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鉴别知识点总结1. 麻黄加术汤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相同点:均由麻黄汤加减而成,皆为治疗风寒湿痹之方不同点:麻黄加术汤:证属风寒湿三邪俱重,其证身体疼烦而无汗,表寒及身痛较后者为重,故用麻 黄、桂枝与白术相配,以发汗解表、散寒祛湿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不仅风寒较轻,且有湿邪化热之象,其症身痛、发热、日晡所剧,故 不用桂枝、白术,改用薏苡仁渗湿清化,且全方用量尤轻,为微汗之用2. 三拗汤与华盖散相同点:皆为麻黄汤去桂枝,重在宣散肺中风寒,主治风寒犯肺之咳喘证不同点:三拗汤:为宣肺解表的基础方,主治风寒袭肺的咳喘轻证华盖散:主治风寒袭肺,痰气不利的咳嗽上气、呀呷有声证,遂又加苏子、陈皮、桑白皮、 赤茯苓以祛痰降气,增强止咳平喘之功3. 大青龙汤与麻黄汤相同点:均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同用麻黄、桂枝辛温解表发汗不同点:大青龙汤:系由麻黄汤倍用麻黄、甘草,减少杏仁用量,再加石膏、生姜、大枣而成证属风寒重证,兼内有郁热,故方中配以辛甘大寒之石膏以清解内热;且倍用麻黄以确保其发汗 之力;减杏仁用量,乃因无喘逆之症4. 麻黄汤与桂枝汤相同点: 同属辛温解表之剂,皆可用治外感风寒表证不同点:麻黄汤: 因麻、桂相须,并佐杏仁,则发汗散寒力强,兼能宣肺平喘,为辛温发汗之重剂,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之恶寒发热而无汗喘咳。
桂枝汤: 为桂、芍配用,并佐姜、枣,则发汗解表之力逊,但有调和营卫之功,为辛温解 表之和剂,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之恶风发热而有汗5. 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加芍药汤相同点: 三方均为桂枝汤类方,营卫不和或气血阴阳失调是其病机共性,故皆以桂枝汤和 营卫、调阴阳不同点:桂枝加葛根汤: 主治外感风寒,太阳经气不舒,津液不能敷布,经脉失去濡养之恶风汗出、 项背强而不舒,故用桂枝汤加葛根以解肌发表,生津舒筋桂枝加桂汤: 桂枝加桂汤与桂枝加芍药汤仅因药量之变化,则由治表之剂变为治里之方 桂枝加桂汤主治太阳病发汗太过,耗损心阳,心阳不能下蛰于肾,肾中寒水之气上犯凌心所 致的奔豚病,故加桂二两以加强温通心阳、平冲降逆的作用桂枝加芍药汤: 主治太阳病误下伤中,邪陷太阴,土虚木乘之腹满,故用桂枝汤通阳温脾, 倍芍药以柔肝缓急止痛6. 射干麻黄汤与小青龙汤相同点: 皆有解表化饮之功不同点:射干麻黄汤:主证之特点为风寒较轻,痰饮郁结,肺气上逆较重,故于小青龙汤基础上减桂 枝、芍药、甘草;增入祛痰肃肺,止咳平喘之射干、款冬花、紫菀等药可见小青龙汤解表 散寒之力大,功偏治表;射干麻黄汤祛痰降气之力强,功偏治里。
7. 麻杏甘石汤与麻黄汤相同点: 皆用麻黄、杏仁、甘草而治喘咳不同点:麻杏甘石汤: 主治之喘咳,证属表邪入里化热,壅遏于肺,故去麻黄汤桂枝之温,以麻黄 配石膏,清热宣肺为主,兼以解表祛邪麻黄汤: 主治之喘咳,系风寒束表,肺气失宣所致,故以麻黄配桂枝,相须为用,发汗解 表为主,兼以宣肺平喘二方仅一药之差,然功用及主治证病机却大相径庭,仲景精于遣药配伍,于此可窥其一斑8. 越婢汤与麻杏甘石汤相同点: 皆用麻黄配石膏以宣肺疏表,清泄肺热不同点:越婢汤: 以一身悉肿为主,是水在肌表之征,故加大麻黄用量,配生姜发汗以祛肌表之水 湿,并宣畅肺气,通调水道,使水湿下走;用枣、草益气健脾,意在培土制水;不喘,故去 杏仁麻杏甘石汤: 以咳喘为主,是肺失宣降之征,故配杏仁、甘草宣降肺气,止咳平喘9. 程氏《医学心悟》方与陶氏《伤寒六书》柴葛解肌汤相同点: 两方中均有柴胡、葛根、黄芩、芍药、甘草五药,功能解肌清热而治外感不同点:程氏《医学心悟》方: 比陶氏《伤寒六书》柴葛解肌汤少羌活、白芷、桔梗,是因外感风 热,里热较重,故减辛温香燥之品,以免助热伤津;虽去石膏,但配入知母、贝母、丹皮、 生地,不仅清热,尚能滋阴;若见谵语,则其力不逮,故又加入石膏。
