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的扩散客家这个民系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具有独特认知的民系,并非是因为他在赣南以及闽西南的沉淀如果没有在广东地区的三分天下有其一,仅凭在赣、闽两地的存在,客家文化是没有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民系的在成功的扩张至汀江流域后,客家先民实际上拥有了两条入粤的战略通道:一条就是仍在赣南的客家先民,翻越大庾岭后,沿浈、北江向南迁徙;另一条则是由已经在闽西南定居的客家先民使用,沿汀江而下,进入下游的韩江流域前者作为主要的迁移通道,其实千年以来一直在使用,技术上与闽、粤通道的打通与否并没有关系;而后者虽然看似难度更大,但沿这条路线迁徙的客家先民, 却是客家意识的直接塑造者 也正因为此,粤北韶关一带,虽然也是客家文化的主要覆盖区,但却没有被客家文化的研究者列入“客家四州”这个客家核心区的范畴中事实上在“客家四州”这个概念之外,还有一个更狭小的客家核心区范围,即包括梅洲、汀州、赣州三地区在内的“客家三州” (排除了惠州在内) 梅州的地理范围, 是在韩江上游, 广东境内的梅江流域汀、梅、韩三江的关系,简单点说,就是由闽西南发源的汀江,与粤东发源的梅江,在粤闽交界处(广东境内)合流而成了“韩江” ,并最终由潮汕平原入海。
当年客家先民由石壁、汀江一线南迁时,理论上是应该可以进入潮汕平原的但经过之前的分析,我们也已经清楚了,作为广东境内仅次于珠三角的地缘板块,以客定位的客家先民,是很难在这样体量的地缘板块中,压倒土著文化的事实上潮汕平原也并非没有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否则也不会形成独立的 “潮汕”民系了不过潮汕文化形成的外力因素, 却并非来自于陆地,而是海洋在潮汕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受北面闽越文化影响是非常大的, 而与之地理相邻的闽南地区, 更是直接作用者因此潮汕话,也被认定为是闽南话的一种次方言基于陆地文明的属性,我们在探究华夏文明扩张的时候,往往会把注意力集中在陆地线路上而实际上,海洋也是华夏文明扩张的一条重要路线而在海路扩张中,闽南这个地缘板块,其实是有着和赣南一样的地缘作用的在所属省份中相同的地缘地位(位于核心地缘板块南面的次一级单元),都使之有可能成为,沉淀南迁北方移民的重要基地而随后的二次迁移,也是依据双方的地理位置而进行了就闽南的二次移民而言,东南沿海土著文化薄弱的区域,都是他们有可能落脚的地方由于海洋在交通上的开放性,闽南移民并不一定要遵循陆地规律,逐次南迁除掉地缘关系紧密的潮汕地区以外,雷州半岛、台湾岛都早期华夏文明覆盖的薄弱地区,都可以成为闽南化的华夏文化渗透区。
已经带有明显山地族群特征的客家先民,显然在竞争潮汕平原这块海洋属性明显的板块上,不占优势因此由闽入粤的客系家族主力,并没有沿江而下,跨越莲花山脉进入潮汕平原,而是在行至汀、 梅、韩三江交汇处后, 向西溯梅江而上,将梅江流域变身为客家文化区了 可能会有朋友觉得奇怪,我们一直都在说迁移,似乎总是由北向南的单方面迁移那么有没有反方向迁移的情况呢?这种情况也的确有的,就客家先民而言,在迁入闽、粤之后,亦有回迁回赣南的不过主流还是南迁,甚至向海外扩张毕竟越往北部,开发的时间越早,空间越小实际上在宋元交际之时,客家先民通过石壁向闽西南迁移,并随后再沿汀江入粤之前,岭南地区经过上千年的开发,本来也已经没有大规模迁入的空间了但我们也说到过,蒙古人是第一个统一中央之国全境的北方民族而纵观整个古典时期,同样能做到这点的,也只有后来渔猎民族出身的满洲人了这两个民族,算是代表游牧、渔猎两大文化,完成了对于农耕文明的政治征服只不过这种军事和政治上的征服,并不代表文明的征服华夏农耕文明在东亚大陆的优势,一次次的将这种政治上的被征服,转变为了文明上的反融合而在统治上更为成功的满洲人,反过来完全了更为彻底的华夏化洗礼。
