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广东省各市县名称由来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67.50KB
约12页
文档ID:40388642
广东省各市县名称由来_第1页
1/12

广东省各市县名称由来广东省各市县名称由来一、地名先秦,广东境内的古地名属于约定俗成的秦汉岭南并入中央版图,正式有行政建制 地名 管理也始于此时秦置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在今广东境内置番禺、龙川、四会、 傅罗 (博罗)、揭阳 5 县西汉初则在广东设 3 州 7 郡 26 县,许多政区、地名相继确定下 来,以后由郡、县二级制发展为州、郡、县三级制,县以下还设乡或亭,地名层次增多, 层层叠压有 些县名,如南海、番禺、增城、曲江、博罗、龙川、揭阳、高要、四会、徐 闻、阳山等相当 稳定,二千年来未变三国时期,广东境内设立的县比汉代增加了三分之一西晋、南北朝时期,岭南(特别 是粤 西)行政建置急剧膨胀南朝后期(陈)广东境内建制达 15 州 45 郡 147 县之多,超过 1987 年底广东省县市数量其他类型的地名也应运而生隋代政区建制大加省并精简,从 三级制变为二级制广东郡县数量仅及前代一半,许多地名被废弃不用,成为历史地名 唐代政区恢复三级制,即道 、州(郡)、县制,广东境内增至 24 州(郡)93 县,产生许多新 地名,如广州又曰“广府”,新置端、康、新、勤 4 州,由隋高凉郡分恩、春、高、潘、 辩、罗 6 州,以及浈昌(南雄)、东莞、石城(廉江)、万安(万宁)、乐会(琼海)等县。

两宋行政区划基本因袭唐制,惟以路代替唐代的道州县数量与唐代相差无几,但也 新置长 乐(五华)、香山(中山)、乳源 3 县州县分布比较均匀,粤语、客家语、闽南语(潮 州话、福 佬话)三大方言区已经形成,其分布区域与当时政区大致重合其中粤语和客家 语分界线北段和南段与宋代政区界线完全一致,北段即宋英德府与连州的界线,而南段即 广州与惠州界线 客家语和闽南语的分界线则在大埔南、丰顺北一线,即与梅州和潮州的 政区界线相吻合 以上界线两侧狭长地带则为过渡地带元代除首创省为地方一级行政区以外,在省与路之间的增设道,还首置管理城厢居民 区的录事司,分别在广州、韶州和潮州路治中设置,为广东城区行政区划地名之始明代实行省、府(州)、县三级行政制,元代的道、路、司等名称均被废弃,一些政区 通名发生变化,专名被保存下来明代又在全国开展大规模的筑城运动,广东也改变过去 一些州县有治无城的状态,行政区划地名相对稳定,行政中心较少搬迁明代乡里制度较 为完善,县以下大抵十里为一都,以都统堡,以堡统图,以图统甲嘉靖中,广东有 4028 里,每里 110 户很多里与自然村名一致,也有些里含数个小自然村或一个自然村分开设 里,一些小聚落名也因此产生。

清代广东行政承袭明制,变化极少增加花县和丰顺县,乡里数量比明代有较大增加民国时废府留县初时为避免与别省之县名雷同或摈弃封建意识而更改一些县名,如 县名长宁改新丰、新安改宝安、归善改惠阳、永安改紫金、海阳改潮安、会同改琼东等 另也有州降为县,如连州、儋州改为连县、儋县二、各市沿革1、 广州广州是岭南地区最早建立的城市,建城已有 2200 多年的历史,向为岭南地区的政治、 经济、文化中心先秦时代,广州为南越族聚居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前 214)统一岭南,置南海、桂林、 象三郡南海郡治番禺,即今广州汉高祖三年(前 204),赵佗据岭南建南越国,定都番 禺西汉元鼎六年(前 111),汉武帝平南越,再置南海郡东汉建安二十二年(217),交州 州治从广信(今封开、梧州一带)移至番禺三国吴黄武五年(226),分交州东部而置广州, 始有广州之名隋设广州总管府,治广州唐贞观元年(627)为岭南道治所,后为岭南五府 经略使、岭南东道节度使、清海军节度使治所后梁贞明三年(917)刘岩割据岭南称帝,国 号大越,翌年改为汉,史称南汉定都广州,改称兴王府两宋时期为广南东路路治,元 代为广州路治所明洪武元年(1368)改广州路为广州府,二年置广东行中书省,九年改广 东承宣布政使司,广州均为治所。

