铭云:“兰溪疑为紫溪之别称 ” (《稼轩词编年笺注》 ) 极是朱熹为什么爽约不至?当有委曲或别的思虑陈亮与朱熹交往已久,朱既应陈之约而又爽约,当不是对陈有所顾虑,显然有别的原因,或因为对辛弃疾的作为与影响有所顾忌辛是著名的爱国词人,他以恢复北方领土为己任所谓:“看试手,补天裂 ” (《贺新郎》 [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 )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这虽则是寄希望于陈亮,又何尝不是以此自勉与自期?这次闲居上饶,是因为被弹劾而罢官据《宋史》本传记载:“台臣王蔺劾其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 ”崔敦诗《辛弃疾落职罢新任制》:“肆厥贪求,指公财为囊橐;敢于诛艾,视赤子犹草菅。

” (《西垣类稿》卷二) 加上当时主战与主和派剧烈的斗争,他的出处,在士人以至朝廷,都存在着尖锐的对立辛弃疾的被劾落职,朱熹或有误解;加上他觉得兰溪之会“但恐无说话处” (《朱文公大全集》卷二八《戊申与陈同甫书》一) ,或因此爽约已应而爽约对陈、辛,特别是对辛弃疾在感情上是一次很大的打击,而朱熹本人这样做虽必有原因,但于理有碍,特派其门人杜斿说明兰溪之会爽约的原因,借以疏通关系,自在情理之中他的《答杜叔高》书,当是得到杜斿首次上饶访辛弃疾情况报告后的复函书云:“辛丈相会,想极款曲今日如此人物,岂易可得向使早里来有用心处,则其事业俊伟光明,岂但如今所就而已耶彼中见闻岂有不小未安者?想亦具以告之渠既不以老拙之言为嫌,亦必不以贤者之言为忤也 ” (《朱文公大全集》卷六○) “向使早里来有用心处” ,当指辛弃疾不拘小节,被言官或政敌抓住把柄 “彼中见闻岂不有小未安者” ,当指辛在上饶构室宏丽,其用费不免引起悬测,遭到物议洪迈《稼轩记》云:“既筑室百楹,财占地什四 ”陈亮《与辛幼安殿撰书》:“始闻作室甚宏丽,传到《上梁文》 ,可想而知也见元晦说潜入去看,以为耳目所未曾睹,此老言必不妄去年亮亦起数间,大有鹪鹩肖 鹏之意。

较短量长,未堪奴仆命也 ” (《龙川文集》卷二一) 在朋友眼中,尚且如此!若让政敌稍加渲染,则于辛弃疾处境极为不利朱熹对此当有劝告,辛或欣然纳之 “贤者之言” ,当指杜斿对辛弃疾的坦诚相告如此,朱熹与辛弃疾的君子之交,杜斿在中间起了很大的作用因此,辛弃疾对杜斿非常器重,在临别赠词中,极力称其词品、人品从此以后与朱的密迩交往中,也可以看出杜斿此次拜访辛弃疾的劳绩绍熙三年壬子(1192)春,辛弃疾赴福建提点刑狱任经崇安时,特至武夷精舍拜会朱熹以后与朱熹游从甚繁,情谊甚款朱熹在《答辛幼安启》 、 《朱子语类·中兴至今人物》 、 《朱子语类·杂记言行》都论及辛弃疾绍熙四年癸丑(1193) ,稼轩在被召赴行在途中,途次访朱熹与建阳,劝其赴任就经略安抚使庆元六年(1200)三月,朱熹卒,稼轩为文往哭之 《宋史·辛弃疾传》云:“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从他后来和朱熹关系亲近以至如此评价,足见杜斿初访之功高杜斿于 1200 年再访辛弃疾时,辛长期闲居,因世态炎凉,门可罗雀;而声气相投之故人远道来访,自然兴奋之至二人相得甚欢,恨不永久团聚。

因此,在别离时,感情显得特别热烈:3落花时节,杜鹃声里送君归未消文字湘累,只怕蛟龙云雨,后会渺难期更何人念我,老大伤悲? 已而已而算此意,只君知记取岐亭买酒,云洞题诗争如不见,才相见便有别离时千里月两地相思 (《婆罗门引》 [别杜叔高叔高长于楚辞] )此词抒发了极强烈的郁勃的爱国激情意谓杜斿非池中物,终当风云际会;而自己功业未就,老大伤悲,此情只有杜知挚友短促的相会而又别离,徒然引起感情的波澜 “争如不见,才相见便有别离时” ,离情之苦,以见其二人友情之深 又如《上西平》 [送杜叔高]:恨如新,新恨了,又重新看天上多少浮云?江南好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夜来风雨,春归似欲留人 尊如海,人如玉,诗如锦,笔如神更能几字尽殷勤江南日暮,何时重与细论文?绿杨阴里,听《阳关》门掩黄昏此词前半阕大笔濡染,写二人相会的时令与政治背景后半阕写送别:“尊如海”以下四句,赞其气豪与善诗如此挚友相别,怎能不产生无穷无尽的感伤?可谓情真意切, “字在纸上皆轩昂”了从这些词不难看出,辛弃疾与杜斿有着共同的爱国热忱与激情也使人感到,词人知己难觅,而杜斿的诗酒风流,爱国热情,令人不禁拍案激赏因此,辛弃疾对他十分友好,在他们短短的相聚期间,辛弃疾写了 2 首诗,11 首词。

除上文列举的两首词外,余如《武陵春》 [走来走去三百里] 、 《锦帐春》 [席上和杜叔高韵] 、 《浣溪沙》 [别杜叔高] 、 《玉蝴蝶》[追别杜叔高]等,都是感情深挚之作由此可见两人相处感情融洽,亲密无间他们已有很深的情谊,绝非泛泛之交辛弃疾与杜斿之兄杜旃也有很深的交往,他有《水调歌头》 [即席和金华杜仲高韵,并寿诸友,惟釂乃佳尔] ,写出了他们相交的感情后来,辛弃疾帅浙东时,曾为其开山田高翥《喜杜仲高移居清湖》题下有自注云:“稼轩为仲高开山田,仲高有《辛田记》 ” (《全宋诗》卷二八五九) 杜旃是“金华五高”中颇有才华的一位,今存《癖斋小集》 ,存诗 20 首,是杜氏五兄弟中存诗最多者,惜为《全宋诗》失收杜氏是金华的名门大族, “金华五高”在当地声名藉甚,他们与地方官员、文人学士有着广泛的交游除上文提到的叶适、高翥等人外,还有陆游、项安世等都与之有酬应诗传世朱熹在政治思想上或与陈亮、辛弃疾有异,然在爱国抗金、收复中原的壮志上却是一致的杜斿在调解辛、朱之间的矛盾上起了良好的作用如此等等,都加深了辛弃疾对杜斿的崇赏。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