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养鱼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欧阳修《养鱼记》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欧阳修《养鱼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欧阳修《养鱼记》原文及翻译欧阳修 原文: 折檐之前有隙地,方四五丈,直对非非堂①,修竹环绕阴映,未尝植物,因洿②以为池不方不圆,任其地形;不甃不筑③,全其自然纵锸以浚之,汲井以盈之湛乎汪洋,晶乎清明微风而波,无波而平若星若月,精彩下入 予偃息其上,潜形于毫芒;循漪沿岸,渺然有江潮千里之想,斯足以舒忧隘而娱穷独也 乃求渔者之罟,市数十鱼,童子养之乎其中童子以为斗斛之水不能广其容,盖活其小者而弃其大者怪而问之,且以是对 嗟乎,其童子无乃嚚昏④而无识者乎!予观巨鱼枯涸在旁,不得其所,而群小鱼游戏乎浅狭之间,有若自足焉,感之而作《养鱼记》 [注]①非非堂:堂名,欧阳修在洛阳时所建②洿:掘土为池③甃:指砌池壁筑:指夯平池底④嚚昏:愚蠢糊涂 译文: 房檐转角的前面有块空地,刚好长宽四五丈,直对非非堂,四周绿竹成荫,不曾种植花草,于是把它当作池塘按照空地的地形,挖一口不方不圆的池塘;没用砖砌壁,没用泥土修建夯平池底,保全它自然的特点。
用铁锹开沟疏通水路,从井里取水灌入池塘池水满满地,清澈透明有风,漾起水波;没风,水面平静清澈星星月亮都能倒映出来 我仰卧在池塘旁休息,连人的须眉都能映照得清清楚楚;(我)循着湖面的微波沿着岸边散步,茫然间(或“仿佛”)有一种身处千里江潮之上的感觉,我的忧愁和孤独都得到解脱 我找到一个渔人,买了几十尾鱼,叫童子把它放进池塘里养童子认为池塘水量有限又不能扩大容积,他把小鱼放进池塘,把大鱼丢在一边我感到奇怪就问他,他把自己的看法告诉我 唉!那个童子也是愚昧糊涂没有见识啊!我看那些大鱼枯死在池塘旁边,而那些小鱼在又浅又窄的水洼中嬉戏,好像很满足的样子我很有感触,因而写了《养鱼记》 欧阳修《养鱼记》 2、欧阳修《有美堂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欧阳修《有美堂记》原文及翻译欧阳修 原文: 嘉祐二年,龙图阁直学士,尚书吏部郎中梅公,出守于杭于其行也,天子宠之以诗于是始作有美之堂盖取赐诗之首章而名之,以为杭人之荣公之甚爱斯堂也,虽去而不忘今年自金陵遣人走京师,命予志之其请至六七而不倦,予乃为之言曰: 夫举天下之至美与其乐,有不得兼焉者多矣。
故穷山水登临之美者,必之乎宽闲之野、寂寞之乡,而后得焉览人物之盛丽,跨都邑之雄富者,必据乎四达之冲、舟车之会,而后足焉盖彼放心于物外,而此娱意于繁华,二者各有适焉然其为乐,不得而兼也 独钱塘,自五代始时,知尊中国,效臣顺及其亡也顿首请命,不烦干戈今其民幸富完安乐又其俗习工巧邑屋华丽,盖十余万家环以湖山,左右映带而闽商海贾,风帆浪舶,出入于江涛浩渺、烟云杳霭之间,可谓盛矣 而临是邦者,必皆朝廷公卿大臣若天子之侍从,四方游士为之宾客故喜占形胜,治亭榭相与极游览之娱然其于所取,有得于此者,必有遗于彼独所谓有美堂者,山水登临之美,人物邑居之繁,一寓目而尽得之盖钱塘兼有天下之美,而斯堂者,又尽得钱塘之美焉宜乎公之甚爱而难忘也梅公清慎,好学君子也视其所好,可以知其人焉 四年八月丁亥,庐陵欧阳修记 (注)①有美堂:现在位于浙江杭县吴山最高处 译文: 宋仁宗嘉祐二年,龙图阁的直学士,尚书吏部郎中梅清慎先生到钱塘(杭州)去任职那时由于皇上很爱惜这位人材,在临行的时候写了一首诗赠送给他梅清慎先生到了杭州以后,在吴山上盖了一座有美堂,并把皇上赠诗的前两句中的“有美堂”三个字作为堂名,做了一块匾,设法给钱塘的市民带来荣耀。
