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群众路线发展论文6篇

gg****m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67KB
约37页
文档ID:203827403
群众路线发展论文6篇_第1页
1/37

群众路线发展论文6篇第一篇:工运史领域的群众路线探析中国共产党在创建初期,虽然只是一个由少数知识分子组成的精 英团体,但先锋队的自我定位使其于建党伊始即宣布要走群众路线 因为他们深知在中国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性,所以他们以鲜明的 群众观点和联系群众、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的新型作风从事革命活动 党的“一大”通过的《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确定党成立后的 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会和教育工人,领导工人运动,对党领导工人运动 的任务、方针、政策和方法都提出了规定或要求这是群众路线在工 运领域的充分体现在随后的“五卅”运动中,群众路线的威力得以 彰显[1] (P1 24-1 25)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内部在革命道路和方式的 选择上产生了分歧城市中心论者”表现出了急躁的冒进情绪,他 们在激进的策略驱使下将“群众路线,,的实践引向了反面,“强调一 切经济斗争必须提出政治要求’,并且从日常经济斗争中’一直发展 到武装暴动[2]一些地区出现了强迫工人罢工的情况,使党在这 些地区严重脱离群众究其实,这种局面的形成一方面因当时临时中 央政治局负责人缺乏对中国国情的深入了解,另一方面则是受“精英 政治”影响的革命者在实践当中执行了一条偏离当时中国国情的群众 路线,导致了人民力量难以发挥应有的威力。

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 部分共产党人则坚持中国的民主革命不会像苏维埃俄国一样通过发 动城市暴动就能够看见胜利的曙光,继而建立起新的政权,而是要经 过长期艰苦的斗争,通过不断发动群众才能够最终获得胜利为此, 他们明确提出在当时城市已不具备开展群众运动的情况下党的工作 重点需要从城市转入农村,走农村旬围城市的道路为此,中共六大 批判了 “左”倾盲动主义,指出党的任务是争取群众,准备迎接革命 的高潮所以中共六大在《职工运动决议案》中规定:工人运动“现 在之基本任务,就是动员所有的无产阶级来围绕着它的阶级组织(党 及职工会)”为了实现这个基本任务,革命工会要注意“领导工人日 常生活的经济斗争”;群众罢工时,要正确估计客观形势和主观力量, 提出可能达到的要求,采取谨慎态度,做好充分准备,反对强迫罢 工……的斗争方法[2]1 928年11月,李立三在与江浙地区党的负责人谈话时指出:“在 总的群众路线之下,需要竭最大的努力到下层群众中去「[3]这是在 我们党的历史文献中最早提出和明确使用“群众路线”这一概念的文 字记录1929年9月,在周恩来主持起草的《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 指示信》中明确提出各项工作都要经过群众路线;[4]12月,毛泽东 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中指出“一切工作在党的讨论和决策 之后,再经过群众去执行\ [5]据此,我们可以看到“群众路线”的 理论雏形开始形成。

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 表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并于1932年1月1日起 正式颁布实行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以保障工人群众利益为 目的的劳动法令,它使工人群众切身感受到了主人公的地位,革命热 情空前高涨中国革命在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过程 中,毛泽东针对党内存在的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的错误倾向,不断总 结党的群众工作经验,提出许多关于群众工作的重要观点和论断,诸 如党的正确的斗争策略,是在群众的斗争过程中产生的,因此必须到 群众中做实际调查的思想;共产党是群众利益的代表者和群众生活的 组织者和领导者,只有深刻注意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真心实意 地为群众谋利益,才能代表群众,得到群众拥护的思想;真正的铜墙 铁壁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只有动员和依靠群众才能 进行革命战争的思想[6]九一八事变后,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进攻 和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激起了我国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以 王明为代表的“左”倾盲动主义者认为革命高潮已经到来,党应当联 系政治的和经济的斗争,尽量地去发展政治罢工,定出准备各地的或 几个主工业城市的同盟罢工方针[2]为此他们强调扩大赤色工会组织,退出黄色工会。

针对王明等人 的错误,刘少奇连续写了《最近中国职工运动,国民党工厂法、工会 法与赤色工会目前的任务》、《在目前反帝运动中赤色工会应努力的工 作》、《批评“退出黄色工会”的策略》、《1931年职工运动的总结》 等文章和报告他指出,这一时期工人的斗争还是防御的性质,主张 从实际出发,从工人切身利益出发,把黄色工会的领袖和群众分开, 在斗争中既要严厉对待黄色工会领袖的破坏,又要与他们的群众建立 联合战线,在黄色工会中做深入细致的工作,把群众争取过来这些 观点真实地反映出我们党在争取工人阶级中不同阶层的群众时灵活 运用了群众路线,它是在革命事业处于低潮的情况下开展群众工作所 采用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有效方法总之,这一时期,毛泽东、刘少奇 等也从各自工作的实际出发,就群众路线、群众观点、领导群众的方 式与工作方法等问题,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为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 路线的发展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实践经验进入抗日战争阶段后,为了 在国共合作抗战的历史条件下组织工人群众开展斗争,中共中央于 1937年8月12日发出了《中央关于抗战中地方工作的原则指示》; 1937年10月,针对国民党对工人运动和各种群众运动既想利用又想 控制的政策,中共中央专门发布了《中央关于开展全国救亡运动的指 示草案》,强调在任何时候,决不放弃动员群众,组织群众与教育群 众的完全自由。

