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毕业论文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文学类毕业论文-------赏析网络文学前沿作品《步步惊心》先前被电视剧《步步惊心》吸引,所以在起点中文网读了小说,后又网购回最新纸质版本看网上评议高论迭出,不乏契合吾心者,故写下独得之理趣了一、解读写作特点《步步惊心》编织了一个穿越时空的故事:现代都市女白领、25岁的张小文因意外事故,灵魂穿越到清代康熙四十三年,附在了13岁的待选秀女若曦身上从此,具有现代思想思维行为习惯的御前奉茶侍女若曦,被卷入“九龙夺嫡的宫廷争斗漩涡,二十年恩怨纠缠,欲爱不能,最后心力耗尽,香消玉殒本书被读者誉为“清穿小说之祖,从思想底蕴到写作手法确实有其高明之处,最大特点是向《红楼梦》致敬从作者情怀到人物设置、情节架构、细节设计、叙述语言、人物语言……处处可见《红楼梦》的淡淡影子但桐华这个学生很聪明,故事设置合理,情感处置得当,语言典雅流畅,读来十分舒服,如读红楼,扑面而来的又分明是新世纪文学时尚之风全书的主要部分采用第一人称,写法很讨巧,但也考验作者智慧因为是女主人公自诉,视角单一、识见有限,作者为表现时空的广度和各个人物的深度,运用了明写、暗写、伏笔、隐笔、暗示、省略、照应、反语、一石三鸟等多种手法,笔墨俭省,处处暗藏机关,引诱读者联想、思考、回味,十分耐读。
在情节设置上,注重因果逻辑关系,学《红楼梦》草蛇灰线,伏笔千里例如,仿晴雯写明慧八福晋明慧的惨烈结局,直接原因是胤禛逼老八休妻,但追根溯源,其实是二十年前明慧自己埋下的因当初老八暗中布局,想让若曦分到德妃手下,尽快出宫,结果因明慧搅局,若曦到了乾清宫奉茶,这才生发出后来的恩怨纠缠正如晴雯死于抄检大观园,而抄检的起因却是晴雯为帮宝玉逃学而造谣说大观园闹鬼,最后自食其果人物设置运用对比写法:老四与老八对比,若兰与明慧对比,十三与十四对比……塑造人物突出其性格特点写老四,着力刻画他的眼神在老十成婚的大厅里,若曦与老四第一次眼神相对,就埋下了两人思想交锋、灵犀相通的伏笔,也给老四的性格定下了基调写老八,主要描摹其风姿仪态若曦在古代的第一场冬雪早晨,与老八携手踏雪后,用了一个词来形容他:“姿态高洁.从此以后,直到死于狱中,老八在若曦眼里始终是这样的外在形象风物描写:强调主观感受,一切景语皆情语,符合第一人称的语境以大写意笔法绘景状物,套用若曦对自己书法的评语而反其意:难得的是精髓,不讲求貌似此更是作者聪明处,曹雪芹描绘的是当时眼前器物,现代人再怎么考证复原加想象也只能造出恶俗的仿古一条街,还不如一笔带过,不滞于物,既藏拙,又大气。
场景的设置也用了对比手法紫禁城与蒙古大草原,一个禁锢森严,逼得人时时屏声敛息一个空阔无边,任人纵马飞驰紫禁城里皇权污染了人心,扭曲了人性,父子、兄弟、爱人之间恩怨纠缠,鲜血人命最终湮灭了骨肉亲情大草原上虽然也有权力争斗,但终不伤真情,父爱、情爱、江山三位一体,终于成就了敏敏与佐鹰的美满姻缘细节设计:斗嘴、使气、打架、作弄、揶揄、品茗、歌舞、横笛、舞剑、纵马、醉酒……新鲜爽朗的生活情趣,星星点点散布全篇,使这部“虐心的悲剧时不时阳光明媚,让人忍俊不禁这阳光是从作者骨子里透出来的,明朗、温润、柔韧,是桐华本人的印记语言特点:仿《红楼梦》,人物语言与红楼女儿同时代叙写情绪喜连用形容词,例如:伤痛惊怒,诧异好笑无奈,心酸无奈痛苦绝望,属“羡慕嫉妒恨体渲染气氛多用赋体,对偶句、对偶段、排比句、排比段,富丽而有气势引用宋代贺铸的两首词十分恰当,借用的两首现代歌曲《一剪梅》《童年》也很应景,化用纳兰词写若曦绝笔信更是精美绝伦唯一遗憾:作者完全不懂律诗,十三的诉怀诗和十四的泄愤诗,可谓佛头着粪二、解读作者解读其作者桐华,《步步惊心》,以“九龙夺嫡为背景,她本可以却没有像其他清宫戏那样,去设计深宫女人们为了那个唯一的男人如何勾心斗角、争风吃醋,她甚至都不明写这些女子如何被迫或主动去做那些阴暗的事,而只写她们在男人的残酷争斗中被利用、被牺牲的悲剧命运和惨烈结局,让人痛彻心扉。