蒙古人的这次全面征服,使得广东地区第一次成为了对抗北方来敌的主战场当然,这也可以算得上是最后的战场了(直接领导这最后的反抗的,就是来自于赣江流域的文天祥)抗争的政治结果,自然是已经十分清楚了,岭南地区也成为了元朝的国土 而这最后的博弈, 也消耗了广东地区,尤其是粤东地区大量的人口这就为避乱迁入闽西南山地的客家先民,大规模南迁入粤腾出了空间尽管在珠三角、潮汕平原这样的一线地缘板块,由于原有的人口基数较大,没有机会介入(政治因素也促使客家先民无法进入) ,但在边缘山地上,客家先民还是很有机会填补空间的其实这种由于大规模战乱,而导致外来人口大批迁移、填充,并改变某些文化属性的情况,在那些地缘博弈的焦点地区并不鲜见, 最为典型的就是四川地区 前面有朋友问过,为什么四川盆地是官话区,而云贵两省通行的,也是四川味的普通话(川普) 这其中的背景,也正是因为四川盆地屡次成为主要的地缘博弈区,而导致的人口大换血这个过程也正是历史上著名的“湖广填四川” (最初的主体,是来自湖北地区,而湖北由于地缘中原,也已经成为了官话区可以说是西南官话的源头) 至于说云贵高原为什么没有象岭南那样,形成带有鲜明地域特点的方言区(象粤语区那样) ,而是也成为了官话区。
个中的原因,其实我们在国际部分解读中南半岛时就已经给出了答案简单点说,就是岭南地区的独立政权“南越国” ,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灭亡了,二千多年的移民史,加上岭南相对独立的地理结构,有足够的时间形成自己的独立方言而西南地区,直接短命的蒙古帝国征服之前,还是由土著的非华夏民族(当时的认定标准)所建立的“大理国”来进行统治的而汉族移民大规模移入的时间,和四川盆地大规模填充外来移民的时间,基本算是同一时代,所以并没有时间和机会,形成自己的汉族族系现在我们回到客家的话题上来,正是因为蒙古人的这次征服,彻底打乱了中央之国原有的地缘结构,所以不仅四川盆地、云贵高原的地缘文化受到了影响广东地区的地缘结构,也由于客家民系的大规模填补空间,而呈现出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所以尽管北方汉族南迁的历史, 持续了两千多年但在客家民系形成的断代上,宋元之交的时期,应该算是客家民系形成的断代期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尽管入粤的移民一直没有断过,但沿赣东南——闽西南——粤东一线南迁的移民,成为了客家文化形成的强化者也正因为此,在客家文化通过向岭南直至海外传播,成为不可忽视的民系时,梅江流域的“梅州”可以因其发展形成了有独立意识的客家文化,而打出“世界客都”的文化牌;而作为二次移民的重要跳板,“石壁”这个武夷山中的小盆地,也成为了客家民系可以直接追溯的源头,并以“客家祖地”的身份出现在客家文化中了。
至于赣州,无论你是否是由赣、闽、粤路线南迁入粤的,都无法绕过这个最初沉淀客家先民的地缘板块因此在客家意识得以强化,并涉及到经济利益的今天(毕竟有大批的海外客家移民存在) ,本来已经成为赣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赣南地区,也开始通过打“客家摇篮”这张文化牌,来试图建立自己的海外关系了当客家成为一个独立的民系时,你的家族是否经由石壁这个跳板进行过迁徙反而变得不重要了在认定或者说扩大一个民系时,更为直观和重要的标准,是会演变为共同的文化背景(特别是语言特点) 