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理学的奠基者之三二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118KB
约31页
文档ID:48499982
理学的奠基者之三二_第1页
1/31

第四节理学的奠基者之三 ——二 程一、学术地位与特征n 程颢(1032--1085),字伯淳,后学尊为“明 道先生”程颐(1033--1107),字正叔,程颢 之弟,他们是河南伊川人,所以后人称程颐为“ 伊川先生”他在任崇政殿说书时,要求增加讲 课次数,减少休假,太皇太后在皇帝听课时垂帘 监督,并改变仁宗以来讲官站着辅讲的规定,以 培养皇帝“尊儒重道”之心这些要求不被朝廷 理睬,并因此使他与同朝关系紧张后调到西京 国子监程门立雪”的故事不仅说明杨时的敬 师之诚,也与程颐平日的严厉有关弟子们认为 大程饶有风趣,而小程“直是谨严”n他们是“道学”(即理学)的创始人,认 为自己的学说真正把孟子以后中断了1400 年的儒学承接了起来他们以“理”为最 高范畴,强调道德原则对个人和社会的意 义,注重内心生活和精神修养,形成了一 个代表新的风气的学派他们所走的“泛 滥出入”,而后“归本六经”的道路,代 表了当时理学家思想发展的常规道路n 二程著作后人统编成《二程全书》,主要 是讲学语录和所作的诗文,程颐有《程氏 易传》二、天理说(一)天理与道n如果说在宋初三先生(孙复、石介、胡瑗)时期,儒学 复兴思潮是围绕着“文”与“道”的关系展开的话,那 么二程时期更多提到的是“经”与“道”的关系。

北宋 儒学“文所以载道”的提法是针对流行的辞章之学,二 程的“经所以载道”的提出则是针对经学的训诂学风 他们的“知道”追求以文章、训诂、佛老为对立面n“理”是二程思想的核心,程颢提出:“有道有理,天 人一也,更不分别《二程遗书》二上)这表明他 所体认的天理是一个贯通自然与社会的普遍原理,这个 普遍原理是天人合一的基础他们认为天人合一、万物 一体的基础不是气,而是理道和物永不相离,道普遍 存在于宇宙一切事物之中n 普遍存在于宇宙中一切事物的“道”或“理” ,分析起来可有四种:天道、物理、性理、义理 天道是所谓自然法则,如“生生之谓易,是天 之所以为道也,天知识以生为道《二程遗 书》二上)物理指事物的具体规律和性质,如“ 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万物皆有理,顺 之则易,逆之则难 (同上,十一)义理则 指社会的道德原则,如“为夫妇、为长幼、为朋 友,无所为而非道 (《二程遗书》卷四) 性理则指人的道德本质,程颢认为理为理性,程 颐后来提出“性即理”,认为人性就是禀受的天 地之理,后来理学家普遍接受这种看法n 二程所以提出天理说,和他们在思想方法上注 重区分形上与形下是分不开的《周易·系辞》 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在中 国哲学的发展中,不同时代的哲学家岁这两句话 给以了不同的解释。

二程认为,凡是物质的东西 ,具体的东都是属于“形而下”的,是“器”; 凡是普遍的、抽象的东西都是属于“形而上”的 ,是“道”感性地存在的东西是形而下的,只 有用理性才能把握的东西是形而上的天地、万 物、阴阳都是形而下的器,事物的规律、本质、 共相才是形而上的道程颢认为区分普遍与特殊 、区分理和物、道和器,是哲学的重要方法 n(接上)他强调,《系辞》中“一阴一阳之谓道” 未能真正分清道和器,因为阴阳是气,是形而下 的存在,是不能被程为道的只有那句“形而上 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才“截得上下最分 明”,才把感性的具体的和抽象的一般本质划分 开来道”或“理”不是感性的直接,它们是理性 思维的对象,不是凭感官直接认识的,所以说“ 要在人默而识之也”但从实际存在来说,道并 不是与器截然分开的独立实体,事物的本质、原 理、法则就在事物之中,人的认识就是要在人伦 日用中见道,在一切具体的事物上认识宇宙的普 遍原理 n《二程遗书》卷6:“今之为学者歧而为三,能 文者谓之文士,谈经者泥为讲师,惟知道者乃儒 学也《二程集》第95页)n《二程遗书》卷18:“今之学者有三弊,一溺于 文章,二牵于训诂,三惑于异端。

