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铜与稀硝酸的反应微型实验

wm****3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13KB
约2页
文档ID:42555676
铜与稀硝酸的反应微型实验_第1页
1/2

铜与稀硝酸的反应(微型实验)设计铜与稀硝酸的反应(微型实验)设计设计人员:黄义、余兆珉、谭文江、罗涛、彭锡慧硝酸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 1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四节介绍的一种氮元素 的重要化合物,有的教材用图 1 演示实验展示稀硝酸的强氧化性:该实验存在以下不足: (1)现象不明显,无法证明稀硝酸的还原产物为 NO反应试管中存在空气,生成的 NO 立即与空气中的 O2反应而变成红棕色的 NO2,学生看到的是红棕色气体,而不是无色气 体 (2)环保设计不科学有毒气体 NO 不与 NaOH 溶液反应,从而造成空气污染 针对以上不足,笔者提出以下创新改进方案: (1)将实验改在“无氧”环境中进行,使学生能看到无色的 NO: 3Cu+8HNO3=== 3Cu(NO3)2+2NO↑+4H2O (2)补充 NO 的性质实验: ①不溶于水,②常温下很容易与空气中的 O2化合生成红棕色的 NO2 (3)NO2尾气处理,NO2为酸性氧化物,可用碱液吸收,原理如下: 2NO2+2NaOH === NaNO3+NaNO2+H2O 为此,设计以上改进装置图 2 进行实验(仪器和药品见标注) 实验目的】 ①验证稀硝酸的强氧化性及其还原产物为 NO。

②验证 NO 极易被空气氧化成 NO2 ③验证 NO 难溶于水的性质 【实验仪器】 10mL 的注射器、输液针、流量调节器、烧杯、铁架台(带铁夹) 、镊子、木块 【实验药品】 铜片、5 mol/L 的稀硝酸、NaOH 溶液、棉花 【实验步骤】 1. 如改进装置图 2 所示,预先在注射器中放两小块铜片,将活塞(下端经过了处理,即用 黑色油性笔染色,有利于观察实验过程中活塞向上运动)推到底部 2. 吸入 3mL 5 mol/L 的硝酸,套上输液针,排净残留的空气,确保本实验是在“无氧”环境 中进行调节流量为零,然后将输液针下端插入 NaOH 溶液中进行液封 3. 待产生一定量气体(约 5 mL)后,将流量调到最大,让所产生气体的压力在推动活塞 向上运动的同时,也可以将注射器中的溶液全部排入烧杯中,使反应自动停止将垫在烧 杯下方的木块取出,使输液针下端与 NaOH 溶液脱离,然后吸入约 2 倍体积 NO 的空气 4. 在烧杯底部重新垫上木块,使输液针下端插入 NaOH 溶液中,将注射器中的 NO2气体 全部缓缓压入 NaOH 溶液中吸收,实行尾气处理 纵观整个实验,有以下四大优点: (1)实验器材选用有创新,且简单易得,操作简便。

本实验所用仪器非常简单,下面是 尾气吸收装置:NaOH 溶液;上面是气体发生装置—10 mL 注射器,预先已放入铜片,活 塞下端也经过了处理,即用黑色油性笔染色,有利于观察实验过程中活塞向上运动注射 器下面连着输液针(事先套上一个流量调节器,通过移动滑轮,可以调节流量,让产生的气 体将反应液压出,从而使反应自动停止),针尖处插入一小团棉花,用来吸收排空时可能排 出的少量酸液 本套装置利用了启普发生器原理,其中流量调节器的使用为一大创新——有利于控制反应 的进行:将流量调为零时,生成的气体能推动活塞向上运动;将流量调到最大时,可以清 楚看到生成的气体在推动活塞向上运动的同时,也能将反应液缓缓压入烧杯中,使反应自 动停止,从而证明 NO 难溶于水 (2)实验现象明显,有利于验证实验目的实验中,既能得到无色气体,又能清楚地看 到无色 NO 遇空气变红棕色的过程,显而易见验证了 NO 极易被空气氧化成 NO2,同时也 验证了稀硝酸具有强氧化性及其还原产物为 NO (3)实验方案环保,体现绿色化学理念即在实验过程中没有向空气排放有毒气体,而 是用 NaOH 溶液完全吸收 NO2,避免空气受到污染。

(4)实验的可行性强,易于推广本套装置可以微型化处理(即使用更小的注射器和更 少的药品) ,有利于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性实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