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关雎》《蒹葭》2、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汉族,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三国中曹魏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本为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诗《观沧海》、《龟虽寿》等3、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4、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也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齐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滕王阁序》;《杜少府之任蜀州》5、王湾(公元693年~751年),唐代诗人洛阳(今属河南洛阳)人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
6、王维生于公元701年,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外号“诗佛”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今存诗400余首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这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摩诘文集》《从军行》、《陇西行》、《燕支行》、《观猎》、《使至塞上》、《出塞作》临高台送黎拾遗》、《送元二使安西》、《送姚子福归江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思》、《杂诗》7、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望庐山瀑布》《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8、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杜审言父亲)起由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
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岁晏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绝句》、《望岳》9、岑参Ccenshen)(约715年一770年)唐代诗人,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汉族,荆州江陵(湖北江陵)人,去世之时56岁,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轮台歌》10、韩愈(768〜824),字退之,汉族,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11、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2、白居易(772年〜846年),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暮江吟》《忆江南》《大林寺桃花》《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直中书省》《长相思》《题岳阳楼》《观刈麦》《宫词》《问刘十九》《买花》《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放言》13、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李凭箜篌引》、《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秋来》14、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赤壁》《泊秦淮》15、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唐朝)》、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他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夜雨寄北》、《无题》16、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
《望江南》、《子夜歌》、《虞美人》、《相见欢》、《破阵子》等17、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世称“范文正公”唐宰相范履冰之后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渔家傲》18、晏殊,字同叔,北宋前期婉约派词人之一汉族,抚州临川文港乡人十四岁时就因才华洋溢而被朝廷赐为进士《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19、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伤仲永》《登飞来峰》《泊船瓜洲》20、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赤壁赋》《石钟山记》《饮湖上初晴后雨》《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21、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示儿》、《游山西村》22、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23、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青原区)人,南宋民族英雄,初名云孙,字天祥《过零丁洋》,《正气歌》24、马致远(约1250-1321至1324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天净沙・秋思》《汉宫秋》、《东篱乐府》25、张养浩(1269—1329年),汉族,字希孟,山东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代表作有《山坡羊•潼关怀古》等26、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己亥杂诗》《国语注补》文言文27、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
汉族,荆州公安(今属湖北公安)人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满井游记》28、吴均(469〜520年),又名吴筠,字叔庠,吴兴故鄣(现在浙江安吉)人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南朝梁时期的文学家好学有俊才,其诗文深受沈约的称赞[1]诗文自成一家,常描写山水景物,称为“吴均体”,开创一代诗风《与朱元思书》29、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汉族,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北朝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三峡》30、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世称“范文正公”唐宰相范履冰之后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岳阳楼记》31、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今永丰县沙溪人)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醉翁亭记》《秋声赋》32、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是我国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小石潭记》33、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34、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记承天寺夜游》35、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陋室铭》、《乌衣巷》、《石头城》、《蜀先主庙》36、周敦颐(1017.5.5〜1073),字茂叔,号濂溪,汉族,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
《爱莲说》37、林嗣环,字铁崖,号起八清代顺治年间的福建晋江人,当时的进士明万历三十年(1607)生,从小聪颖过人,七岁即能属文《口技》38、《战国策》(IntriguesoftheWarringStates)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邹忌讽齐王纳谏》39、《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曹刿论战》40、韩愈(768〜824),字退之,汉族,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师说》、《马说》41、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按:车,古文;舆,今字车又音居,是故,子舆、子车、子居,皆孟子之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