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 京 回 龙 观 的 开 放 学 校 - 北 京 一 六 一 中 学 回 龙观学校 建 筑师 Beijing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6th Division 地址 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镇 项 目团 队 石华 褚奕爽 王英童 王璐 杨帆 李楠 张晋 王芳 建 筑面 积 53050.0 平方米 项 目年 份 2015 摄 影师 夏至 +40 © 夏至 背景 北京一六一中学回龙观学校位于北京市北五环外的昌平区回龙观镇, 项目历时五 年的设计与建造,于 2015 年 10 月 23 日正式 投入使用 作为北京市旧城保护定向安置的重要利民工程, 这所学校对北京市旧城市民的疏 解和外城区域的良性开发起着积极的作用 © 夏至 语境 北京一六一中学回龙观学校肩负着为向外迁移的旧城市民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的 使命,需要设计体现当下教育更加开放与可持续性的理念与趋势 鸟瞰图 项目选址于高密度的居住开发区中, 周边高楼林立的状态迫使校园成为 孤岛 为了应对这种高压环境、 突破单一居住功能的局限性, 学校应该同时具有面向城 市的校园归属感和学校自身的开放性。
© 夏至 策略 空间布局 场地形态限定了校园基本的活动场地与建筑群的基本空间关系, 即安排在西侧的 400m 运动场和东侧的 教学建筑 © 夏至 选取 围合式院落 作 为 空 间 设 计 的 原 型 传统的院落空间在面对城市具有的 内向性和面对自身具有的互动性方面与这个项目希望达成的愿景是相似的, 形成 由两栋教学建筑围合形成的矩形庭院式校园空间 一 层平面图 我们将一些具有校园现实意义的功能空间与校园中央庭院空间进行了整合, 这其 中包含了下沉的露天剧场、 绿色的庭院、 交往的廊道、 开放的活动平台、 共享的 活动空间等内容 这些内容与中央庭院交织在一起, 一方面丰富了院落的空间尺 度, 另一方面, 它们相互呼应, 共同构成了这所校园 看与被看 的开 放性的公共 空间底景 整个校 园的功能空间围绕这个开放式的中央庭院空间展开, 师生在校园的任何区域都能清晰的感受到校园核心公共空间的存在, 并随时与之发生着互 动 © 夏至 功能组织 将更具有公共性的教学空间 (运动空间、 图书馆、 餐厅、 合班教室等) 安排与庭 院更为接近的区域 (建筑的首层、 二层和地下一层) , 它们与变化的院落空间一 起共同构成了校园的开放空间系统, 这个系统通透而具有互动性, 不同的校园公 共活动在这里相互影响,互相促进。
© 夏至 单元化的教学组团被安排在二层的局部和三层以上的区域, 相对宁静, 这些教学 单元在视线上与中央的开放式庭院进行着最大可能的连接, 使整个校园成为一个 可以随时发生联系的整体 剖面图解 01 与城市的对话 在面对周边高密度的城市方面, 这所学校不是完全封闭的, 回避城市的繁杂不是 一个当代校园面对城市问题应有的姿态, 这个校园需要与周边高密度的环境进行 对话, 但需要是适度的, 它需要感受城市的存在, 也应保持自身独有的校园特征 © 夏至 设计通过建筑形态和空间的变化, 在校园中建立了两条校园与城市连接的空间系 统, 这两条系统通过一些可达的路径 (或是空间的、 或是视线的) , 使校园与城 市产生了互动, 这种互动具有一定的内敛性, 城市与校园之间既相互感受各自的 存在,又保持各自的属性 © 夏至 材料 由于北京市教委明确了北京市中小学建筑不能使用面砖类易发生脱落的材料, 因 此这个学校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没有使用那些具有特殊表现力的材料, 朴素的褐 红色涂料呼应了周边高密度居住区的场所感 © 夏至 在建筑具有公共性的首二层和地下庭院区域, 外墙采用了相对明快的灰白色, 界 定了空间上的不同区域所代表的场所属性。
© 夏至 另外一些明快的色彩也被穿插使用在了具有标示意义的灰空间中, 一方面提示了 空间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为校园带来了青春气息 © 夏至 绿 色与 可持续 由于校园用地有限, 大量的学校使用空间需要安排在地下 如何在创造校园开放 空间的同时为这些空间提供足够的光照, 对于师生在这些场所中的活动都具有非 常积极的意义 设计通过下沉庭院、 共享空间和不同类型窗的处理, 将变化的光 线融入到校园空间的塑造中, 通过营造空间的连贯性和光线的引入, 将地下空间 和地上空间自然的衔接在一起, 让身处其中的师生始终沐浴在洒满阳光的校园空 间当中 © 夏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