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 家争鸣春秋:前770——前475战国:前475——前221“百家争鸣”所谓“百家” 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 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 兵家、小说家等十家–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 ,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 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 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 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经济:铁犁牛耕的推广,井田制瓦解,小 农经济的发展政治: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周王失去天 下共主的地位诸侯争霸战争,为了国家强大 和赢得战争,注重培养人才社会环境:私学兴起,学术下移,自然科学的 发展文化:一、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一、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社会大变革(根本)(一)、儒家:孟子 1、孟子简介2、思想主张(1)政治思想 ① 内容:A、要以德服人,争取民心B、重民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仁政 ”二、百家争鸣概况二、百家争鸣概况② 评价: A、积极: 体现“民本” B、消极:其“仁政”,是为了专制君主统治更稳固2)人性本善论(“仁政”的理论基础)(3)价值观重义轻利、舍生取义3、孟子的历史地位(1)是战国著名的思想家,继承并发展孔子的学说,被尊称为“亚圣” (2)《孟子》被后世奉为经典,成为“四书”之一(二)、儒家: 荀子1、荀子简介2、思想主张(1)哲学思想①“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自然界有 其运行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朴素 唯物思想)②人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⑵⑶(强调后天教育和环境的作用 )(礼、法并施,即王霸兼用,但以”礼”为主 )4、荀子历史地位:3、思想特点 :是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长期被视为儒家学派的“异端 ” 人性本恶论政治思想(三) 、墨家: 墨子1、墨子简介2、思想主张⑴“兼爱”、 “非攻” ⑵“尚力” 、“尚贤”、“尚同”⑶“节用”、”节葬”3、影响代表下层劳动群众,并在战国时期称为显 学。
四)、道家: 庄子1 、2、思想主张⑴ 齐物(万物齐一)3、它成就:美学、文学⑶天与人“不相胜” (人必须顺应 自然)(与荀子区别?)⑵“逍遥”的人生态度庄子简介(五)、法家: 韩非1、韩非简介2、思想主张 ①要不断地变法革新 3、影响①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②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外儒内 法),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 基础② 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 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六)、兵家: 孙膑1、孙膑简介2、军事思想① 强调战争的规律② 注意利用和创造有利于己的形势③ 重视人的作用三、百家争鸣的特点流派纷呈,各具特色,人文色彩浓郁,关注国计 民生.四四、、百家争鸣的意义百家争鸣的意义1 1、是中国历史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3 3、它们共同构造了、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 基本精神基本精神2 2、、先秦先秦诸子百家在各个领域内的思想理论诸子百家在各个领域内的思想理论 ,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 响1 1)儒家: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儒家: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 ((2 2)道家:哲学思想)道家:哲学思想 ((3 3)法家:变革精神)法家:变革精神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今天我们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的态度?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儒家——法家——道家——推崇“人治”,“德治”,即治国时 偏重君王实行仁政。
提倡“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 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 央集权国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意志 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从下面的话判断出这 是哪一学派的观点?仁者爱人,民贵君轻万物虚无,祸福相倚 兼爱非攻,节用尚俭以法为教,今必胜昔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儒家)学 派人物 时代主要思想儒 家墨 家“仁”和“礼”; 为政以德;因材施教 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 君舟民水兼爱、非攻;尚力,尚贤; 节用、节葬孔子孟子春 秋战 国荀 子墨 子战 国学派 人物 时代主要思想道 家法 家兵 家道是世界的本源; 辩证法;无为而治齐物;逍遥的人生态度; 天与人不相胜主张法、术、势结合; 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 ; 变法革新强调战争规律;“造势”; 重视人的作用老 子庄 子韩 非孙 膑春 秋战 国战 国战 国1、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对于打击贵族阶 级特权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是 ( ) A、“兼爱”、“非攻” B、“法不阿贵 ” C、“民贵君轻” D、“以法为本 ”2、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思想体 系的核心是( ) A、克己复礼 B、宽刑薄赋 C、仁 D、民贵君轻A AC C5、春秋战国时期在人性论上持截然相反观 点的思想家是 ( ) A、孟子和荀子 B、孟子和老子 C、老子和孔子 D、荀子和墨子6、以下哪种观点不属于老子的主张( ) A、“无为而治” B、“守静” C、“忠恕”之道 D、“天法道,道法自然”A AC C3、下列关于荀子及其思想评价,正确的是 ( ) A、性本善 B、先霸道、后王道 C、是战国思想的集大成者 D、与传统儒家思想完全一致4、在人与自然关系的主张上截然对立的思 想家是( ) A、孔子和老子 B、孟子和荀子 C、荀子和庄子 D、荀子和韩非子C CC C7、孟子“民为贵”的主张 ( ) A、否定了君主制度 B、具有民主政治的性质 C、适应了君主统治的需要 D、体现了当时民众的利益8、仁政学说是孟子思想的核心,其仁政的 表现,不包括( ) A、重民思想 B、民贵君轻 C、天命是人们意志的表现 D、君民平等C CD D9、关于墨子的思想,正确的是( ) A、主张兼爱,并把其称为“仁”,与孔 子的“仁”完全一致B、主张非攻,提倡节俭等,反映下层人民的要求C、否认上天和鬼神的存在D、战国时期成为显学,之后一直很受统治者重视B B10、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 ( ) 孔子 孟子 荀子 庄子A. B. C. D. 1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这 名话体现的思想观念主要是( )A.