《二程集 》第187页)n《为家均作试汉州学策问三首》:“后之儒者, 莫不以为文章,治经术为务文章则华靡其词、 新奇其意,取悦人耳目而已经术则解释辞训, 较先儒短长、立异说以为己工而已如是之学, 果可至于道乎?”(《二程集》第580页)n《二程遗书》卷4:“天者,理也神者,妙万 物而为言者也《二程集》第132页)n程颐《二程遗书》22上:“问天道如何?曰:只 是理,理便是天道也且如说皇天震怒,终不是 有人在上震怒,只是理如此《二程集》第 290页)n程颢《二程遗书》卷11:“《系辞》曰:‘形而 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阴阳亦性 而下者也而阅道者,惟此语截得上下最分明 元来只是此道,要在人默而识之也《二程 集》第118页)n程颢《二程遗书》卷1:“形而上为道,形而下 为器,须著如此说器亦道,道亦器,但得道在 ,不论今与后,己与人《二程集》第4页 )(二)理与气1,所以然为理n程颐认为,道不能离开阴阳,形上性下不 是空间上分别的不同实体;气的往来运动 中,有一种支配它如此运动的规律作为内 在根据,即是道这思想与张载接近,但以 道为第一性的东西,所以边县出对理的认 识和规定的某种深入,在理论思维上有意 义。

2,体用一源,显微无间n程颐进一步发展张载的观点,认为周易深奥的义理存在 于纷然错综的卦象之中,理在象中,即象识理,离象无 理,理是象的理,象是理的象而这种象也泛指一切现 象,一切具体事物它们之间是微与显之间的关系理 是事物的本质,事物是理的表现,两者不是截然对立, 而是相互统一的n这里说的体,是指事物内部深微的原理和根源,用是指 世界的各种现象其中体是第一性的用以来于体故有 唯理论的倾向这与印度佛学中所讲的现象虚幻不实、 本体超越现象而真实存在观点不同3,道则自然生万物n程颐认为从宏观上说,物质和运动都不会消失, 但就宇宙构成的材料说,不是循环的,而是生生 的、具体的气都有产生、有消尽的象张载那种 认为一个事物的气在事物死亡后只会改变形态, 不会真正消灭的看法,与宇宙的发展难以一致 气的不断产生根源于宇宙固有的必然性宇宙的 “道”就是生生不穷的根源此为不了解物质和 能量不灭及其相互转化的道理所致n《二程遗书》卷3:“一阴一阳之谓道,道非阴阳也, 所以一阴一阳,道也,如一阖一闢谓之变《二程 集》第67页)n《二程遗书》卷15:“离了阴阳更无道,所以阴阳者是 到也阴阳,气也气是形而下者,道是形而上者。

(《二程集》第162页)n《易传序》:“致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体用一 源,显微无间《二程集》第582页)n《二程遗书》卷25:“至显者莫如事,至微者莫如理, 而事理一致,微显一源,古之君子所以善学者,以其能 通于此而已《二程集》第323页)n《二程遗书》卷15:“天地之化,自然生生不穷,更何 复资于既毙之形、既返之气以为造化?……天之气亦自 然生生不穷《二程集》第148页) 三.动静与变化n程颐主张本体论,认为动和静、阴和阳既没有开始,也 不会有终结,宇宙并不是从一个原始实在中逐渐演化出 来的,宇宙的对立统一和阴阳变化,是一个永恒的无尽 过程这是关于运动不灭和物质永恒的思想,体现了较 高的辩正思维这个思想较之于周敦颐将宇宙发生与本 体存在混淆的看法,有所进步n程颐也继承了《周易》的思想,肯定“变”的普遍性和永 恒性再动和静中,他在认定二者“相因”的前提下,更 强调了“动”的根本性所以他提出“动为天地之心”这 里的天地之心指主宰天地的根本原则这一思想一反王 弼、孔颖达易学以静为天地之心的思想,肯定了运动对 于宇宙过程的意义,是很有理论价值的n在讨论事物的运动状态时,程颐提出了物极必反 的观点。

