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笔记讲义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笔记讲义现代文学史课程讲稿现代文学史课程讲稿绪论: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发展进程及本质特征绪论: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发展进程及本质特征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背景理解中国现代文学欲融入世界文学 之林的历史诉求掌握五四新文学对 20 世纪中国文学的意义 讲授内容:概述中国现代文学各阶段的历史特征及发展进程 重点:中国现代文学三个十年的整体风貌 难点:各阶段文学的内在联系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背景晚清、民初的社会、文化与文学 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 (一)第一个十年(1917――1927) 生长期、尝试期、充满了生机出现了鲁迅、郭沫若等一批举世闻名的作家 (二)第二个十年(1928――1937) 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是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鲜明特点但文坛并非单调, 在左翼文学兴发的同时,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与其他多种倾向文学彼此竞争,共同丰富着 30 年代的文学 长篇叙事文学取得突出成就出现了巴金、老舍、曹禺、沈从文、艾青等一批文学大 家 (三)第三个十年(1937――1949) 抗日战争全面展开,文学与战争和救亡紧密联系 一批老作家(巴金、老舍、茅盾等)继续贡献新作,同时钱钟书、沙汀、艾芜、张爱 玲、赵树理等也成为颇富盛名的作家。
三、怎样学好《中国现代文学史》这门课程 第一章第一章 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文学思潮与运动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文学思潮与运动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历史意义理解五四新文学的文化立场 掌握“五四”文学革命最初的理论目标 讲授内容: 1、 文学革命的发生、发展及其历史意义 2、 新文学初期的理论建设 3、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4、 “五四”及二十年代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重点:胡适的“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和周作人“人的文学”与“平民的文学”主张 难点:五四新文学观念的确立 一、文学革命的发生、发展及其历史意义 1、文学革命的准备: (1)晚清以来的思想及文化资源: a、文学因时而变的信念 b、社会变革的使命感 c、向传统挑战的激进精神d、 “言文一致”的语言变革运动 e、域外小说翻译 (2)晚清以来的文学态势: a、 “诗界革命” 、 “小说界革命” 、 “文界革命” b、文学市场的形成与职业作家的出现 2、文学革命的发生 1915 年 9 月,上海, 《青年杂志》 (《新青年》 ) ,宣传科学与民主思想,抨击专制主义 文化,倡导自由精神,进行思想启蒙(推翻专制文化束缚,汲取西方文化精髓) 。
1917 年 1 月,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提出文学改良从“八事”入手;同年 2 月号的《新青年》上, 陈独秀以《文学革命论》一文,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旗帜,提出“三大主义” 3、文学革命的发展 a、 “双簧信”事件 b、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1918、4) ;周作人《人的文学》(1918、12)提出的新 文学发展的具体要求 c、 《每周评论》 、 《新潮》等杂志扩大了新文学的影响 d、周作人、钱玄同、沈雁冰、鲁迅等人,撰文旧文学 e、与文化保守主义的论争: 迎击林纾(林琴南) (1919) 与“学衡派”的论辩(1922) 与“甲寅派”的论争(1925) 4、文学革命的重大成果及其历史意义: 二、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的理论建设 胡适、周作人的理论是新文学初期基本的理论架构 胡适的理论建树: 胡适(1891-1962) ,原名洪马辛、嗣糜、字希疆,参加留美考试后改名适,字适之, 安徽绩溪人现代学者,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胡适早年在上海的梅溪学堂、澄衷 学堂求学,初步接触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受到梁启超、严复思想的较大影响1906 年考入 中国公学,1910 年考中“庚子赔款”留学生,赴美后先入康乃尔大学农学院,后转文学院。