这些感想感慨不是因作品中的人及他们的命运而起,而是为设计这样的人、这样的命运的作者而生不是被作品本身打动,而是被作者本人感动,几十年的阅读生涯中这还是第一次,把自己都惊着了首先感动于作者的慈悲之心桐华透过女主人公的视角和心思,展示那个扭曲人性的紫禁城里,人心的挣扎、宽容、悲悯、救赎,却自始至终都没有渲染仇恨玉檀不悔无恨,若曦有悲无恨,胤禛最后是有悔无恨皆因为桐华的内心没有仇恨也许桐华自己都没有完全意识到,她有一颗多么博大宽容的心,把书中所有的人物,从当脚踏的小厮、浣衣局宫女,到各位阿哥、康熙皇帝,全部包了进去她为每一个人的命运叹息、悲悯她与曹雪芹一脉相承--步步惊心于“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她与海明威同声相应--“任何人的死都让我蒙受损失,因为我与人类息息相关.其次感动于作者不自觉的成熟与大气读《步步惊心》明显地有“作品大于作者的感觉作品塑造的一个个鲜活人物,其思想、性格的深度和多面性,人物关系的多维度,不单寄寓了桐华悲天悯人的情怀,展现其文学天赋,其中更透漏出其本人都尚未完全自觉的成熟和大气这种成熟不是老练,不是深沉,更不是油滑或老气横秋这种大气也不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狂放。
感觉就像十三对若曦的评价:“你虽总说自己没有读过什么书,可我知道你读的书绝不会比我们少,胸中自有丘壑,见解也最是别出机杼与你畅谈时,甚至感觉你根本不是养在深闺的女子,那些名山大川、江河湖海好似都亲身游历过就是这种感觉:琴心剑胆走天涯,既具备理科的理性,又富于文科的文心心胸开阔,不滞于外物落笔爽利,不纠缠于琐屑吝惜言辞,多留余地任思想回旋作品中若曦和十三对嵇康的推崇,胤禛以屈原自许,实际上是桐华本人思想的投映,这些思想--追求自由,坚守内心,关怀民生,九死不悔,即便在当下又有多少人能理解并自觉践行?这些思想和前面所说的悲悯情怀,共同奠定了《步步惊心》的思想精神高度,令它在众多言情小说中如鹤立鸡群,超凡脱俗,虽写儿女情长却有如虹大气通过《步步惊心》这部网络小说,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网络文学在慢慢的向人文倾向靠拢,桐华让若曦以现代人理念来体验极权文化的残忍,追问生命的存在方式和意义,传达出精神自由和人的本真的讯号,这对生活在当下的我们也要重要的引诫意义,而对今天鱼龙混杂的网络文学来讲则是一次跨越性的飞跃,网络文学不再知识单纯的契合了文学的最原始的的宣泄功能,它越来越具有人文关怀的倾向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网络文学将顺着人文倾向发展的越来越好。
文学类毕业论文-------关于清代的“摊丁入亩文献整理摊丁入亩是清朝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赋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源于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普遍实行其主要内容为废除人头税,此后中国人口迅速增长,客观上是对最底层农民人身控制的放松国内学者对于“摊丁入亩的研究著述颇多,为了让读者对此领域的研究有个深入的了解,现在将近十年来关于清代的“摊丁入亩文献整理如下:1.