清顺治三年(1646),明宗室朱聿粤在广州称帝,年号绍 武,史称南明绍武政权清代两广总督、广东巡抚、广州府署及番禺、南海二县县衙均设 在广州中华民国成立后,广州仍为广东省省会民国 7 年 10 月成立市政公所,筹备建市 民国 10 年 2 月市政厅成立,广州正式设市民国 6 年、9 年和 12 年,孙中山先后在广州 建立中华民国军政府、中华民国政府及中华民国政府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民国 14 年,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7 月改市政厅为市政府民国 19 年 1 月,改称特别市,8 月复为广州市民国 36 年 6 月改为国民政府行政院院辖市,仍为广东省省会1949 年 10 月 14 日广州解放,10 月 28 日,广州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隶属于中南 军政委员会领导,广州市为省级行政区域1953 年 3 月,为中央直辖市,广东省人民政府 驻地1954 年 6 月划归广东省辖1984 年 10 月纳入国家计划单列城市,被赋予相当于 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1994 年 2 月,广州市的行政级别为副省级同年 12 月起,不再实 行计划单列2、深圳始皇帝二十三年(前 214),秦王朝在岭南地区设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深圳属南 海郡番禺县辖地。

东晋咸和六年(331),置辖地六县的东官郡和宝安县,东官郡管辖珠江三 角洲及惠潮一带六县,郡治和县治均设在宝安南头城宝安县当时辖今天的深圳市、东莞 市、香港、番禺县南部、中山市、珠海市及澳门等地区至隋文帝开皇九年(589),东官郡 被废,宝安县改属广州府南海郡管辖,县治仍设在南头城到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宝安 县更名为东莞县,县治从南头迁至东莞的冲(今东莞市区)唐开元二十四年(736)正月,设 置屯门镇,镇治设在南头城宋朝期间,深圳不但是我国南方海路贸易的重要枢纽,而且 也是食盐产区,香料也很出名迄至元朝,这里出产的珍珠已十分著名到了明朝,明洪 武二十七年(1394),朝廷同时在深圳西部南头城建立了东莞守御千户所和在深圳东部大鹏 半岛设置了大鹏守御千户所,并另建大鹏所城鹏城由此成为今天深圳市的简称明神宗万历元年(1573)设置新安县,范围包括今天的深圳市及香港区域县治设在 南头城,新县定名为“新安”,取“革故鼎新,去危为安”之意清朝初期,清政府为 了防范郑成功势力在沿海的反清复明活动和打击海盗,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颁布“迁海 令”;两年后,又进一步扩大迁界区,在沿海 80 里划地为界,强令界内居民迁往内地, 禁止片帆出海。

初迁划界就将新安县境土的三分之二,包括县治南头城都划了进去,续迁又 划进 24 个村围以至清廷最终于康熙五年(1666)不得不撤掉新安县的建置,而把它划入东 莞县迁海之策使国家损失大量赋税,于是到康熙七年(1668)正月,清朝廷下令展界, 允许部分地区复界,新安县得以恢复建制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全面复界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使新安县的香港岛被英国 占领清咸丰十年(1860),中英签订《北京条约》,新安县的九龙半岛被迫割让给英国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清政府又与英国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又将新界借给英国, 为期 99 年三个不平等条约,新安县被划走了三分之二,原有的 3076 平方公里,有 1055.61 平方公里脱离其管辖民国三年(1914),因与河南省新安县重名,恢复古名宝安 县,县治仍设在南头抗战时期,南头沦陷,宝安县政府迁往东莞县1953 年,将宝安县 城迁往深圳镇1950 年 4 月 18 日,宝安县全境解放此后宝安县先后隶属于东江专署、 珠江专署、粤中行署、惠阳专区和佛山专区,以后又划归惠阳专区管辖1979 年 3 月 5 日,国务院批准在原宝安县的基础上,建立深圳市,受广东省委和惠 阳地区双重领导。

