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唐赋》中高唐山的现实原型及山名由来兼论《庄子》中“唐”字的楚语特征 贾学鸿Reference:《高唐赋》所展示的高唐山是簸箕形,它的现实原型是客观存在的蒲矶山蒲矾山是簸箕山的别称和俗读,是由山形如簸箕而来,与高唐山的总体样态相一致簸箕山与云梦泽隔江相对,因此, 《高唐赋》中的顷襄王对高唐观远处相望,而没有涉江登临宋玉对高唐山所作的多方面描写,均取象于蒲矶山一带的自然景观,二者可以相互印证高唐山名称的生成,很大程度上来自它的簸箕形楚语把周边凸起中间凹空的器物或地形称为“唐”, “唐”的原始内涵兼有高和空两种意义.并且和楚语存在密切关联《庄子》书中的“唐”字均取其冲虚空无之义,在相关篇目能够一以贯之,带有楚语的特征Keys:高唐山;蒲矾山;现实原型;楚语I206.5 :A :1003-854X( 2011) 01-0108-04《高唐赋》是宋玉的代表作品之一,这篇赋以高唐山为背景展开,把高唐山作为主要描写对象关于高唐山的具体地理方位,古今学者多有考索,已经取得重大进展,对此,刘刚先生在《宋玉辞赋考论》一书中作了梳理,并且进一步推进前人的研究①可是,对于高唐山的总体形貌特征,却缺乏深入的考察,未能引起应有的关注。
而这个问题的解决,又与高唐山名称的由来密切相关进一步加以推演,还会涉及到《庄子》中词语的运用情况,从而把高唐山与先秦楚文化和文学联系起来《高唐赋》对攀登高唐山的历程分四段进行叙述,最后一段是展示山顶所见的景观: “上至观侧,地盖底平,箕踵曼衍,芳草罗生既然攀登者已经到达高唐观的旁边,当然是登上了山顶,其中“地盖底平,箕踵曼衍”,是对整个山势所作的描写李善注:杜预《左氏传注》曰: “底,平也箕踵,前阔后狭似箕后平貌,言山势如簸箕之踵也此处李善引杜预《左传注》,释“底”为“平”,显得牵强,找不出其他例证他称“山势如簸箕之踵”,基本符合原意后代为《高唐赋》作注者,基本是沿袭李善注如《中国历代赋选》对以上四句所作的解释:箕:簸箕踵,脚后跟这里指箕之底部曼衍,广平的样子以上四句说:登上高唐观侧,地势广平,前阔后狭,状如簸箕,其上芳草丛生③这段解释较之李善注更为详细,基本上概括出了高唐山的总体风貌《高唐赋》对山势总体风貌的昭示,为考索高唐山的具体方位提供了可以参考的信息高唐山总体呈现为簸箕形,古代楚地确实存在这样一座山,那就是《水经注·江水》条目所记载的蒲矶山:江之右岸得蒲矶口,即陆口也,水出下隽县西三山溪,其水东径陆城北,又东径下隽县南,……陆水又屈而西北流,径其县北,北对金城,吴将陆奂所屯也。
陆水又入蒲圻县北,径吕蒙城西……陆水又径蒲矶山,北入大江,谓之刀环口又东径蒲矶山北,北对蒲圻洲,亦日擎洲,又曰南洲,洲头即蒲圻县治也在上面的大段叙述中,反复提到蒲矶口、蒲矶山、蒲圻县、蒲圻洲蒲矶、蒲圻,读音相近,当是簸箕的别读俗写其中蒲圻洲、蒲圻县、蒲矶口,都是由蒲矶山而得名长江西岸面对蒲矶山的水域称为蒲矶口,蒲矶山所在之地称为蒲圻县,长江东岸临近蒲矶山的江中陆地称为蒲圻洲文中所说的蒲矶山,在今湖北赤壁市境内的长江东岸,北临湖北嘉鱼县蒲矶山是陆水入江所经之山,位于江边蒲矶山在长江东岸,与之相对的长江西岸称为蒲矶口,实际是簸箕口,亦即簸箕的前部而蒲矶山所在的东岸地段则是簸箕的尾部,亦即《高唐赋》所说的“箕踵”从实际情况考察,高唐山的原型应是蒲矶山,也就是簸箕山第一,蒲矶山和云梦泽隔江相对《战国策·楚策四》记庄辛批评顷襄王: “左州侯,右夏侯,辈从鄢陵君与寿陵君,饭封禄之粟,而载方府之金,与之驰骋乎云梦之中,而不以天下国家为事⑤顷襄王在云梦泽与州侯、夏侯等驰骋畋猎,受到庄辛的批评关于他们游猎的具体地域,《水经注·江水》作了说明, 《水经注》提到蒲矶山之后,按照长江的流向,依次提到的是沙羡、州陵,并且写道: “东北径石子冈,冈上有故城,即州陵县之故城也,庄辛所言左州侯国矣。
