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见的“天启通宝”背“密”民铸大钱明朝晚期的熹宗天启年间,封建统治日趋腐化,政治黑暗而致经济萧条地处东北的边关狼烟四起,战事不断,耗去大量军费朝廷为巩固其统治,解财政之困顿,于天启二年七月(公元1622年7月)在京城及江南南京开铸“天启通宝•折十”大钱由于铸币用材的缺乏又处于急功近利扩大生产能力的需要,官方指定了一些基本具备铸币条件的地区(官允民铸)同时赶铸,以期完成所需币量官铸的多见背记值“十”,纪值、纪重“十•一两”等民铸亦有光背或背在纪值、纪重的基础上加纪地,如“府(宣府)”、“镇(蓟镇)”、“密(密云)”及其他因民铸工艺技术的落后和所用铜材的低劣(优质币材先供官铸),还有减重牟利等因素,所铸钱大小轻重变化大,质量参差不齐遭市场冷落,流通不畅而铸量不多这些折“十”的地名钱一般径4.4厘米~4.9厘米,重30克~35克(另有极少超大、超重开炉吉祥钱)该钱黄铜质,宽缘径4.8厘米,穿0.950.95厘米,均厚0.31厘米,重34克面“天启通宝”四字直读,楷书背穿上“十”,左“密”,右“一两”钱文端庄、匀称大气,规整有神,文笔遒劲有力,明代钱风显强通体绿锈入骨、晶莹润泽、老气横秋,为出土时间较长的生坑品。
但铸工粗糙,边廓不甚周正,钱体厚薄不均,字不精因铸材的粗劣及砂模质量不高等因素,钱体不可避免的出现较多夹杂和气孔面文“通”与内外廓均有流铜汁粘连,“启”中的“口”笔画壅塞有缺且钱体背面有少许错范现象若与官钱形制相比,则显民铸币的种种缺陷和粗陋折十”钱的铸行因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悖,不久便引发了大规模的通货膨胀,经济秩序紊乱,政局不稳当朝的有识之臣及名流贤达纷纷上书朝廷,陈述大钱泛滥之弊端,在严峻的现实及强大的舆论下,朝廷于1624年10月(又说1625年底)立诏停铸大钱并回收改铸低值,时局才避免了更大的动荡民铸诸地名钱皆因信誉不佳更多的被大量回收熔销,又历数百年之变迁后发现“密”字钱尤为稀少,价格数倍或数十倍以上于其他纪地钱及官铸“折十”版,向来为钱币爱好收藏者所重责编:丁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