梅先生非常喜欢这个“有美堂”,虽然现在已经调离钱塘,但是还是不能忘怀这“有美堂”,今年从金陵(南京)派人来到京城,叫我给有美堂写一篇序文派来的人前五、六次都被我推辞了,但梅先生还不怕失败,又派人来求我写序,所以我就写了下面这段文字: 天底下山水的秀美与人们能从中得到的快乐是往往是不能两全的要能看到登高俯瞰山水的秀美,往往要走到偏僻的乡下,寂寞无闻的村庄里去,要看到相貌好的人物和丰富的物产,有的富人富到拥有连整个城的财富,那光用我们两只脚走去寻找是找不到的,只有到车水马龙的路口,商贾云集的码头去找前一个是使我们看了风景而忘记了自身,而后一个是想到事物的繁盛也忘记自身这两个的追求是不一样的,人们从中所得到的快乐也是不一样的,这二个东西是很难都难能要到的啊现时我们所说的“罗浮”、“天台”、“衡山”、“洞庭湖”,还有“三峡”的险要,这些地方是我国东南部最秀丽的风景,但这些地方都是在小的县城、小的州治、偏僻少闻的乡下这些风景是给隐士、放逐之人享受的如果既要是在交通方便,物产丰富,人口众多的集市,又要有山水秀美的地方,它能给于有钱的人的以娱乐,我看只有“金陵”、“钱塘”这两个城市了这二个城市由于幸免于战乱,保存得比较好。
宋朝皇帝受于天命,统一了中国,由于金陵归宋较迟,现在江山虽在,但旧的城墙庙宇被毁坏而埋于荒草的很多,到过金陵的人几乎没有不为看到这些景象而感凄凉与踌躇的 这么说,中国只有一个钱塘自五代以来闻名于海内了究其原因,是因为当地前朝的地方官顺及形势,向大宋请命,不动战争现在这个地方的老百姓富裕安好,幸福快乐在这个地方的老百姓又多熟悉工艺技巧,城市中的屋宇非常漂亮这样的房屋约有十万多座,整个城市掩映在西湖和山林之中,非常好看在大江的码头上云集有福建来的艘艘商船,这些商船极其忙碌地进进出出于钱塘江辽扩浩渺的烟波里 到这个地方来的人,大多是朝庭的公卿大臣,也有是皇上的待从,还有各地的喜欢旅游的人和外地来的客人大家都要寻找个好的地方,筑起了他们亭台和水榭朋友们一边相会,一边游览,一边享受山水的快乐在钱塘的其他地方看风景往往是有得有失,只有这有美堂上看风景,登高望远,既可以看到山水之美,又可以看到人居物产之盛,也就是说一耸目而尽得之啊!人们说钱塘兼有天下之美,而这个堂却又兼有钱塘之美,这就是为什么梅清慎先生非常喜欢这个“有美堂”而永远忘能忘怀的原因啊!梅清慎先生,是个爱好学习的君子,我们看他的爱好,就可以知道他的人品了。
嘉祐四年八月丁亥日,庐陵人欧阳修写 欧阳修《有美堂记》 3、欧阳修《峡州至喜亭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欧阳修《峡州至喜亭记》原文及翻译欧阳修 原文: 蜀于五代为僭国,以险为虞,以富自足,舟车之迹不通乎中国者五十有九年宋受天命,一海内,四方次第平,太祖改元之三年,始平蜀然后蜀之丝枲织文之富,衣被于天下,而贡输商旅之往来者,陆辇秦、凤、水道岷江,不绝于万里之外 岷江之来,合蜀众水,出三峡为荆江倾折回直,捍怒斗激,束之为湍,触之为旋顺流之舟顷刻数百里,不及顾视,一失毫厘与崖石遇,则糜溃漂没,不见踪迹故凡蜀之可以充内府、供京师而移用乎诸州者,皆陆出;而其羡余①不急之物,乃下于江,若弃之然,其为险且不测如此夷陵为州,当峡口,江出峡始漫为平流故舟人至此者,必沥酒再拜相贺,以为更生 尚书虞部郎中朱公再治是州之三月,作至喜亭于江津,以为舟者之停留也且志夫天下之大险,至此而始平夷,以为行人之喜幸夷陵固为下州,廪与俸皆薄,而僻且远,虽有善政,不足为名誉以资进取朱公能不以陋而安之,其心又喜夫人之去忧患而就乐易,《诗》所谓“恺悌②君子”者矣自公之来,岁数大丰,因民之余,然后有作,惠于往来,以馆以劳,动不违时,而人有赖,是皆宜书。
