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作文符合题意

上传人:j**** 文档编号:99996377 上传时间:2019-09-2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作文符合题意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作文符合题意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作文符合题意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作文符合题意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作文符合题意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作文符合题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作文符合题意(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师引导要精准,学生自主显本领-初三香菱学诗教学课例研究点滴反思 教师的引导是学生学习的灯塔。教师课堂上规范、准确的引导,不仅能清晰地传递教学要求和知识,让教学流程如行云流水,举轻若重,避免环节迂回;而且能够给学生以牵引。这种精准的引导还能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表达中做到精准,避免绕弯子。 在香菱学诗的同课异构教学中,我们初三语文组教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高效自主学习,在品读语言,感悟主题上三位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小说过程中,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读书,自己领会,兴趣盎然。激师活教,诱生活学。“简单的才能成为平常的,扎实的才能成为大众的”,简单就是智慧,扎实

2、就会有效。我认为,适时的讲解,适时的练习,有序的板书,必要的重复,都是很重要的。课堂活动应该在教学目标的限度内让学生形成一些体验,发现一些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适度的活动来巩固、运用、拓展学科知识,服务于教学内容。知识是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获取的,教师导在前,学生学在后。尽可能地把时间交给学生,他们能做的教师不做,他们能解决的教师不予帮助。教师激疑、追问的艺术也得跟上来,这样才能激活课堂,使学生学有所得,体现教学的实效性。程婷老师讲读小说香菱学诗一文,学生在课本发下来时就看了,觉得好玩,并不真正理解。针对这一点,老师讲课中就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苦”,特别注意一些表现力很强的动词和人的语言,

3、如“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她数次睡觉,她也不睡。”“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随着一次次品读,学生感知一次次变化。在边争论边思考中,学生既认真阅读了课文,又很快熟悉了故事的情节。整堂课中,她扮演的就是唤醒和点化的角色。她设计的第一个问题是香菱学诗苦不苦?学生带着这个问题仔细阅读课文,发言热烈,但始终找不到一致的明确的答案。然后老师说,这不是因为同学们水平差或者读书不仔细,而是作者的高明之处,问题一步步发展,直至篇末,更激起学

4、生的思维。香菱的语言、动作、神态,一个好学的典型形象在学生认知中更加清晰,学诗“苦”的题意毋需赘言,一点即破。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在这方面,程老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典范。亲切、平实的话语引导学生一次又一次地读书。读到最后,大家恍热大悟,意犹未尽,再提笔把场景或感悟用自己的话写出来,学生学得。这堂课,正因有了老师的投入,学生的思考、实践,抓住了文章的要领,学生自然就思路开阔触类旁通。吃透了文章的精髓,精讲落到了实处,课堂扎实、有效。促教生趣,使学有趣。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活动的稳定倾向.它不但能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钻研问题、开

5、阔眼界。当学习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结合时,学习就有了原发性的动机,课堂变得充实起来,金月美老师教学香菱学诗一课中,就这样分为三步,其一,整体感知: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生得出:小说详细叙述黛玉为香菱指点学诗迷津,香菱谈读诗体会及苦心写诗的经过。其二,概述香菱学诗的三个过程,生跳读全文而知:拜师-拜黛玉为师,黛玉指导她读诗。论诗-香菱读诗后,与众人谈读诗体会。写诗-香菱在黛玉的指导下,苦心作诗。其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高效的教学语言,除了课前的精心预设,更多来自于课堂的即时生成,金老师利用小组通力合作,达到理解内容,分析人物的目的。教师设计了一些问题,步步追问,1.本文题为“香菱学诗”,

6、香菱是怎样学诗的?通读全文,根据你的理解,把“香菱_学诗”补充完整,并结合课文相关内容,谈谈你的发现和见解。请大家轻声读课文,把你体会到的句子画下来。2谁来说一说文中的黛玉如何教学?(生汇报)。 由于老师在课堂行进中的真实推进以及当时处理问题方式得当,最终结果很精彩!因此,我们要进行改革的合理性、适切性的研究,让教师的教学生趣,让学生的学习生趣,让课堂因有趣味而充实起来。而课堂上的印兴发挥,靠的是长期积累。教师在课堂上的每一句高效的语言,都是课堂内外积累的人生修养、文化知识、教学经验,以及对学生心理知识研究的集中表现。台上一节课,台下十年功。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大量阅读,提升人文教养,磨炼品

7、格,对于语文老师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必修课程。教者有法,生学有法。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因此语文教学内容、目的呈现出多样性,所以,决定了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每个教师都应当恰当选择和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表现出自己的教学艺术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如:讲授法、合作探究法、观察法、练习法、复习法等,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是语文教育科学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单一的教学方法只能遏制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语文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智者的教诲,先人的经验,本身就是那种“教法”的精华所在。无论是否获得成功,遵循优秀传统的教法本身并没有错,权威的教法是先人总结的,

8、我们没有理由拒绝,更没有理由置之度外。依照教法规律,语文教学方法的运用应注意:1.坚持启发式;2.坚持最佳组合;3.坚持因材施教。另外也要注意正确处理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关系。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它使我真切感受到了语文教学要寻找课堂教学的规律,建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从而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融为一体,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操作策略。我施教的是任教的初三年级的二班,在讲授香菱学诗一文时,联系学生实际,坚持启发式开展了教学,对于小说人物描写方法的作用,这样难度在逐步的增大,体现了循序渐进性。让学生先自己找,再小组讨论,也是逐步放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形成

9、能力。在后面的12分钟拓宽延伸中,大屏幕投影出拓展题:通过塑造香菱这一形象,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人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试作分析。通过林黛玉指导香菱学诗,体现了曹雪芹怎样的诗歌创作思想?香菱学诗成功对我们学习语文有何启发?提倡学生谈自己的看法,正确引导。最后得出,在本文中,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讴歌了香菱这个精华灵秀所钟的薄命女子。香菱这样的人竟然和薛蟠生活在一起!而且受他的凌辱作践。那薛蟠只会胡扯“女儿愁,洞房里撺出了大马猴”之类,是极端粗陋鄙俗之人。香菱的境遇又那么值得同情惋惜!封建社会如此扼杀人才!不公平到这等地步!这正是需要读者明白的道理。我以自己对教材的

10、准确把握,驾驭着教材,演绎了香菱学诗这课的重难点内容,整个课堂丝丝入扣、井井有条,无疑是成功的。总之,中同课异构中,老师发挥了学生自身的能动性,回顾我们的研究探索过程,反思我们的教学,我们取得了一些成就: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研究观摩示范课,吸取他人经验,调查研究学生的情况,确保研究的针对性,客观性,采用课例研讨,同伴互助与个人反思相结合,多课贯穿一个主题,连环跟进研修,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和方法,确保研究的有效性,正因如此,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探索出了一套适合我校学情的方法:教师的指导要具体,系统,针对不同的文体,要加强知识指导的系统性。要在知识的指导下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能力。教学中必须要有一定的训练性,有一定的练习量。不要谈题色变,能力的形成必须以一定的训练为前提。当然,我们的研究还有很多不足:我们的理论学习还不够充分,有关阅读教学的理论学习还要加强,我们的研究缺乏专家的引领;我们的课例研讨形式不够丰富;我们的研究缺乏多媒体的介入。学生学习能力差别大时不知该如何进行学生间的有效指导。今后自己会加强理论学习,利用备课组活动时间,将理论学习与教学设计、课例研讨结合起来。课例研讨形式应多样,可以进行同课异构,跟踪研讨,连环跟进,不断研究改进的措施。2016.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