可见,程氏方重在清 里,陶氏方重在解肌10. 荆防败毒散与败毒散相同点: 两方中均有柴胡、前胡、枳壳、川芎、羌活、独活、茯苓、桔梗八药,功能解表不同点:荆防败毒散: 由败毒散去人参、生姜、薄荷,加荆芥、防风而成,其祛风散寒力增强而无 扶正之功,为祛风散寒、除湿解表之剂,是治疗外感风寒湿表证的常用方原用治疮疡初起, 寒热无汗者11. 参苏饮与败毒散相同点: 皆佐入人参,治气虚外感风寒之证不同点:败毒散: 以羌活、独活等为主以治风寒夹湿之表证参苏饮: 以苏叶、葛根配半夏、陈皮等治外感风寒而有痰湿之证12. 麻黄细辛附子汤与再造散相同点: 均用附子、细辛,皆能助阳解表,用治阳虚外感风寒表证不同点:麻黄细辛附子汤: 药仅三味,主治阳虚感寒、太少两感之证再造散: 不用麻黄,取羌、防、桂、辛及参、芪、附等助阳益气之品相合,散寒解表与助 阳益气兼顾,兼具调和营卫之功,故用治阳虚气弱、复感风寒之证13. 葱白七味饮与加减葳蕤汤相同点: 均系滋阴养血药与解表散邪药同用之方不同点:葱白七味饮: 系补血药与辛温解表药并用,为治血虚外感风寒证之代表方,临床应用以头 痛身热、恶寒无汗、舌淡苔白、脉虚缓,兼见血虚或失血病史为主要依据。
加减葳蕤汤: 是补阴药与辛凉解表药合用,为治阴虚外感风热证之代表方,临床应用以身 热头痛、微恶风寒、心烦口渴、舌红脉数为用方指征14. 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相同点: 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合称“三承气汤”,是寒下法中的代表方剂三 方均以等量大黄(四两)泻热通便,主治阳明腑实之证不同点:大承气汤: 厚朴倍大黄,先煎枳实、厚朴,后下大黄,芒硝烊化,泻下与行气并重,其功 峻下,主治痞、满、燥、实具备之阳明腑实重证小承气汤: 药少芒硝一味,且厚朴用量较大承气汤减四分之三,大黄倍厚朴,枳实亦少二 枚,更三味同煎,其功轻下,主治以痞、满、实为主之阳明腑实轻证调胃承气汤: 用大黄、芒硝而不用枳实、厚朴,且大黄与甘草同煎,取其和中调胃,下不 伤正,故名“调胃承气汤”,主治以燥实为主之阳明热结证调胃承气汤的服法尤有妙意,对 于胃热偏盛、燥实不甚者,“少与调胃承气汤”,意取缓下泻热、调胃和中;对于胃热燥实者, 则一剂顿服,旨在清泻燥热、承顺胃气可见,同一方剂的服法不同,功用、主治亦有所区 别15. 大陷胸汤与大承气汤相同点: 同为寒下峻剂,皆用大黄、芒硝不同点: 主治、配伍及用法上有明显差异。
大承气汤: 主治里实热结于胃肠之中,燥屎在肠,必借枳实、厚朴的推荡之力,大黄后下 以求“生者行速”之功大陷胸汤: 主治水热互结于胸腹之间,结滞在胃,故用甘遂逐饮之长,大黄先煎以求“熟者 行迟”,是“治上者治宜缓”之意16. 大陷胸丸与大陷胸汤相同点: 同属泻热逐水之剂,均治水热互结之结胸证不同点:大陷胸汤: 证以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为主;大陷胸丸: 证则以胸中硬满而痛,项强如柔痉状为主,邪结部位偏上,故在大陷胸汤基础 上加葶苈子、杏仁以泻肺,并将汤剂改作丸,用白蜜煎服,取缓攻之意16.温脾汤与大黄附子汤相同点: 同属温下剂,组成中均有大黄、附子,皆具温阳泻下,攻下寒积之功,用治寒积 腹痛便秘不同点:温脾汤:又伍以当归、干姜、人参、芒硝、甘草,寓温补于攻下之中,下不伤正,主治脾阳 不足、冷积阻滞之便秘腹痛,证属虚中夹实大黄附子汤:以大黄、附子配细辛,通便止痛,辛温宣通力强,主治寒积腹痛之里实证17.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和“卷十五”之温脾汤相同点: 二方皆含附子、大黄,均有温下之功不同点:“卷十五”之温脾汤: 较“卷十三”少芒硝、当归,大黄减至四两,且附子用量大于干姜,该 方所治为久利赤白,虽有寒积,但其证大便自利,故只用大黄,并减其用量,同时重用附子, 意在以温阳为主。