1915 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哲学家杜威,接受了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并一生服 膺1917 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个 性自由、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 物 “五四”时期,与李大钊等展开“问题与主义”辩难;陪同来华讲学的杜威,任杜威的 翻译二年多;与张君劢等展开“科玄论战” ,是当时“科学派”丁文江的后台从 1920 年 至 1933 年,主要从事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考证,同时也参与一些政治活动,并一度担任上 海公学校长抗日战争初期出任国民党“国防参议会”参议员,1938 年被任命为中国驻美 国大使抗战胜利后,1946 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 年去美国,后去台湾1954 年,任 台湾“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57 年,出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 年,在台湾的一个酒会上突发心脏病去世 胡适是个学识渊博的学者,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 域均有不小的建树就对孔子和儒学的研究而言,在 1919 年出版《中国哲学史大纲》 (上 卷)中,胡适首先采用了西方近代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研究中国先秦哲学,把孔子和儒学放 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用“平等的眼光”与诸子进行比较研究,破除了儒学“独尊”的地 位和神秘色彩,具有开创性的影响。
以后又发表长篇论文《说儒》 ,提出“儒是殷民族教士” , “最初的儒都是殷人,都是殷的遗民” , “靠他们的礼教知识为衣食之端,他们都是殷民族的祖先教的教士,行的是殷礼,穿的是殷衣冠” ;周灭殷后, “他们负背着保存入国文化的 遗风” “儒是柔懦之人,不但指那逢衣博带的文绉绉的样子,还指亡国遗民忍辱负重的柔道 和生观” ;孔子是殷民族“悬记”而生的“救世主” , “他从一个亡国民族的教士阶级,变到 调和三代文化的师儒” ,孔子的最大贡献在于殷民族部落性的“儒” ,扩大到到“仁以为己 任”的儒,把柔懦的“儒”改变到刚毅进取的“儒” 孔子不是“儒”的创造者,而是儒学 的中兴者孔子的学说强调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强调教育和仁政,并以此来影响整个社 会胡适“大胆假说”的观点在当时是惊世骇俗的,他的论证不够充分,不过他假设“儒” 在殷时代就有了被后来的甲骨文研究判为事实 胡适著作很多,比较重要的有《胡适文存》 、 《胡适论学近著》 、 《胡适学术文集》等 “白话文学”论和“历史的文学观念”论 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作为文学革命的宗旨 “整理国故” ,重估中国文学传统, (传统文学现代化) “易卜生主义”和社会问题剧 “诗体解放”说和《尝试集》 治学思想: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周作人的理论: 周作人(1885~1967) 现代散文家、诗人。
文学翻译家原名魁寿字星杓,后改名槐寿,奎缓,自号启孟、 启明(又作岂明) 、知堂等,又取名作人,笔名仲密、药堂、周遐寿等1885 年 1 月生于 浙江绍兴,鲁迅二弟1903 年进江南水师学堂学习海军管理,毕业后考取官费留学日本 1906 年 7 月到日本攻读海军技术,后改学外国语此间与羽太信子(1888-1962)结婚 1911 年回国后在绍兴任中学英文教员辛亥革命后,任浙江省军政府教育司视学、绍兴县 教育会会长、省立五中教员1917 年任北京大学文科教授 “五四”时期任新潮社主任编辑,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1921 年参与发起成立 文学研究会,发表了《人的文学》 、 《平民文学》 、 《思想革命》等重要理论文章,并从事散 文、新诗创作和译介外国文学作品他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 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五四”以后,周作人作为《语丝》周刊的主编和主 要撰稿人之一,写了大量散文,风格平和冲淡,清隽幽雅在他的影响下, 20 年代形成 了包括俞平伯、废名等作家在内的散文创作流派,一个被阿英称作为“很有权威的流派” (《现代十六家小品·〈俞平伯小品〉序》 ) 。