同年 11 月,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决定,将深圳市改为地区一级的省 辖市,直属省领导1980 年 10 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宣布恢复宝安县建制,隶属深圳市 管辖1981 年 3 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宣布深圳市升格为副省级市1988 年 11 月,国 务院正式批准深圳市实行计划单列,并赋予其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3、珠海1953 年 4 月,中山、东莞、宝安划出一部分沿海地区及 144 个岛屿成立珠海县,县 址设在唐家湾,隶属粤中行署1955 年全县划为边防区1956 年底,中山县的翠微、康 济、造贝、下栅、官塘、东岸 6 乡划入珠海县,全县扩至 13 个乡(镇、场)1958 年 10 月 各乡成立人民公社,10 月 12 日全县合并为一个珠海人民公社1959 年 3 月 22 日并入中 山县,3 月 29 日成立中共中山县珠海办事处1961 年 4 月 17 日恢复珠海县,县政府迁 香洲1979 年 3 月 5 日国务院批准建珠海市1980 年 8 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 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设立珠海经济特区1983 年斗门县划归珠海县,原珠海县范围 设立香洲区,相当县一级政权。

4、汕头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前 214),汕头这一地方始载入中原版图,现今的汕头市区,古时 是一片汪洋大海,随着滨海冲地的延伸,陆地不断抬升,形成了沙尾(金砂乡)南宋时朝 廷曾在鮀浦设水寨元代,现光华埠一带已有较大渔村,称“下岭”(或称“厦岭”、 “夏岭”)明成化年间划市区北部入饶平县,嘉靖时市区属澄海县万历四年(1576),南 澳分属福建和广东共管清汕头沿明制不变康熙五十六年(1717)筑烟墩建沙汕头炮台, 称沙汕头雍正八年(1730)设站收盐税,简称汕头同治元年(1861)对外开市中华民 国置潮州巡抚使,后改潮梅镇守使、潮循道、东江行政委员会公署、专员专署,所 辖范围随建置名称而变化,皆属广东省管辖民国 3 年(1914)年南澳全境划归广东管辖民国 10 年冬设汕头市政局,民国 12 年 7 月由澄海县析出市区北部范围置汕头市政厅,民 国 19年为省直辖市1949 年 10 月 24 日汕头解放,1950 年 2 月 10 日成立广东省 人民政府潮汕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6 年专员公署改称汕头专区,1958 年汕头 市归汕头专区管辖1975 11 月汕头市恢复为省辖市。

1981 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市 区龙湖村西北角 1.6 平方公里的沙丘地带试办经济特区1983 年撤销汕头地区,并入汕 头市,实行市管县体制1991 年 4 月汕头特区扩大到整个汕头市区,面积 234 平方公 里,并确定同年 11 月正式实施5、韶关韶关秦代属南海郡从西汉初年起本境已陆续建县东吴甘露元年(265)设始兴郡,隶属荆州,郡治在曲江县(今韶关市区);南朝梁天监七年(508),境内设州辖郡管县,称东衡州(治所在今韶关市区);隋改东衡州为韶州,取州北韶石山之“韶”字为州名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及清康熙九年(1670)先后在今韶关市区浈江边和北门设水关、旱关收税,韶关之名由此而来辛亥革命后,韶关设南韶连道,后改称岭南道民国 25 年(1936),粤北为广东省第二行政督察区(专署设在韶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于 1949年 11 月 25 日成立北江临时人民行政委员会,继而先后设置北江专区、粤北行政区、韶关专区、韶关地区和韶关市1983 年 6月韶关地区与韶关市合并,实施市带县体制6、河源秦始皇三十三年(前 214),设置龙川县,县域包括现河源五县一区和五华、兴宁、新丰、陆丰等县。

南朝齐永明元年(483),龙川县分出河源县,隶属广州南海郡从此有了河源县的建制,县治在源城镇,到 1998年已有 1515 年的历史河源建县时,县境辽阔,包括了今和平、连平、新丰、龙门、博罗等县大部分地方自此以后,河源县属地域曾经有多次调整变化,直至 1988 年,撤县建立地级市至今7、梅州秦时,。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