重义轻利 B.人性本善 C.民贵君轻 D.尊王贱霸D DA A12、在治国方略上,主张礼法并施,王霸兼 用的思想家是( )A.孟子 B.荀子 C.韩非 D.吴起13、下列观点,与墨家思想相符的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清心寡欲,顺其自然 C.善用权术,建立权威 D.爱人如己,崇尚和平B BD D14、战国时期认为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历史 永远不会倒退,主张变法革新,反对儒家“ 是古非今”的历史观的是( ) A、荀子 B、孟子 C、墨子 D、韩非子15、“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 A、政治上倡导“无为而治” B、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C、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 学家 D、认为矛盾双方不能互相转化D DA A16、下列对孟子与荀子的分析正确的是( )A、都主张性善论B、都强调礼法C、都主张“仁”,“德”治天下D、 都取百家之长17、下列关于百家争鸣的论述正确的是( ) ①百家是指一百个思想流派 ②其经济原因 是井田制的瓦解 ③他们彼此对立攻击互不相 融 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C CC C18、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的原因是( )① 井田制崩溃 ② 周王室衰微,诸侯士 大夫崛起 ③ 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 ④ 出 现了私人讲学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19、孔子“有教无类”的主张是指( ) A、不分类别,人人都有受教育权 B、不分类别,都使用一种教育模式 C、不分类别,都使用一种教材 D、不分类别,都提出同一种要求A AA A20、孔子编定、整理的典籍不包括( ) A、《论语》 B、《诗经》 C、《尚书》 D、《春秋》2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 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
持此观点的是(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22、“为人臣者畏株罚而利庆赏,故人主 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 ”这段言论应当出自战国时期的(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兵家A AC CC C材料一: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视人之身若 其身,谁贱?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视人之 国若其国,谁攻? ——《墨子》材料二: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 湖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 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 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 ,王道之始也 ——《孟子》材料三: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 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衰,设其所 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韩非子》(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样的思想主张?(2)依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二是哪一学派的主张?(3)概括材料二、三在目的上的相同点和 统治方式上的不同点兼爱”、“非攻” 儒家 相同点:都是为统治者提供治国的方案(或为维护统治服务) 不同点:孟子实施仁政,实行王道之治;韩非子重视“刑”的作用,实行霸道统治材料一:据《论衡•本性篇》记载,“周人世硕 ,以为人性有善有恶,举人之善性,养而致之 则善长;性恶,养而致之则长。
如此,性各有 阴阳;善恶在所养焉故世子作《养子》一 篇密子贱、漆雕开、公孙尼之徒,亦论情性 ,与世之相出入,皆言性有善有恶材料二: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 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 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 颡(sǎng 额头);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 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 亦犹是也 ——《孟子•告子上》材料三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古者 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 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 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 使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荀子•性恶》(1)以上三则材料对人性的看法分别是怎样的?材料一认为人性是“有善有恶”的;材料二主张性善论;材料三主张性恶论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所认为的人 性本质的内容有哪些?孟子认为性“善”的具体内容为:人具有“恻 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 是非之心”3)材料二与材料三观点的异同之处?异:孟子主张“性善”,荀子主张“性恶”同:都主张通过修养或者后天的学习和改造, 可成为圣人二者在最终目标上是一致 的亚圣孟子亚圣孟子1 1、孟子(约前、孟子(约前372372~前~前289289)) 2 2、名轲,字子舆,邹国人。
名轲,字子舆,邹国人 (今山东邹城市人)(今山东邹城市人) 3 3、、战国时期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伟大的思想家,儒家 的主要代表之一,被尊称为亚圣的主要代表之一,被尊称为亚圣 4 4、相传为鲁国没落贵族后裔,幼、相传为鲁国没落贵族后裔,幼 年丧父,家庭贫困年丧父,家庭贫困 5 5、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 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 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没有得到实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没有得到实 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其言论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其言论 后来被汇编整理为后来被汇编整理为《《孟子孟子》》一书孟子生平孟子生平霸道——“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