就象大家现在认定自己的华夏身份时,并不一定要把自己的祖先的来源直接追溯到黄河流域,而只需要在姓氏、语言、文字等文化表现形式上,表现出自己的华夏属性就可以了在这种认定方式的主导下,那些未曾经石壁走出赣南,或者经由其他路线迁移的,具有与率先拥有客家意识的“石壁”客家共同文化属性的族群,也被认定为了客家民系的一部分当然,并不是每一个被认定者就会认同自己的客家身份的而目前客家也没有可能成为身份证上享有特权的一个“民族” ,来直接划定自己的人口范围但从纯粹的学术角度,确认这个民系有存在及覆盖范围,还是可以做的最起码我们还可以通过这段内容,了解一下赣、闽、粤三省交界处的地缘结构。
毕竟解读这一地区的最佳历史载体——红色政权的“苏维埃”时期,离我们所叙述的年代,还有二千多年的时间差真等那个时候的话,相信会有很大一部分朋友感到失望的当客家民系的认定标准,已经转而成为文化属性上的认定时,粤东的另一个地缘板块——东江流域的 “客家” 属性,也得到了认定, 而它的行政标签则被打上了 “惠州” 的标记东江客家的情况,也是我们下一节的分析方向作者:风中行走的树 当江东这他们的吴越文化而自豪,两湖孕育了楚文化之时, 江西这个由大别山、 罗宵山、南岭、五夷山等山脉合围起来的地缘板块,只能在两个强势文化区中间,以“吴头楚尾”的模糊定位自据即使是在现在,两湖之地暂时已经退居二级地缘板块长江角和珠三角因为经济原因,成为地缘重心之后,江西的地缘位置,依然是摇摆不定,无法明确自己究竟应该成为哪一方的腹地 这只能说明你非常不了解江西 . 禅宗道教,朱程理学,王陆心学这些奠定中国文化民族心理和社会道德价值的东西都是在江西最终形成定形和传播到鄱阳湖流域之外的 .宋明时期的江西文化 ,当然是那个时候的文化思想最高地之一 ,两湖之一的湖南文化 ,并不是楚文化的代表 ,而是随着明初江西移民的大规模迁移至湖南后江西衍生文化 ,在清朝之前 ,整个湖南省基本上都没有进入过中国的主流视线过 .只是在明初江西移民大规模迁入湖南并发展了数百年后 ,才在近现代开始进入了中国的主流视线 .在主流学界 ,都是把江西湖南归入到汉族几大民系同一系的湘赣民系 .同一个民系的江西在近代全面衰弱,湖南近代的强势崛起 ,则和太平天国是有着直接的关系的 .这个说来就太长了 .================================= 呵呵!江西的情况,自觉还是很清楚的。
其实这段话只是就地缘板块的战略地位来划分轻重了而人才本孕育成功与否,与地缘板块是否更加重要,并不是成正比的关系相反,在一些次一级的地缘板块中,由于较少介入地缘政治,反而有利于人口蓄积和人才的培养 在仅仅依靠农业生产支撑, 就可以修身、齐家,甚至获得治国平天下之术的古典时期, 这点尤为明显而江西以及福建,这样在古典地缘政治结构中,排名二线的的板块,都曾经在不同时期,因为远离政治中心,而成为了人才的重要输出地这方面的例子,我们其实还可以在商业上找到类似案例 象以商业才能著称的明清三大商帮: 潮商、徽商、晋商,所处的地区都不是所在省份中的一线区域所以说人才、思想的诞生,与地缘板块的评级无关就象耶路撒冷孕育出了世界三大宗教,我们就会认为它和阿拉伯半岛是地球上最重要和最有潜力的地缘板块;而印度现在能够跻身一线板块,也绝不是因为他们在宗教和文化上的建树以地缘政治的视角,为地缘板块分类,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尽管人才孕育的成功与否,与你的出身地无关(甚至可能越是边缘的区域,越出人才) ,但最终施展才能平台,却必须以这种划分为准绳就象刚才提到的几个区域所孕育出的政治、商业人才,如果只是在他们的出身地活动,不介入那些政治、经济重心的话,那么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