⑥顷襄王游猎在楚国的州夏之地,那里是古代的云梦泽其中州侯所在的州陵位于长江西岸弯曲处,与东岸的蒲矶山相距不过几十里《高唐赋》开篇称: “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楚襄王与宋玉是在云梦泽远望高唐之观,这与蒲矶山所处的地理方位相吻合云梦泽在长江西岸,蒲矶山在长江东岸,它们隔江相对,因此,顷襄王登上云梦之台可以远望高唐之观,是隔江遥望第二, 《高唐赋》所呈现的景观与蒲矶山所在区域的地理形势相吻合 《高唐赋》有如下一段文字: 盘岸攒坑,裰陈皑铠盘石险峻,倾崎崖障岩岖参差,从横相追陬互横牾,背穴偃庶交加累积,重叠增益以上文字都是用于描写高唐山临江的悬崖峭壁,那里有巨大的山石,并且高低错落,屈曲宛转,形势极其险要《水经注》所记载的蒲矶山沿江地形,同样十分险要:……江渍从洲头以上,悉壁立无岸历蒲圻至白沙,方有浦,上甚难文中提到的白沙,在蒲矶山的下游沿岸蒲矶山所在的长江岸段,都是悬崖峭壁,根本无法登岸,这与《高唐赋》对江边峭壁的描写可以相互印证,难怪顷襄王只能从云梦泽远望高唐观而无法渡江前往,由此可以证明宋玉笔下高唐山的险岸,是以蒲矶山沿江的地理形势为蓝本,高唐山是以蒲矶山为原型的《高唐赋》还写道:长风至而波起兮,若丽山之孤亩。
势薄岸而相击兮,隘交引而却会嶂中怒而特高兮,若浮海而望碣石这里提到两种特殊景观,一是“若丽山之孤亩”,二是“若浮海而望碣石”关于“若丽山之孤亩”,李善注写道:郭象《庄子注》曰:“丽,著也《尔雅》曰: “如亩,亩,丘郭璞曰: “丘有陇界,如田亩《素问》岐伯对黄帝日: “卒风暴雨,风吹水势,波落而陇起言风吹水势,浪纹如孤陇之附山李善旁征博引,把“若丽山之孤亩”解释为水波浪纹的样态当代注家基本都是沿袭李善的说法,罕有例外李善释丽为附着,释亩为陇,即田垄,都是正确的既然如此, “孤亩”就应该指单独一条田垅说水的波浪像一条田垅附着于山体,实在难以圆通其实,这里的“孤亩”指的不是波浪,而是指沙洲,是以蒲矶洲为原型所作的描绘《水经注·江水》条目写道:“陆水又径蒲矶山,北人大江,谓之刀环口又东径蒲矶山北,北对蒲圻洲,亦日擎洲,又日南洲育水在蒲矶山分成两个支流入江,中间形成的是沙洲,因为附着于蒲矶山,故称蒲矶洲当水势浩大的时候,沙洲就会有相当一部分被淹没,只有很小的窄条露出水面,如同一条田垅附着于山脚若丽之孤亩”,指的就是这种景观,是以蒲矶洲为背景所作的描写, “孤亩”是指沙洲,而不是指水的波浪再看“蟀中怒而特高兮,若浮海而望碣石”这两句,李善注写道:嶂,聚也。
谓两浪相合聚而中高也言水怒浪如海边之望碣石孔安国注《尚书》日:“碣石,海畔山也李善还是把这两句释为波浪的样态碣石是海上之山,仔细推敲,这两句应该是描写水中之山,而不是指水势蟀,李善释为聚,是常见的含义这里则是用其特殊意义,指的是升起、凸出 《高唐赋》首段写道: “其上独有云气,嶂兮直上蟀,指升起嶂中怒而特高”,文中的蟀、怒,指的都是凸起,意谓水面有凸起而高耸之物《水经注·江水》条目记载,蒲矶山附近江面确实有凸起的山峰:洲上有白面洲,洲南又有漂口,水出豫章艾县,东入蒲圻县,至沙阳西北鱼岳山入江山在大江中.扬子洲南,孤峙中洲这里首先提到的洲,指的是蒲矶洲沙阳,西汉、东汉均指南郡的州陵,那里与蒲矶山相邻鱼岳山耸立在长江中的沙洲上,望去如同海中碣石山,从而形成蒲矶山附近的又一著名景观鱼岳山在大江中, “孤峙中洲”,一旦江水猛涨,它必然成为冲击的对象,妨碍江水畅流因此, 《高唐赋》用相当大的篇幅描写江水奔流而受阻的样态,从多方面加以渲染 “若浮海而望碣石”的景观,同样取象于蒲矶山一带的江水形势综上所述,蒲矶山是簸箕山的别称、俗读,其山形与高唐山一致宋玉并没有亲自登临高唐山,他笔下展示的高唐山,是以蒲矶山为基础,通过想象、渲染而创造出来的。