人应发挥主动性,以促成事物向好的方 向转化在相对稳定的时代,应当注意缓和矛盾 ,不使过激他并肯定对立的普遍性n《经说》卷1:“动静无端,阴阳无始,非知道 者,孰能识之!”(《二程集》第1029页)n《二程遗书》卷15:“老氏言虚而生气,非也 阴阳开阖,本无先后,不可道今日有阴,明日有 阳如人有形影,盖形影一时,不可言今日有形 ,明日有影,有便齐有《二程集》第160 页)n《周易程氏传·恒卦》:“凡天地所生之物,虽山岳之 坚厚,未有能不变者也,故恒非一定之谓也,一定则不 能恒矣,唯随时变易,乃常道也《二程集》第 862页)n《程氏经说》卷1:“动静相因而成变化《二程 集》第1029页)n《周易程氏传·复卦》:“一阳复于下,乃天地生物之 心也先儒皆以静为见天地之心,盖不知动之端乃天地 之心也,非知道者孰能识之!”(《二程集》第819页 )n《二程遗书》卷15:“屈伸往来只是理,……物极必返 ,其理须如此,有生便有死,有始便有终《二程 集》第167页)n《周易程氏传·否卦》:“物理极而必反,故泰 极则否,否极则泰……极而必反,理之常也 然反危为安,易乱为治,必有阳刚之才而后能也 《二程集》第762页)《周易程氏传·睽 卦》:“物理极而必反也。

以近明之,如人适东 ,东极矣,动则西也,如升高,高极矣,动则下 也既极,则动而必反也《二程集》第 894页)n《周易程氏传·困卦》:“物极则反,事极则变 ,困既极矣,理当变也《二程集》第945 页)n《周易程氏传·大有卦》:“贤智之人,明辨物 理,当其方盛,则知咎之将至,故能损抑,不敢 至于满极也《二程集》第771页)n周易程氏传·临卦》:“圣人为戒,必于方盛而虑衰, 则可以防其满极,而图其永久n《二程遗书》卷15:“道二,仁与不仁而已,自然理如 此,道无无对,有阴则有阳,有善则有恶,有是则有非 ,无一亦无三《二程集》第153页)n《周易程氏传·贲卦》:“理必有对待,生生之本也 有上则有下,有此则有彼,有质则有文一不独立,二 则为文,非知道者,孰能识之!”(《二程集》第808 页)n《二程遗书》卷11:“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皆 自然而然,非有安排也,每中夜以思,不知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也《二程集》第121页)n《二程遗书》卷11:“万物莫不有对,一阴一阳、一善 一恶,阳长则阴消,善增则恶减斯理也,推之其远乎 !”(《二程集》第123页)四.心性、性理与气质n程颢肯定“生之谓性”,性之善 恶是由气禀先天造成 的,但是可以改变。

他要求通过内心的体验存理去欲, 而程颐则更为重视外在的知识n程颐区分了两种“性”概念,认为孟子与告子的分歧实 际上是两个人所用的人性概念不同所致孟子讲的是“ 极本穷源之性”,告子讲的则是“生之谓性”即受生以 后的性,所以讲的不是最根本的性后种性被张载、程 颐称为“气质之性”n程颐认为严格地说,“性”只能指性之本,无有不善, 生之谓性的性只能叫“才”,有善有不善在这个意义 上,荀子、杨雄只说到了“才”,孟子才真正认识“性 ”,所以论“性”应以孟子说为是才”(材)的意 思是指材料,即材质;而生之谓性指的是气,两者合起 来即气质的概念n《周易程氏传·临卦》n程颢《二程遗书》卷1:“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其体 则谓之易,其理则谓之道,其用则谓之神,其命于人则 谓之性《二程集》第4页)n《二程遗书》卷1:“‘生之谓性’,性即气,气即性 ,生之谓也人生气禀,理有善恶,然不是性中元有此 两物相对而生也有自幼而善,有自幼而恶,是气禀有 然也善固性也,染恶亦不可不谓之性也盖生之谓性 ,‘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才说性时,便已不是性也 反人说性,只是说‘继之者善’也,孟子言人性善是 也夫所谓‘继之者善’也者,犹水流而就下也。

皆水 也,有流而至海,终无所污,此何烦人力之为也?有流 而未远,固已渐浊;有出而甚远, n(接上)方有所浊,有浊之多者,有浊之少者 清浊虽不同,然不可以浊者不为水也如此,则 人不可以不加澄治之功故用力敏勇则疾清,用 力缓怠则迟清,及其清也,则却只是元初水也 亦不是将清来换却浊,亦不是取出浊来。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