卷十三”之温脾汤: 治证为大便不通,脐腹绞痛,其证以寒积为主,故芒硝、大黄并用17.麻子仁丸与小承气汤相同点: 麻子仁丸即小承气汤加麻子仁、杏仁、白芍、蜂蜜组成不同点:麻子仁丸: 方中虽沿用小承气汤轻下热结,但实际服用量较小,更用质润多脂的果仁类药 物麻子仁、杏仁配伍白芍、蜂蜜,既益阴润肠以通便,又减缓小承气汤之攻伐,使全方下不 伤正,且用法中要求“饮服十丸”,强调“渐加,以知为度”,表明本方意在润肠通便,属缓下 之剂18. 十枣汤、舟车丸、控涎丹、甘遂半夏汤相同点: 皆为逐水之剂不同点:十枣汤: 为攻逐水饮之通用剂,尤善治悬饮舟车丸: 即十枣汤去大枣,加诸多破气之品,尤重加黑丑、轻粉,其逐水之力峻猛,适用 于水肿实证而病情急重者,此乃逐水与行气相配,前后二阴水陆并行,故称“舟车”控涎丹: 即十枣汤去芫花、大枣,加白芥子,改为丸剂,其逐水之力较十枣汤略缓,又增 祛痰之力,尤能祛皮里膜外之痰,故主治多种伏痰之证甘遂半夏汤: 只用甘遂加半夏、芍药、甘草,其逐水之力尤缓,加半夏和胃化痰,且方中 甘遂与甘草为伍,相反相成,激发药力,独具匠心,主治留饮心下坚满19. 黄龙汤、新加黄龙汤相同点: 均为攻补兼施之剂。
不同点:黄龙汤: 含大承气汤之意,泻下热结之力强,适用于热结较甚,兼气血不足者新加黄龙汤: 以调胃承气汤缓下热结,滋阴增液之力强,适用于热结里实,气阴不足者20. 增液汤、增液承气汤相同点: 均为“增水行舟”之剂不同点: 增液承气汤: 系增液汤上加大黄、芒硝,其泻下之力更强,用于肠燥阴亏,热结较重者21. 小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相同点: 小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均能和解少阳,主治症见往来寒 热者,皆以柴胡为君,黄芩为臣不同点:小柴胡汤: 乃伤寒邪入少阳之主方,为和解少阳法之代表方剂,主治少阳证邪在半表半里 者柴胡桂枝干姜汤: 证兼内有寒饮,故佐以桂枝、干姜温阳化饮,口渴加天花粉生津止渴, 胸胁满微结加牡蛎软坚散结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证兼有痰热,且见谵语,故佐以大黄泻热,小便不利加茯苓利水而化 痰,心烦惊恐加铅丹、龙骨、牡蛎镇心安神22. 蒿芩清胆汤与小柴胡汤相同点: 蒿芩清胆汤与小柴胡汤均能和解少阳,用于邪在少阳,症见往来寒热、胸胁不适 者不同点:小柴胡汤: 以柴胡、黄芩配人参、大枣、炙甘草,和解中兼有益气扶正之功,宜于邪踞少 阳、胆胃不和、胃虚气逆者。
蒿芩清胆汤: 以青蒿、黄芩配赤茯苓、碧玉散,于和解之中兼有清热利湿、理气化痰之效, 宜于少阳胆热偏重,兼有湿邪痰浊者23. 四逆散与小柴胡汤相同点: 四逆散与小柴胡汤同为和解剂,同用柴胡、甘草不同点:小柴胡汤: 用柴胡配黄芩,解表清热之力较强故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的代表方四逆散: 柴胡配枳实,升清降浊、疏肝理脾作用较著故四逆散为调和肝脾的基础方24. 加味逍遥散与黑逍遥散相同点: 加味逍遥散与黑逍遥散均由逍遥散加味而成,皆可治疗肝郁血虚脾弱之证不同点: 加味逍遥散: 是在逍遥散的基础上加丹皮、栀子,故又名丹栀逍遥散、八味逍遥散因肝 郁血虚日久,则生热化火,逍遥散难清其火热,故加丹皮以清血中之伏火,炒山栀善清肝热、 泻火除烦,并导热下行,临床多用于肝郁血虚有热所致的月经不调、经量过多、日久不止, 以及经期吐衄等黑逍遥散: 是在逍遥散的基础上加地黄,治逍遥散证而血虚较甚者若血虚而有内热者, 宜加生地黄;血虚无热象者,应加熟地黄25. 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 即半夏泻心汤减干姜二两,加生姜四两而成方中重用生姜,取其和胃降逆, 宣散水气而消痞满,配合辛开苦降、补益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