《高唐赋》称高唐山“地盖底平,箕踵曼衍”,这里的“底”,指山的底部高唐山呈簸箕形,山的底部平坦,有山峰环绕这是对高唐山所作的立体审视,从纵向上对它加以描写高唐山,顾名思义.这是一座高山,赋中对此作了淋漓尽致的渲染而所谓的“唐”,则来源于它的簸箕形《说文》: “唐,大言也,从口,庚声易,古文唐,从口、易段玉裁注写道:引伸为大也如说《尚书》者云,唐之为言荡荡也,见《论衡》又为空也,如梵书云“福不唐捐”凡陂塘字,古皆作唐,取虚而又多受之意⑦唐,本指大声说话,故有高、大等含义高声说话必定要大张口,唐又有虚、空的含义唐”字的原始含义有两重,兼有高和空的内涵有些以“唐”相称的事物,往往同时具有这两方面的特征《说文》: “陧,唐也段玉载注写道:唐、塘,正俗字唐者,大言也,假借为陂唐,乃又益之土旁作塘矣陡与唐得互为训者,犹陂与池得互为训也其实窳者为池,为唐障.其外者为陂、为隈段玉载道出了唐和陧可以互训的原因,但是说得不够透彻隰指陧防,通常要高出水平面,唐、陧互训,取其高出水面之义唐,又称为陧,它高出水面,营造出一个空间,起着蓄水作用,称陧为唐,又取其虚、空之义唐”字兼有高、空两种含义,称陧为唐就是由此而来。
同时,称隈为唐,还带有楚地的特色对此,清人桂馥写道:《国语》: “陂唐污庳,以钟其美韦注:“唐,隈也……《埤苍》: “长沙谓隈为塘称隈为塘,这种习俗在楚地长沙尤为惯见,保留了“唐”字原始古义的双重内涵 《荀子·正论》:“鲁人用槽,卫人用柯杨惊注: “《方言》云:盥谓之檐,盂谓之柯盥,谓碗盂,这里也是指盛食物的器皿杨惊所见的是古本《方言》,今本《方言》“檐”作“榷”书中写道:盂,魏、楚之间或谓之盥,盥谓之盂,或谓之铫锐盥谓之榷,盂谓之柯文中的“盥谓之榷”,古本《方言》作“盥谓之檐”,这是魏、楚之间的方言,也是属于楚语碗而称为檐,取其周边高而内空之象,用的是“唐”字的古义楚语把周边凸出而中间凹人的地形或器物称为唐.宋玉笔下的高唐山呈现为簸箕形,三个方向的边缘高出中间地带,低洼处地势平坦,这是山名得以生成的重要根据高唐山这个名称,体现出山体高耸,同时又周边高而中间低的特点,是因山体的形态而得名《高唐赋》从两个方面展示出高唐山的整体形态,一方面,它呈现疏散状态,分出许多支脉;另一方面,它又形如簸箕,周边高而中间低这两方面是兼容并存的山体呈疏散状态,支脉之间必定出现空隙,由此形成周边高中间低的地势。
宋玉对高唐山总体形态的描写,采用的是极其简炼的笔法, ‘地盖”、 ‘曼衍”言其疏散分立, ‘底平”、‘箕踵”,言其有高有低尽管所用的文字有限,但所提供的信息很密集,并且有视角的变换地盖”、 “曼衍”是平面推移; “底平”、 “箕踵”是立体展示这段简炼的文字,与作品前面及结尾的铺张描写形成鲜明的对照,使作品繁简相济,别有韵味正因为对整体山势采用简写的笔法,因此,这段文字往往被人忽略三“唐”字的原始内涵兼有高和空两种含义,宋玉《高唐赋》的山名“唐”字兼取这两种意义同是作为先秦楚文学的《庄子》,也反复出现“唐”字,它对于“唐”字的使用情况较为特殊,以至于往往造成后人的误读《田子方》篇假托颜渊和孔子的对话,其中有如下一段:吾终身与汝交一臂而失之,可不哀与!女殆著乎吾所以著也彼已尽矣,而女求之以为有,是求马于唐肆也这段话假托孔子之口说出,指明颜渊与他失之交臂的原因这里的“著”相当于“着”,指附着孔子对颜渊说,你附着我所附着的对象,可是我的附着对象已经不存在了,你却当作实存的东西去追求,因此失之交臂对于“求马于唐肆”这句话,陆德明《经典释文》列举了多种说法:郭云: “唐肆非停马处也又云:“唐,亭也。
司马本作广肆,云: “广庭也求马于市肆广庭,非其所也文中的郭指郭象,李指李颐,司马指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