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渊冲“形美”原则下《将进酒》英译本对比分析 王玉【Summary】:《将进酒》是李白沿用汉乐府所做,属于古体诗,对字数、句数等方面没有太多要求,全诗以七言为主,中间间有三言和十言本文从许渊冲的“形美”原则出发,深入探讨对比了孙大雨译本和龚景浩译文在句式方面的差别Key】:“形美” 《将进酒》 翻译 对比分析 “三美”一、引言笔者在许渊冲先生“三美”原则的指导下对《将进酒》的两个译本进行对比研究由于已分别从“意美”和“形美”两个原则对孙大雨和龚景浩的译本进行分析,现在“形美”原则的指导下对孙译和龚译进行对比分析二、许渊冲“三美”原则中的“形美”许先生认为译诗除了传达原诗内容之外,还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形式和音韵(许渊冲,1979)虽然“形美”的重要性次于“意美”和“音美”,但是,如果在实现“音美”“形美”的基础上,还能再实现“形美”,那这就可以称得上是完美的译本了但是,由于中英文之间语言、语音、行文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将中国诗歌翻译成对等形式的英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做不到,那么至少也要做到大體上相似,这也就是许先生(2006)所说在翻译诗歌时是很难做到与原诗的形式完全一致,只能大体相近,如能译得对仗工整,那自然是再好不过了。
三、“形美”原则下《将进酒》英译本对比分析就《将进酒》来看,诗的形美主要体现在诗句的长短、数量及对应上在翻译时这就涉及到译本与原诗在结构上对应的问题3.1整体排列 《将进酒》全文12行,12句两个译文在诗行的数量上有着明显的差别孙译文一共25行,除将“五花马”一句译作三行外,其他都是原文一行译文两行龚译文一共30行,比孙译多出5行,稍有冗长之感就诗行的数量与排列来说龚译文因为每行长短不一,太过错落,与原诗相差较大,没有在形式方面还原原文就整体形式而言,孙译更忠实于原文的形式特点3.2句型选择 除了诗歌整体排列外,形美还体现在句型的选择上例1:《将进酒》Drink Your Fill !(龚景浩,2006:76)Carouse, Please(孙大雨,2007:131)从《将进酒》题目的翻译来看,二者的译文不相上下从句法角度讲,“将进酒”是一个祈使句,意思是“请喝酒”或“请干杯”孙译与都是祈使句,语气强烈,彰显了李白豪迈的个性和狂放的风格3.3首句排比 《将进酒》的开头是两个“君不见”长句,结构对仗,是个排比句从这点来看两者都注意重复“君不见”龚译和孙译分别如下:Can't you see:The water in the Yellow River flows from the sky,Can't you see:In grand houses the worry is about hair color change---In the morning it was silken black;(龚景浩,2006:76)Seest thou notThe waters of the Luteous Riverrush down from the sky,Seest thou notWhite locks are wailed at before bright mirrors/ in halls high,(孙大雨,2007:131)孙译“Seest thou not”后接两个长句,与原文的长短数量相一致,忠实地再现了原文的文体特点。
而龚译第一个“Can't you see”后接一个长句,第二个后接的却是一个长句一个短句从诗句长短这点来看,孙译在数量与手法的运用更接近于原诗3.4工整对仗 例2:烹羊宰牛Boiling beef and preparing lamb (龚景浩,2006:76)Let mutton and beef be broiled(孙大雨,2007:131)原文中“烹羊”与“宰牛”两个结构完全相同,龚译将其处理为语法结构相同的句式,注意到了原文的结构对仗,照应了原文,而孙译则没有照顾到了两者的对应四、结论由于笔者先前已从“意美”和“形美”两方面对孙译和龚译进行了对比分析,所以在此,想从整体阐述“三美”原则下《将进酒》英译本对比分析首先,从“意美”来看,孙译更能传达出原文恢弘壮阔,潇洒豪放的意境孙译善用修辞,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再加之典故的恰当运用,增加了诗意的表达,丰富了有限字词的内涵,使诗歌更加委婉从“音美”来看,孙译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性,很好地再现了原诗的“音美”押韵是诗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译文如果不押韵就无法再现原诗的神韵从“形美”来看,孙译本更忠实于原文形式,更好的传达了《将进酒》的形美,保留了诗歌本身的文化特色。
形美表现在句子的对仗、结构等方面与英文诗歌相比,中国诗歌更为规则,这种差异是翻译的难点孙大雨和龚景浩的译文体现出完全不同的风格,两者译文在遣词造句、传达原文风格等方面都各有所长通过对比李白《将进酒》的两个英文译本,可以看出诗歌翻译是一门独特的艺术,既有译者创作成分,又有独特的美学价值而有些人却将中国古典诗词译成自由体,甚至将其写成散文形式,这在中文和目标语读者中都是不可接受的许渊冲先生提出的“三美”原则兼顾了蕴含在诗歌中的“意、音、形”三大特点,可以创造性地表现出原诗的美感,适用于中国传统诗歌的翻译运用“三美”原则翻译中国古诗可以将原诗之美与译文之美珠联壁合,能对原诗的理解与译诗的学习产生积极的意义,也能提高我们对诗歌的文学和艺术鉴赏能力Reference】:【1】 许渊冲. 翻译的艺术(增订本)[M]. 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2】 许渊冲.“毛主席诗词”译文研究[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79(01):11-19+41.【3】 许渊冲. 三谈“意美、音美、形美”[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02):70-77.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