《“摊丁入亩是清代人口激增的主要原因吗》 王瑞平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8卷 第3期,在此文中,作者否定了大多数学者的观点—“摊丁入亩是清代人口激增的主要原因他认为“摊丁入亩对清代人口发展的作用是很有限的有的学者之所以认为摊丁入亩是清代人口激增的主要原因,因为未认识到它的比较隐蔽的欺骗性,未弄清人头税与丁税以及人口与田亩税之间的关系,他们只看到问题的表面现象,而未看到问题的实质在文章中他指出清代人口激增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为三点:中国人口增长与世界人口增长的趋势相联医学的发展使人口死亡率下降农作物新品种的增加与人类食物结构的变化2. 《论清代“摊丁入亩赋役制度改革》 常隆 陆小明 王江明 《法制与社会》 2010 年 7 月(中) ,此文从摊丁入亩赋役制度产生的背景、“摊丁入亩制度的内容以及“摊丁入亩赋役制度的历史意义进行论述。
作者认为“摊丁入亩“政策产生的背景是在康熙年间实施的“盛世人丁,永不加赋政策没能消除赋役不均的现象,导致了关于“摊丁入亩“政策是否应该实施的争论,最后康熙看重地主阶级眼前的利益,主张实行该政策在文中作者列出“摊丁入亩的具体办法,各地不一致,大约有三种:一是按田赋银一两为单位,摊入丁银若干二是按税田一亩为单位,在据田地肥瘠,摊入丁银若干三是以田赋粮一石为单位,摊入丁银若干关于“摊丁入亩赋役制度的历史意义,主要有三点,第一,摊丁入亩是明代一条鞭法的运用和发展的结果第二,“摊丁入亩制度的改革,是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第三,“摊丁入亩赋役制度施行以后,基本上取消了缙绅地主优免丁银的特权摊丁入亩制度基本上扭转了“旧征丁银,尽属寒户的不均现象,从而促进城市工商业的繁荣,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文学类毕业论文-------传说先民创造象形文字同时也创造了地图千百年来,民间就广泛流传着《河伯献图》的神话故事的传说,尽管不能证实起源的具体时代,但从侧面说明,约在四千年之前,先民就已经开始使用地图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以前,就开始诞生了比较完备的地图郊毅志》中就有着:“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像九州的记载而《左传》记载说:“惜夏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像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可惜原物流传至春秋战国,因战乱被毁而失传。
夏代已经有了严谨的地图,后来《山海经图》中的“五藏三经图上,画着山、水、动物、植物、矿物等,而且注记着道里方位,是相对较规范的地图形式据当时宋代思想家朱熹推断,《山海经图》是从夏代九鼎图像演变而来,更是一种地图的变种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成王决定在洛河流域建城邑,《尚书洛诰》记述时人就图兴建,亦为华夏地图发展一大创举春秋战国,由于战争和管理等等的社会需要,逐渐出现不同用途的地图,千载而下,汇成汪洋大观局面张骞承先人基业,凿通西域,开辟了从长安经河西走廊到西域,并连接地中海沿岸的陆上通道――“绿洲丝绸之路.以此为基点,华夏方舆图凭借独特的语言方式,叙述着西域历史的生存演进,形成一条清晰的文化链摩挲历代西域地图,强烈感觉到古老文明的存亡消长,及其流变与曲折,至今人们仍可以透过它们凝望时光隧道的悲壮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