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思想渐离时代 主流,主张“闭户读书” 30 年代提倡闲适幽默的小品文,沉溺于“草木虫鱼”的狭小天 地此时直至 40 年代所写的散文,格调“一变而为枯涩苍老,炉火纯青,归入古雅遒劲的 一途” (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 ) ,影响日益缩小 1927 年 4 月李大钊被杀害,周作人曾保护李大钊之子李葆华避居自家一个月之久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对中国前途悲观失望抗日战争爆发后,投靠日本,出任伪 北京大学文学院长、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教育总署督办,不得不成为汉奸文人1945 年以叛 国罪被判刑入狱,1949 年出狱,后定居北京,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从事日本、希腊文学作品 的翻译和写作有关回忆鲁迅的著述主要著作有散文集《自己的园地》 、 《雨天的书》 、 《泽 泻集》 、 《谈龙集》 、 《谈虎集》 、 《永日集》 、 《看云集》 、 《夜读抄》 、 《苦茶随笔》 、 《风雨谈》 、 《瓜豆集》 、 《秉烛谈》 、 《苦口甘口》 、 《过去的工作》 、 《知堂文集》 ,诗集《过去的生命》 , 小说集《孤儿记》 ,论文集《艺术与生活》 、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论著《欧洲文学史》 ,文 学史料集《鲁迅的故乡》 、 《鲁迅小说里的人物》 、 《鲁迅的青年时代》 ,回忆录《知堂回想录》 ,译有《日本狂言逊》 、 《伊索寓言》 、 《欧里庇得斯悲剧集》等。
1966 年“文化大革命”中 遭受冲击,于 1967 年 5 月 7 日病死人的文学”:以人道主义为本,关注人的生活,揭示人类生活的非人境遇,展示理 想人生,从而助成中国人的健全人性认为新文学的本质是“重新发现人” “平民文学”:即主张文学要关注大众,文学不是少数人的特权(反旧文学,认为旧 文学是贵族的) ,新文学的精神是描写人民大众生活的真实状况 主张“人生的艺术派” ,强调尊重创作个性 提倡“美文” ,确立了文学性散文的地位 三、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印象主义,心理分析派,意象派,文学 的历史进化论,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俄国现实主义,易卜生主义等 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语丝社,浅草社,晨钟社,湖畔诗社等 四、第一个十年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理性精神;感伤情调;个性化追求;现实主义与其它思潮方法并存的多样化的创作格 局 补充材料: 朴学又称考据学,主张学问重史实依据,解经由文字入手,以音韵通训诂,以训诂通 义理 “桐城谬种”与“选学妖孽” 是白话文运动的先锋们贬抑文言文的说法,是说不应该写古文,应该写白话文,否则 就是谬种、妖孽。
“选学妖孽”指的是清末民初的骈体文派 “选学” ,本来指的是对于梁昭明太子萧统 主持编选的《文选》进行注释研究之学,后来因为《文选》中多有唐代以前的骈体文,骈 体文作家多以此书标榜,故亦称骈体文家为“选学家” 清末民初骈体文家代表如易顺鼎、樊增祥等,用了浮艳的骈体文写出许多捧优伶,赞 娼妓的肉麻文字,故钱玄同称之为“妖孽” 桐城派散文:时间为清康熙、乾隆年间 早期:针对明末故作艰深、虚矫的文风,提出了“言有物” 、 “修辞立其诚”的见解, 主张为文要道法辞兼备,精气神合一,实为桐城派义法理论的先驱 兴盛时期:代表人物是姚鼐,是一个声势颇大的古文流派 末流时期 :桐城派的威望和影响虽不及乾、嘉时期,但流行区域广,人数多,其中多 数为桐城派末流作家鸦片战争后,中国已由封建社会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转变 “文章 与世变相因” ,而遵循封建道统、文统的桐城派,面临着“世变”的挑战他们索之一字一 句,抱残守缺,以为格律,有悖于“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以至于逐渐消沉衰亡 思考练习题: 1、名词解释:文学研究会、创造社 2、简述周作人“人的文学”的观点 第二章第二章 鲁迅鲁迅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鲁迅创作的价值及文学史意义。
理解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情感焦 虑掌握鲁迅开创的现代小说传统与“独语体”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