故凡公之佐吏,因相与谋,而属笔于修 【注释】①羡余:地方官员以赋税盈余的名义向朝廷进贡的财物②恺悌:和乐平易的样子 译文: 蜀地在五代时期割据一方自立为国,国号后蜀,以天险为屏障,自给自足富甲一方,跟中原各地几乎不通往来长达59年直到宋朝顺应天命,一统天下,逐一平定四方宋太祖赵匡胤从建隆改元乾德后第三年,平定蜀地(实际上是建隆2年开始攻蜀,5年才平定蜀地)于是蜀地产的丝和锦源源不断地供应天下需求,那些往来运输的商人们,有从陆路自关西秦川坐车来的,也有从水路自岷江而来的,熙熙攘攘绵延万里 岷江是集合了蜀地各条大小水路形成的,出了三峡就叫做荆江,河道曲折蜿蜒,水流激荡湍急水流聚集速度非常快,就像千军万马奔腾而下坐船顺流而下,顷刻之间就驶出数百里,船上的人根本就来不及观赏岸边美景行舟之时如果稍微出点闪失与水道中的礁石相撞,船马上就会被撞得粉碎然后被水流吞没所以只要是从蜀地运货充实国库和提供朝廷用于各地州府的产品,一般都是由陆路运输只有剩下那些不重要的东西才走水路运输,而且运送这些货物就像扔掉了一样,岷江的凶险和其不可预知性就像这样夷陵作为州县,正在三峡出口上,岷江到这里水流才转而平和。
所以那些行舟之人到了这里一定会喝酒感谢老天爷,互相祝贺就像再世为人一样 尚书省下工部所辖虞部(宋朝时期尚书省所辖六部分二十四司,工部下辖屯田、虞部、水部三司)郎中朱再治到任夷陵州3个月,在江边渡口修了一座至喜亭,作为从岷江而来的船家的休息场所而且至喜亭的名字还含有岷江水路的凶险到这里就平定了,行人为此而感到幸运和高兴的意思夷陵作为偏远州县,这里的官员的俸给和官禄都很微薄,而且由于地处偏远,就算官员有很好的政绩,也不能够传誉天下作为晋升的资本然而朱再治却能够接受这种并不好的状况,而且他还能够为人们远离忧患而过上快乐的生活,《诗经》中所说的“和乐亲善,平易近人的谦谦君子”就是像他这样的人自他到任以后,年年丰收,因为人民生活富足,还能够有所作为,施恩惠给那些往来的客商修了馆驿来让他们休息,不会误了生意,于是过往的客商们都能够有所依靠,对他的评价都很高于是他手下的门吏们互相商量这,找到了我欧阳修写了这篇文章来歌颂他的功绩 欧阳修《峡州至喜亭记》 4、欧阳修《菱溪石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欧阳修《菱溪石记》原文及翻译欧阳修 原文: 菱溪之石有六,其四为人取去;其一差小而尤奇,亦藏民家;其最大者偃然僵卧于溪侧,以其难徙,故得独存。
每岁寒霜落,水涸而石出,溪旁人见其可怪,往往祀以为神 菱溪,按图与经皆不载唐会昌中,刺史李渍为《荇溪记》,云水出永阳岭,西经皇道山下以地求之,今无所谓荇溪者,询于滁州人,曰此溪是也杨荇密有淮南,淮人为讳其嫌名,以荇为菱,理或然也 溪傍若有遗址,云故将刘金之宅,石即刘氏之物也金,吴时贵将,与荇密俱起合肥,号三十六英雄,金其一也金本武夫悍卒,而乃能知爱赏奇异,为儿女子之好,岂非遭逢乱世,功成志得,骄于富贵佚欲而然邪?想其陂池、台榭、奇木、异草,与此石称,亦一时之盛哉今刘氏之后散为编民,尚有居溪旁者 予感夫人物之废兴,惜其可爱而弃也,乃以三牛曳置幽谷,又索其小者,得于白塔民朱氏,遂立于亭之南北亭负城而近,以为滁人岁时嬉游之好 夫物之奇者,弃没于幽远则可惜,置之耳目,则爱者不免取之而去嗟夫!刘金者虽不足道,然亦可谓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岂不伟哉及其后世,荒堙零落,至于子孙泯没而无闻,况欲长有此石乎用此可为富贵者之戒而好奇之士闻此石者,可以一赏而足,何必取而去也哉? 译文: 菱溪的巨石共有六块:其中四块已经被人取走了;另一块虽然体积不大形状却很奇特,也被当地百姓收藏在家中;那块最大的,还静静地仰卧在溪水之旁,因为它太难搬动,故而得以存留在这里。
每到天气转寒秋霜降落溪水干涸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