这两个文件,贯穿着一个共同的思想,就是要充分利 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式,利用一切合法可能,独立自主地发动和 组织工人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争取抗战的胜利[7] 1943年6 月,毛泽东发表了《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在这篇文章里 他第一次系统地、完整地阐述了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指出:“凡 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将群众的意 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 意见),又到群众中去做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 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 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 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8]这段经典的论述成为党的群众路线形成完备的科学理论形态的 重要标志可以说,这一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 群众观点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和完善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 延安的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在会上 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报告指出群众路线是共产党区别于 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刘少奇在做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 专门论述了关于群众路线问题。

[9]党的七大上将群众路线的基本精 神和内容载入党章解放战争时期,我们党在国统区领导工人阶级开 展了争取生存权利、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中通过这些斗争活动,揭 露、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内战、独裁政策,为工人争得了一定的经 济利益同时团结教育了广大职工群众,树立了我党在国统区工人运 动中的群众优势,为后来的继续斗争打下了基础;在刚刚获得解放的 东北解放区,面对国民党的包围与进攻,党中央做出关于新解放区群 众工作的指示,是发动人民进行清算汉奸的斗争,是减租和增加工资 的运动,是生产运动在这些斗争中,大批工会干部深入基层,组织 各种群众团体,建立党的核心,建立群众的武装和人民的政权,把群 众斗争从经济领域迅速提高到政治领域,参加根据地建设解放战争 后期,随着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发展,大批城市陆续解放,回到人民 手中中共入城之初,面临着恢复和发展生产、接管城市、进行社会 主义改造等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需要党团结和依靠城市各阶层人 民,尤其是工人阶级,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才能完成为此,中共 明确地提出了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方针和一系列具体政策, 并取得了巨大成就[10]正是对群众路线的灵活运用,中国共产党带 领全国人民赢得了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回顾新民主主义革命各个时期的中国工人运动史,不难看出毛泽 东和他的战友们总是能够根据时局的变化,及时准确了解群众所思、 所盼、所忧、所急,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并且能够 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坚持群众路线,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的工作方法,独立自主地来思考和解决中国的问题,从而成功地使其 具有了为中国人民所理解接受和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全党深入开展以 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今天,以毛 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群众路线观及其工作方法 在当前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作者:李欢工作单位:陕西工运学院第二篇:群众路线下政治体制改革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因:密切联系群众,获取群众支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必然要求政治体制改革走群众道路深化政治体 制改革的根本原因是现存的政治体制还有许多与群众路线不相符合、 甚至脱离群众的地方,需要加以改进,以走好群众路线政治体制实 际上就是各种政治力量及其权力主体之间的关系的制度安排现阶 段,我国政治体制存在的主要弊端在于人民的主体地位未被充分尊 重,权力过分集中,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没有充分实现,社会主义民 主的优越性也没有充分体现。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要改变这种现 状,防止权力过分集中,真实地赋予人民群众民主权利,加强权力制 约,增强政治的民主化、公开化和透明化,保证人民的主体地位这 实际上就是要走好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维护群众的切实利益, 保障人民群众所拥有的权利,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获取人民群众更多的支持,以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深化 政治体制改革是走群众路线的迫切要求当前,党中央提出走群众路 线,是因为在现阶段,我国出现了许多与群众路线背道而驰的现象, 如滥用权力、官僚主义、脱离群众、主观主义等,这些都严重损害了 人民群众的利益,使党和政府机构脱离群众,人民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也逐渐下降,严重损害了党的执政资源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进行政 治体制改革,健全与完善我国的政治体制,运用各种完善的政治体制 来防止贪污腐败等与人民利益相违背的现象政治体制改革的进行, 社会主义各种体制的完善,如把各种民主、法制、工作体制进行制度 化、规范化,形成一套既具惩罚又具激励的体制,使得行政干部无法 贪污腐败和滥用权力,以减少官僚化,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获取人民群众的更多支持在政治体制改革中走群众路线,能改变以 往领导干部高高在上的状况,而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更 多地察民情、体民意、解民难,这样就真正解决了脱离群众的问题。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需要密切联系群众多年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在 没有任何可借鉴的情况下,已经成为我国改革的一个难题,甚至有些 时候已经阻碍了经济发展和其他体制的改革,如何深化政治体制改 革,使政治体制能够符合当前我国发展要求,只有运用走群众路线的 方法,才能真正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的推动力在人民群 众,只有人民群众才能真正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前进邓小平也曾强 调:“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 党的组织、党员和党的干部,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绝对不能同群众 相对立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改正,那就丧失了 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民抛弃 [2] (P368 )人民群 众才是真正的力量源泉,要求和支持政治体制改革的是人民群众以及 他们的先进代表因此,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密切联系群众,走群 众路线人民群众的参与,才能促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前进深化政 治体制改革需要一个“顶层设计”,但这个“顶层设计”从哪里来? 一个好的、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需求的“顶层设计”,一定 是来自于人民群众从根本上说,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深化政治 体制改革的根本依据,人民群众的实践则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基础和认 识的来源。

只有走群众路线,深入到人民群众之中,才能找到一个适 合我国现。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